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科学决策的“指南针”、检验工作成效的“度量衡”,统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依托“小银行、大平台”,农信社转变观念,加大科技投入,统计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但是,相较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仍较为落后。
一是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农信社对业务系统进行了较大的升级改造,减少了手工统计工作量,提高了对报表数据关系的校验能力;但是,相较其他金融机构,农信社科技水平仍然相对滞后,部分常规性及多数临时性报表仍需进行人工采集、加工、分析;业务系统与统计报表系统相互独立,数据加工汇总时无法控制基础数据源的原始质量,报送数据与数据之间很难相互印证,系统取数率、数据准确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基础数据质量不高。基层网点数据采集是农信社统计工作的支点。部分基层统计人员在基础数据录入时只录入必填信息,对其他项目容易忽视,造成数据源缺失;部分基层统计人员知识储备不够,造成统计口径理解偏差;加之存量数据缺失或失真,造成现有的基础数据质量不高。
三是数据分析能力不够。农信社数据信息的获取仅停留在统计层面,没有深入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一方面存在为完成报表报送任务而开展统计工作的现象;另一方面对数据应用不充分,统计报表填报后往往只提取主要风险指标进行分析和应用。未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对各业务条线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分析;正是由于其应用性和综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各类临时性统计报表急剧增加,各级统计人员疲于应付,无暇开展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统计报告。
四是统计管理断层凸显。实际工作中,农信社各个业务系统并不是由一个部门管理,而是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业务系统和统计系统相互独立;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导致有新的统计要求和报表时,业务部门与统计部门不能充分对接,统计部门需进行大量新数据统计;而不同的部门往往对同一类数据的统计口径存在不一致现象,统计部门汇总加工数据时,无法控制基础数据源的原始质量,因此基础数据源质量差在所难免。(作者单位:贵州省石阡县农信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