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1年7月2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文艺 一条农信路三代农信情 “沉默”的善良更让人感动 追星 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冯姐与信用社的故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农信路三代农信情

□ 作者 高逸宁 陆丹凤

年幼时,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高旧的红色木柜台,乡里乡亲会去那里存钱、取钱。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地方叫信用社,是我们乡里唯一的一家银行。对于信用社,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我的爷爷、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在信用社工作。爷爷总爱跟我说信用社那些过去的事情,我也愿意静静地听……

农信第一代:那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农业、农村和农民是那个时代最基本的生存根基,农村信用社如同广袤沃土上的星星之火,闪烁在乡村田野间,给农民带来希望。

1954年,我的爷爷加入中国共产党,近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在他的脸上刻画出一道道饱经风霜的沟壑,那每一道沟壑都融入了农信的使命。爷爷是浙江杭州联合农商银行下沙支行前身——下沙信用社的第一任主任,是老一代农信人的缩影。

那时的农信社,主要是给农民发放生活贷款和生产贷款。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贷款金额与现在相比仅是“九牛一毛”,一笔5元、一笔10元……每一笔贷款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希望。爷爷作为信用社主任,对发放贷款非常严谨,每一笔贷款他都亲自上门核实,坚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久而久之,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响当当的绰号——“阎罗大王”。

在工作中,爷爷对自己也极其“抠门”,让每一种办公用品都物尽其用,连一张小小的复写纸也反复洗晒,多次使用。就是凭借这种秉公无私和艰苦朴素的精神,爷爷多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农信第二代:那是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年代。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信人靠着“三水精神”与老百姓结下了鱼水之情。

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听从党的号召,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农信社。“早上一头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脚泥水”是他们那个年代农信人最真实的写照。他们遵循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一同下乡走访中坐过村民家里的板凳,一同在勘察时踏过乡间的田埂,一路上相互鼓励、相互欣赏,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农信文化的认同走到了一起,是农信让他们相识、相知、相守,并且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那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年代,他们用坚守与付出诠释了农信姓“农”,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

农信第三代:这是一个物质丰裕、繁荣富强的时代。城镇化改革的脚步不断加快,启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引擎,原本分散的农居聚到了一起,老百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杭州举办G20峰会的那年,我有幸跟随爷爷和父母的脚步,加入了浙江杭州联合农商银行。随着城镇化改革步伐的加快,杭州辖内的乡镇改制为街道,农村改制为社区,而农信人正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通过创新信贷品种,推行小额信用贷款,积极开展在“农转非”过程中的金融服务,促进创业就业,用三农精神助推经济转型和平稳发展。我的父母从爷爷手中接过农信“接力棒”,也接过了服务三农永恒的初心和使命。而我,作为薪火相传的第三代,更是义不容辞地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如今,当我站在充满现代元素的智能柜员机前时,常常会想起儿时记忆中那高旧的红色木柜台,既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便捷与欣喜,更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也常常会想起爷爷的教导:要一直跟党走,把自己的价值融入农信的使命,立足岗位勇奋斗,争做出彩农信人!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联合农商银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