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更好地交流金融服务三农经验做法,本报在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金融保险处指导下,协调组织了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农村金融一线,挖掘金融人的感人事迹,总结各地金融机构好的经验,发现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产品、可借鉴模式。此次采访涉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农商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村镇银行、农业担保、融资担保等不同类金融机构,形成了系列报道,将于近期开辟专栏集中报道。本期是系列报道的第一期,专题介绍青海农信人缺氧不缺志的精神“、党建+”“双基联动”模式及“能人贷”等创新产品,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请多关注。
有一组数据让记者非常震憾,青海全省每10户贫困户,就有9户得到过青海农信的支持;每9位老百姓,就有7位是青海农信的客户;每5户家庭,就有4户享受了青海农信的普惠金融服务;每5家县域小微企业,就有3家获得青海农信的支持。青海省农信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翟建宁告诉记者,全省农信系统有30家法人机构、366家营业网点、3073个惠农金融服务点,实现占全省金融机构13.62%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省90%的扶贫小额贷款、73%的农户贷款、25%的涉农贷款。青海的起点海拔在2100米以上,农信系统106个网点在3000米以上,占全部网点的三分之一,玉树、果洛等地网点均在3800米以上,青海农信系统三分之二的网点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撤点,上百公里内就没有了金融服务机构。虽说青海全省农信已改为农商银行,但他们始终坚持青海农信姓“党”的政治属性,青海农信姓“农”的生命属性,走履行社会责任优先的农商银行发展之路。面对恶劣的高原环境,青海农信人“苦干+创新”,坚持青海“地方的银行、农牧民的银行、社区的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银行”的市场定位,通过“党建+”工作模式,以提升农金人思想觉悟,加强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坚持为民办实事理念,通过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加强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党建+”工作模式
青海农信的“根”是坚持党的领导,青海农信的“魂”是加强党的建设。青海省农信联社党委用新思维谋划党建工作,用新途径、新办法落实党建任务,用新标准、新方法考核党建目标,把党建工作重点放在搭好“梁”立好“柱”的党建工作体系系统谋划上,从加强制度体系完善入手,制定印发了《青海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办法》《青海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党内谈心谈话制度》《省联社党委“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等多项制度办法,逐步推动了党建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推行党建工作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拟定省联社党委和全系统年度党建工作清单,对照清单实现年度工作任务逐一落实、逐一销号;推出了突出党建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治理能力,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青海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抓住党建和业务实行“双主业”管理,坚持党建和业务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的两个重点,把握关键少数和品牌宣传的“两个关键”,建强各级党组织班子、建强干部队伍、建强党员队伍,把党建工作融入顶层设计、融入制度建设、融入考核体系的12233工作路径的制度框架,出台了党建、业务及管理三个“千分制”考核办法;推出“党建+高质量发展”“党建+防控金融风险”“党建+精准扶贫”“党建+双基联动”“党建+推进创新创优”“党建+模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党建+”引领工作模式,不但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引领力、凝聚力,而且实现了“主体责任”落实与干部履职业绩薪酬“硬挂钩”,责任落实“真兑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青海农信竞争优势、发展的“助推器”。
在青海农信采访过程,记者被党建引领的青海农信新企业文化所深深吸引,其中“信、德、家、源”四个字的青海农信企业文化,含意深刻,求真务实。
“信”,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坚持理想与信念,以诚为本,信诺如山。
“德”,上善若水,以水为德。以德正己,敢于奉献,忠于职业,用初心践行普惠金融的使命。
“家”,以行为家,共担共荣。提倡团队力量、集体意识,让员工有归属感,幸福感。
“源”,客户为本,源于为您。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关注客户的服务体验,树立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本源观。
在党建引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下,青海农信人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精神无处不在。互助县五十镇刘家村的养殖大户鲁立木宽,从事牦牛养殖二十多年,今年年初急需购进一批牦牛扩大规模,向互助农商银行五十支行申请“能人产业贷”,鲁立木宽的牦牛养殖地点在海拔近4000米的雪山上,因常年积雪,大部分路段无法通车,为让客户早一点得到资金扶持,五十支行员工发扬农信人“背包精神”,顶风冒雪徒步近7个小时,到养殖圈落所在地进行贷款调查,在调查后短短三日内发放了贷款。5月22日,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青海省联社党委第一时间成立指挥小组奔赴灾区,克服余震险情、高寒低温和高原反应,抢修通讯网络,开通流动服务车,在地震第二天就开始提供金融服务。西宁农商银行市民中心支行副行长郭菁华为了工作把儿子从青海武警部队幼儿园转到了单位附近的一所普通幼儿园上学。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事例在青海农信举不胜举。
创新思维服务赋能客户
农牧民可用于信用评定的数据少,符合抵押要求的物品少,解决不了农牧民的信用评定,就无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然而,青海农信的“双基联动”模式、信用修复机制、“能人贷”“拉面贷”等模式与产品,无不体现出青海农信人的智慧和创新力以及企业文化“源”的精髓。
“双基联动”模式铺致富路“双基联动”机制,即农商银行基层金融机构与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签订党建、文明共同体联动,村干部与农商银行客户双挂职,双方共同对农牧户进行信用评定、共同对信贷户管理。“双基联动”借助于村干部人熟、掌握了解当地情况准确、及时的优势,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对农牧民信用信息收集的时效性、客观性、成本性等问题,使金融机构对农牧户的信用评定准确性成为了现实。同时,农商银行人员挂职村干部,给村民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还给农牧民带来更多信息,按下了农牧民致富的“快捷键”。青海农信系统通过和地方政府共同组织“信用村、信用乡镇”授牌大会及金融机构给予“信用村”信贷支农等各项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活动,提升获得信用单位的荣誉感,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记者在青海省大通县朔北乡边麻沟村村委的“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办公室遇见大通农商银行朔北支行副行长朱波正在为农户做信贷评级。“您只需要提供一下夫妻身份证,以及双方近期照片各两张,填写评定申请表,便可办理信用户评级”。朱波正耐心地给农户讲解着。
朱波告诉记者:前几年,边麻沟村还是朔北乡最贫穷的一个村,自推行“双基联动”“信用评定”模式,我们掌握了村民信用真实情况,敢放贷,快放款,2015年以来,先后为边麻沟村大众旅游合作社提供贷款1000万元,为边麻沟村23家农家院发放贷款575万元,覆盖率达36%,推进了边麻沟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边麻沟村也因此成为朔北乡所辖行政村中较为富裕的一个村。目前农户纯信用授信最高额度达到50万元,“一次授信、使用三年、随用随借、使用有息。”“双基联动”提升农牧户的信用意识,降低贷款不良率,目前的信用户贷款不良率0.07%。
据悉,截至2020年末,青海农信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以文明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运用“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设立合作贷款办公室3396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73.62%,“双挂”总人数达4546人,惠及72.74万户农牧户、城镇居民和个体户,累计向信用户授信342.18亿元,累计用信173.38亿元,信用户贷款不良率0.29%。
产品创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互助县农商银行推出“能人产业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依托“双基联动”挂职副行长的评选、推荐及信用评级,通过两位以上能人相互对保的方式,为能人大户提供3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授信额度,化解了贷款抵押物不足的门槛,使客户“弱担保”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记者了解到,家住互助县塘川镇什字村的马玉林,现年41岁,以养羊为主,年均存栏羊500余头,是公认的养殖大户,看着愈发火爆的养殖行情,马玉林就想扩大养殖场规模,因无抵押担保手续,始终不能满足申请大额贷款的条件。2020年3月,互助农商银行推出了以相互担保方式申请“能人产业贷”。马玉林依托良好的信用记录和自身经济条件,通过与该村另一位养殖大户互保后,获得了100万元的贷款支持,马玉林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积极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吸纳当地两名贫困户就业,马玉林的养殖场现有存栏羊2100只,预计年底可实现经营收入120余万元。
面对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助农商银行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特点,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的原则,灵活确定承贷主体,利用互保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青海农信依托“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办公室、惠农金融服务点主动上门对接金融需求,依靠手机银行、移动营销设备扩大服务半径,有效推进了能人大户培育,发挥了金融助推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的作用。
与此同时,门源农商银行阴田支行创新推出的“拉面贷”,依托回民群众的拉面技能,对有意外出创业或扩大创业板块的群众提供贷款支持。记者了解到,阴田支行在调研中发现北拉面餐馆在内地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当地众多群众不但有拉面技能,而且有外出创业的传统,有资金需求。门源农商银行阴田支行为有资金需求的拉面从业者提供全程“保姆式”跟踪服务,上门调查,主动沟通,从申请资料收集、到贷款审批,一般在三天内完成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批工作,为卡子沟、措龙滩两大村的264户提供“拉面贷”款近800万元。从事拉面餐馆多年的马得福评价门源农商银行,“他们的服务,不愧是门源人自己的银行!”。
阴田支行不但创新推出“拉面贷”,而且还组建“拉面贷”客户微信群,搭建了客户交流、分享拉面馆经营经验、获取市场信息的平台;“拉面贷”客户的口口相传,让阴田支行的业务拓展到全国各地。据了解,使用该行聚合支付业务的235户“拉面贷”客户给阴田支行带来了1200万元储蓄资金,而阴田支行的“拉面贷”为“零”不良。
此外,青海农信还有“扶社贷”“信用户贷款”“乡村振兴贷”“福农卡”等金融好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本土气息浓、因地制宜性强、具有创新性。
以人为本的创新服务互助县五峰下二村的养殖大户苏六十三由于周转资金困难,曾经有一笔贷款到期,未能及时偿还贷款,导致个人征信存在逾期记录。今年年初,苏六十三想要投资扩产,急需100万元的流动资金,东拼西凑还差80万元,咨询其他银行被告知抵押物不足且征信存在逾期,不能申请贷款。当苏六十三得知互助农商银行推出“能人产业贷”产品后,他及时与互助农商银行沟通,了解情况后,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认真分析了苏六十三当时逾期原因,并根据目前实际经营情况、资金流量等情况,对苏六十三信用进行了修复,根据他的实际需求放贷80万元。“多亏了农商银行,给了我信用修复的机会,也让我享受到了这样好的贷款产品,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守信的人。”苏六十三一番话让记者感受到青海农信信用修复机制的魅力。
“把农村基础市场打造成支撑事业发展的根据地,将农业农村圈、商业企业圈、机构与社区居民圈实现生态圈有效链接,工作中重点围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将团队建设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有温度的队伍,努力做好乡村振兴、风险防控、网点转型、结构调整四篇大文章。”西宁农商银行董事长虎建明对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番阐述,让记者感受到西宁农商银行推进乡村振兴思路清晰,路径明确,方法得力。
西宁市的西宁仁杰粮油批发市场有限公司110多户商户,西宁农商银行已预授信评级了84户,授信额从5万元到50万元不等。4月12日-15日,该行首批“整村授信”项目成功落户西宁市9家村委,截至6月24日,全辖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已评定信用户6888户,预授信总额达3.27亿元,农牧户线上化业务平台实现信用户线上授信1217户,授信金额1.2亿元,用信余额5979.44万元,授信金额、用信余额分别较今年年初增长9523万元和3782.16万元。户均授信9.88万元,户均用信4.91万元,整体用信率49.7%。西宁农商银行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无论是互助农商银行的信用修复案件,还是在高屋建瓴战略指导下西宁农商银行不同圈层互联的工作模式,都是青海农信创新服务的缩影,无不透出青海农信人不墨守成规的创新意识。
服务下沉办实事赋能乡村振
兴“在家门口取钱,方便极了!再也不用跑到几公里外的朔北乡上取钱了!”在青海省大通县代同庄村的大通农商银行惠农驿站,代同庄村64岁的杨发柱从驿站负责人赵老师手中接过刚从惠农终端机取的40元钱,笑得合不拢嘴。
惠农驿站就是农商银行和村里具有较高文化、有责任心、从商户合作设立的能履行众多功能的金融服务站。在代同庄村的农商银行惠农驿站,记者看到,诺大的房间里,惠农驿站专用桌、惠农终端机、金融服务自助终端机、征信自助查询机、宣传专栏及海报等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房间布置美观大方,摄像头高悬屋顶,惠农金融服务台账上整整齐齐地记载着每一位客户的取款、存款、转账、缴纳电费的明细情况,偶尔还有按红手印的记号。驿站业主赵老师拿出惠农金融服务台账,翻着让记者看,工工整整的笔迹,让人觉得非常放心。“自从有了这个惠农驿站,平均每天都会有15位左右的村民来办理业务。”
大通农商银行行长高锡麟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大通农商银行全县34家营业网点、71台ATM机、418个惠民服务点,目前大通农商银行各项存款68亿元,贷款59亿元,占全县9家金融机构全部市场份额的46%,惠农驿站是惠民服务点的升级版,今年我行计划设立7个惠农驿站,解决最后100米多功能金融服务难题。”
青海总人口不足600万,面临三代社保卡换卡业务,截至记者采访时,青海农信已成功制卡263.71万张,市场占比达43.39%,发卡194.45万张,发卡率为87.48%,签发电子社会保障卡30.21万张,通过社保卡发放惠民惠农补贴资金近24亿元。记者了解到,三代社保卡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银行,农信系统能有如此高的三代社保卡率,充分说明了农信系统服务点多,便民、亲民。在西宁农商银行的市民中心支行,人来人往的市民服务中心里,45岁的王大姐拿着刚办好的三代社保卡告诉记者,“农商行给我的社保卡用着踏实!他们的服务是一流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将成为农村发展的核心,“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将村级资金、资产、资源与银行账户、流转合同等有效关联,实现线上关联支付、账务处理、财务核对、资产资源流转管理,实现“三务”公开、党建管理等多项功能,有效提升了村级财务、党务、政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针对事关乡村振兴大事“三资”平台建设,青海农信强化与省农业农村厅的沟通对接,及时掌握全省村情况,与农业农村厅成立专班谋划“三资”平台建设,承担了许多原本非份内工作,有力地推进了青海省集体“三资”产权制度改革,目前累计开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账户3518户,开户率达84.47%。
青海农信的一串串数据,不但展示了青海农信人的成绩,也展示了青海农信人的自信。他们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县域,深耕三农,做深、做细、做透本地市场,致力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满足三农市场和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将农村金融生态融入乡村治理,金融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单一传统服务转向综合化金融服务,以及树牢“普惠金融做人心、小微金融做未来、绿色金融做发展”的理念都值得金融机构借鉴。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该称号的获得就是对青海农信工作的充分肯定。
此次采访有一丝丝遗憾,未能见到青海农信的当家人王兴源。记者从侧面了解到,青海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兴源从北京领奖回青后,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载誉再启新征程,至高荣誉作起点,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好乡村振兴的调研工作。目前,青海省农信联社的所有人员均处于加班状态,积极谋划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十四五”规划,争取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乡村振兴”合格答卷。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青海农信人永远在路上,他们不记个人得失,缺氧不缺志的奋斗精神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