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0年10月2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要闻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到临桂农商银行调研推动更多信贷资金向“三农”倾斜 浙江农信打造“金融+九大场景”生态圈为未来社区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金融夜校+”照亮脱贫攻坚路 图片新闻 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解困“贷款难”更具可持续性 人民银行:对侵害消费者金融信息安全行为“零容忍”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解困“贷款难”更具可持续性

□ 作者 刘澄清

谈到普惠金融,大部分人把普惠金融理解为普和惠,就是普及让所有人都获得金融服务,让所有人都得到优惠的金融。这种说法没有完全理解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从英文“InclusiveFi⁃nance”或”FinancialInclusion”翻译过来的。国际上普惠金融的定义是”包容性金融“,与包容性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指的是当客户需要金融服务时,给客户提供方便、快捷、负担得起、可持续的优质金融服务,而优质金融服务不是那么容易能做的。

如果把普惠金融理解成为一个优惠的、恩惠的金融,那就没有商业可持续性可言了。如在扶贫领域的贫困人口脱贫、扶贫项目里,可能有一些可商业性的、可持续的,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不可商业持续性的。

如果普惠金融只“普惠“的话就非常危险,普惠金融一定要达到商业可持续性,但不是一上来就赚钱,一上来就赚钱可能会出现问题。在国际上的微型金融机构是要经过6年的时间才成熟,才达到商业可持续的,就是纯盈利的。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搞扶贫也好,搞创新也好,一直强调普及和优惠这是对“普惠金融”概念的误读与误解。给银行业造成了混乱,也给传统金融机构很大压力。其实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时,成本是非常高的。换言之,普惠金融不能只做到“普惠”,还应达到商业可持续性。经过近五年发展,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已取得长足进步,然而以小微企业和“三农”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仍存在着一定的“贷款难”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用和经营数据难以动态了解,因而造成风险控制和运营成本过高,难以大范围覆盖。

数字科技让普惠金融更具可持续性

成本是困扰传统金融机构推广普惠金融业务的首要难题。传统金融模式与客户沟通的手段单一,不仅覆盖面拓展成本高、沟通成本高,信息获取成本也高。如果应用到普惠金融体系的小微贷款业务中,势必造成单客收益过低,造成业务收入无法覆盖成本。通过企业数字科技能力,可从获客、风控等多方面解决成本问题。

首先,数字科技可打破空间限制,将用户范围拓展至线下网点覆盖不到的区域,降低获客成本。例如京东金融基于电商交易平台等数字化的线上场景,通过大数据收集个人和企业信息,有效提升了服务的触达能力。

此外,数字科技基于多维度的用户大数据和风控技术,能够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从而降低风险成本(包括京东金融等数字金融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实现了无人工审核信贷审批。现在京东金融每额外获得一个用户,其新增变动成本接近于0。因此,普惠金融只有充分利用数据与技术,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发展。

数字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创新更有担当

创新是普惠金融的核心。而创新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创新能否是负责任的创新。在现实层面,虽然很多小微企业和“三农”能够得到融资支持,但大多也需要层层增信,提供抵押、担保,导致最终融资成本较高。而且传统金融机构多采用一次性放款、到期还款付息的方式,同样也加大了融资成本。

数字科技可以让“数据”变成“信用”,数字推动下的普惠金融体系的小微贷款不需要抵押和担保,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获得适当的金融服务。不仅如此,包括京东金融在内的数字金融平台还可以实现秒级放款、按日计息、随借随还,提高了贷款的灵活性,提升了贷款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金融“数字农贷”开创性地通过量化农业生产为农民授信,不仅免抵押免担保,还能够实现“精确到天”的资金发放,帮助农民减少贷款闲置,降低利息负担。京东金融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和三农人群的“贷款难”问题,为社会创造了长期价值。

作者简介:

刘澄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秘书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