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19年4月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文艺 卜算子·飞雪迎春 书 法 非淡泊无以明志 回望东辽河 春江水暖鸭先知 每日晨会 学习才能强国 伴我成长的地方 那一年绿草如茵 春 雪 天启匠心 迎春花 春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望东辽河

□ 作者 程振洋

从西伯利亚跨过蒙古高原一场场强势的寒风,早已把我北方家乡的长河冻成一莽冰川,一莽冰川覆盖着一次次强烈的冬雷。在元旦这个时间节点,我站在右岸高高的大坝上。面对正午的太阳,望着祖国版图惟一由东向西流经东北大平原腹地的滔滔大河,一莽冰川让我敬畏、茫茫无垠给我思索……

这条大河叫东辽河,源头在吉林省东辽县辽河镇的萨哈岭,从古至今,一年四季生生不息,左侧有35条支流,右侧有36条支流,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之水。东辽河在吉林省辽源市境内穿山越岭奔腾到四平市梨树县的二龙湖水库。二龙湖水库是吉林省建国之初建设的发电、沿岸城市供水、下游防洪和水田供水的多功能水库,控制着全流域三分之一的面积,也是东辽河上下游的分水岭。我的家乡就在二龙湖灌溉区的右岸,我出生在此,工作在此,一直喝着东辽河的水,吃着东辽河水灌溉生长的粮食。

数九的寒风在这松辽大平原似乎一刻不停,踅在河道升起如烟似雾的雪,在正午的阳光里尽情的旋舞。我疲惫的眼神,透过这冰雪大幕,看到了远古新石器时代,漂漂大河两岸古人手持石器,木棍狩猎捕鱼;铁器时代冶铁遗址熊熊的烈火;辽、金、元的刀光剑影;明清时的铁骑战车。面向南方是古韩州城(现在的吉林梨树偏脸城),向北瞭望是古信州城(现在吉林公主岭秦家屯古城)两个古城之间是条古官道,南接盛京(今辽宁沈阳)北连黄龙府(今吉林农安)。

在这千年的古道,我仿佛看到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从盛京带来庞大的“北狩”队伍停留在古韩州城时,面对愁容满面的二位我热泪涟涟,颗颗泪珠落在大河的坚冰上时,已冻成粒粒冰丸,捶得冰面哗哗作响;看到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冬史科(都)给事中陈嘉猷流放塞外北宁古塔,双脚踏在这厚厚冰河、他的双眸与我相撞时,任我怎么样努力,也未读懂清王朝流放莽阔白山黑水,冰雪千里第一人双眼的泪花。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前,东北地广人稀,人口主要是满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汉族人几乎微乎其微。满清人入主中原,清廷先是鼓励汉人出关开发辽东,后又于康熙七年(公元1667年)下令“辽东授官,永着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除部队严守长城又在长白山脚下栽植一道柳树墙,墙外深挖大沟,树与树之间用绳索连着,也由兵巡逻把守,被后人称为“柳条边”。后来有人研究禁封政策时说:当时康熙王朝主要考虑在无法控制关内时,为满人留条退路,像元朝蒙古人被朱元璋赶回蒙古草原那样,可在老家继续生存。但到了鸦片战争,因清政府内外交困,对边疆控制力日渐削弱,北面的沙俄趁此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为增强边疆力量,不得不增加东北人口,提升经济实力、边防实力,于清朝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朝廷下达:开禁放垦(俗称开垦令),掀起了汉人“闯关东”的高潮。第二次“闯关东”的高潮在民国时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临近长城的人纷纷千里迢迢来东北开垦土地,其中以山东人居多。我的先祖就是在开垦令后,从山东登州府(现在山东蓬莱)一路挑担脚量来到这东辽河畔,伐木垒屋、开荒垦田的。在荒蛮的沼泽,幽森的林丛与恶狼、蟒蛇争夺地盘,挥洒着汗水与生命,疼痛被疲劳与惊恐掩埋,把命运交付给一年年的风霜雨雪。

在我小时候,常听爷爷说,我们先祖是在开垦令第二年,跋山涉水来到这辽东河畔拓荒安家的,从此一代代生生不息,斗转星移,我们家族一百六十年来,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因为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只要春天播下种子,出来苗,伏季没有大的洪灾暴雨,秋天就会收获沉甸甸的稻谷,红艳艳的高粱,金灿灿的大豆和玉米。我们现在的公主岭市原来叫怀德县。第一批“闯关东”来此开荒的先人就总结说,东走西挪不离开怀德。

东辽河因历史朝代的更迭,曾几易其名:汉称努苏河,三国至隋朝时称杨柳河,满清时叫赫尔苏河,民国时将辽河上游两大主要支流从交汇处分为东辽河、西辽河。未进行农业开垦前的东辽河沿岸草茂花芳,现在的二龙湖水库到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这段流域在前清朝时是“盛京围场”。康熙、乾隆都在此秋季狩猎放马,康熙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作:“断垒生新草,空城尚野花。翠华今日幸,谷口动鸣茄。”康熙对此地非常留恋,当年他到东北巡视边疆防务,还特地来此休息放马。由此紧挨二龙湖水库的公主岭市龙山满族乡,原来叫放马沟乡,都由此得名。

解放前的东辽河是条自由散漫的河,两岸没有拦河堤,田园没有排洪渠,夏季遇到连雨天,大河就像万匹野马咆哮奔腾,践踏完良田后,留下片片泽国,两岸的庄户人家,只能望洋兴叹,等待水的自然流失,庄稼和道路露水面。东辽河每发一次大水,就要改道一次,村屯田间道路到秋收前就要修一次。到了小雪封山、大雪封河,长长的冰河便成了两岸农家最好的季节性公路,庄稼人便赶着装载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马车、牛车在封冻了的一河坚冰上去集镇出售,再购回油、盐、醋、棉花、布等生活所需。一到冬天一河坚冰更像一条银色的拉链,缝合了两岸的大地,人们在大河上自由来往,亲密着两岸的亲情。

站在冬日东辽河家乡的大坝上,在正午的阳光中,回溯完所知的历史,又想到现代这条大河所经历的变化,不仅心潮澎湃。新中国成立后,大河两岸的人民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修水库、筑大坝、建水渠,沿岸成了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改革开放后,国家在财政不断积累中,开始农村公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现在这块肥沃的大地,国道、省道、乡村道联网,村庄道路整洁,庭院美丽,人们生活在美满幸福的日子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