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1年8月1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专题 弘扬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进山东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进山东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孙开连

编者按:百年岁月峥嵘,精神历久弥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从这一源头出发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庞大的“精神谱系”。本文就论述了这样一种精神,它在齐鲁大地的红色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是四代山东农信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它,就是“大挎包”精神。“大挎包”成为农信人的代名词,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山东苍山县(今临沂兰陵县)涧村信用社主任李金玉。1906年出生的李金玉,在旧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过着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难的时局把他召唤到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队伍中。1944年2月,李金玉光荣入党。两个月后,他当上了鲁南军区后勤部采购员。李金玉不顾生死,时常出入敌占区,出色完成采购任务,被部队树为“后勤战线上的标兵”。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响应国家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创信用合作事业的政策要求,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他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开创了“三勤”、“六上门”办信用社经验,被群众誉为“大挎包”“百世管”“贴心人”。他曾三次进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并刊发社论,介绍李金玉事迹,要求在全国开展“学习李金玉活动”。本文科学地对“大挎包”精神做出高度概括,指出它是以李金玉、毕英兰、程珍等英模人物为代表的第一代农信人,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就的。其精神实质是: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文中对五十六位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是一代又一代山东农信人在“大挎包”精神的指引下,以身许党、勇毅笃行的真实写照和珍贵缩影。从70多年前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没有股金、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像样的办公设备,涉千山万水、道千言万语,冬送镢、春送锨、秋送叉子、夏送镰,扶贫济困填穷坑、支农支小促生产,到如今作为山东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面向社会承诺全省农商银行全年减息让利30亿元;从70多年前凭一双“铁脚板”,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定时、定线、定点,存、支、贷、收上门为社队集体和周边村民服务,到2018年10月5日成功上线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一次性投产9大目标平台、13套专项系统、102套关联系统。进步的是科技,变迁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山东农信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大挎包”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山东农信人踏平坎坷成大道、披星戴月又出发!

山东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孙开连讲弘扬”大挎包“精神专题党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起来的。早在192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指出“,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1928年至1934年,中共中央在赣南、井冈山和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大力兴办信用合作社,作为发动群众、发展经济、粉碎封锁和壮大革命力量的重要手段;1950年3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在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金融会议上,明确提出“,启动信用社试办工作”。从此新中国农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兴盛起来。

山东省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我党就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各种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自1938年5月起,先后在蓬莱、黄县(现龙口)、掖县(现莱州)、海阳、莘朝县(现莘县)等地组建了生产、消费和信用合作社。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试办农村信用部,1951年开始组建农村信用社;2004年9月至2010年12月,有20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2009年2月至2016年9月,全省132家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统一改制为110家农村商业银行。70多年来,全省农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截至2021年6月末,全系统资产总额已达29597.7亿元,存款余额23792.2亿元,贷款余额16144亿元。

回顾山东省农信事业的创业史、发展史和改革转型史,第一代农信人创建了农信社,创始形成了“大挎包”精神;其后,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始终坚持学习、践行、弘扬和发展“大挎包”精神,“大挎包”精神已经成为全系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为了结合实际,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更好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省联社党委明确提出,要追寻“大挎包”精神的红色根脉,挖掘“大挎包”精神的深刻内涵,选树“大挎包”精神的先进代表,讲好“大挎包”精神的感人故事。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学习、践行和传承弘扬好“大挎包”精神,把“大挎包”精神作为一面鲜明的旗帜、一件珍贵的传家之宝和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此来引导、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员工传承历史、倡树先进,弘扬正气、提振士气,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全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是以李金玉、毕英兰、程珍等英模人物为代表的第一代农信人,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就的】

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总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色和发展脉络。“大挎包”精神在齐鲁大地的红色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

“大挎包”精神的由来

“大挎包”成为农信人的代名词,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李金玉。1906年,李金玉出生在原山东省苍山县下村乡东涧村一个贫苦家庭,1944年2月入党,同年4月入伍;1954年10月从部队转业到信用社工作,历任涧村信用社(小社)主任、下村信用社(大社)副主任。李金玉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27年,每天至少要跑四、五十里山路,爬四、五道山岭,过六、七条河沟,绕过一座水库,围着八个大队的十六个山庄转。当地群众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步一拐弯儿,步步踩到石头尖儿”来描述当时的路况。27年来,李金玉服务百姓走过的路加起来,比绕地球三圈还要多。

李金玉不仅动员社员存款,帮助辖内的生产队和社员解决搞副业、添农具、买猪、买粮、治病和修房屋等急需资金,使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让社员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还“百事管、百事揽、百事通”,代公社发通知、发放救济款和烈军属补助款,代供销社门市部提货、送货,代邮政局捎信、送报,为生产队操办农具、种子、牲口和草料,给社员办理婚丧嫁娶、赶集上店和请医抓药等。

李金玉每次进村入户,身上都背着一个大挎包,所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挎包”。“李金玉、大挎包,有钱朝里存,用钱往外掏”成为当时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一首民谣。

在实际工作中,李金玉开创了“三勤、四上门”办社经验。“三勤”即脑勤,多为群众生产生活着想;嘴勤,广泛宣传党的金融政策,使家喻户晓;腿勤,走村串户登门服务“;四上门”即动员储蓄存款上门,兑付存款上门,发放贷款“三查”上门,催收贷款上门。后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工作组采访时,又总结出“一讲、二帮、三严、六上门”的基本做法“。一讲”就是大讲勤俭节约“;二帮”就是帮助生产队勤俭办社、帮助社员勤俭持家“;三严”就是严守自愿、严守信用、严守秘密;“六上门”就是存款上门拿、取款送上门、贷款送上门、还贷上门取、贷款买的实物送上门、各类服务办上门。

李金玉1959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3年3月出席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1965年10月出席了全国劳模代表会,三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并刊发社论,介绍李金玉事迹,要求在全国开展“学习李金玉活动”。

从那时起,李金玉和他的“大挎包”不仅在齐鲁大地唱响,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挎包”精神是由第一代农信人群体铸就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农民生产生活资料和资金短缺,农村高利贷比较活跃。为了支持集体生产,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社会主义的农村金融阵地,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支持下,经过第一代农信人的艰苦努力,1950年,山东省内文登、沂水、临沂3个专区试点设立了43处信用部;1951年,全省设立117家信用社,年底存款余额1万元;截至1955年底,山东省信用社、信用部和信用组总数已达到13280个,其中信用社覆盖90%的行政乡,社员已发展到547.7万人,占农户总数的52.5%,股金已达961万元;存款余额已达6429万元,贷款余额已达2229万元。

第一代农信人,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有的腾出自家的住房,有的借用别人的农屋,还有的在其他单位过道办公;没有股金,只能走村串户,动员社员几分、几角、几元钱入股;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只能到一个个农户家庭、一个个田间地头、一个个生产队现场办理业务;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一双双“铁脚板”勤跑勤颠;没有像样的办公设备,全靠肩上“大挎包”里装的纸、笔和算盘。“大挎包”自然而然就成为第一代农信人的代名词。

第一代农信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们无愧于党的重托、百姓的期望。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壮美诗篇。

“党的好女儿”毕英兰。毕英兰,原山东省荣成县东山公社柳树信用社主任,1954年高小毕业后参加信用社工作。1968年11月19日深夜,为保护人民财产,同欲抢劫存款的歹徒进行了殊死搏斗,终因势单力薄,与她五岁的儿子小波一起被歹徒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30岁。毕英兰牺牲后,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共山东省委发出的《关于开展向毕英兰学习的决定》指出,“毕英兰同志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真心实意服务的信用社好干部”“她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是我们活着的人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1969年7月20日,《人民日报》以“党的好女儿——毕英兰”为题,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她所在的柳树信用社也更名为英兰信用社。

毕英兰英烈的一生,短暂而光荣。她的事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丹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恒心铸魂的修养之旅、倾心为民的质朴情怀和尽心敬业的务实之道。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立下的“不负党恩,立志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纯真誓愿。自加入信用社那天起,她就一直把群众的生产生活挂在心上,群众给她编了个顺口溜“:冬送镢,春送锨,秋送叉子,夏送镰,英兰真是我们的好后勤!”在毕英兰的精神感召下,英兰信用社涌现出了一大批全省金融系统业务能手、金融红旗手和金融系统标兵等先模人物。

“搁灯山上不老松”程珍。程珍,原山东省安丘县岐山信用社副主任,1953年12月创办信用社。程珍服务的片区有5个村、27个生产队,每天下村都要翻山头、走地堑,光山路就得走十多里。程珍,“五冬六夏”天不亮就起床,天不黑不回家,一边走村串户为村民办业务,一边向村民宣传信用社政策;遇上雨雪天,村民都在家,他跑得更勤。当地老百姓流传这样一段话,“老程珍腿脚勤,提款送到门,贷款不出村,有钱谁不到信用社里存?”一天天、一年年走下来,风雨行程两万多里,把原本没有路的“搁灯山”,硬是用双脚踏出一条山中小路,被当地百姓称为“程珍路”。1972年,《大众日报》以《踏遍青山人未老》为题,专题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1978年,79岁的程珍身体实在不能坚持了才肯退休,并于当年去世。40多年过去了,当地的老人一提起他,就说:“程珍是个好干部、好老头儿啊!”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程珍永远是“搁灯山上不老松”!

怀揣手榴弹跑业务的颜兰芬。颜兰芬,山东潍坊安丘人。1953年办起了昌潍地区第一家试点信用社并担任主任。当时的信用社只有两个人,规模小、没经验、环境恶劣。颜兰芬是个小脚女人,开展业务全凭两只小脚奔波,为防匪徒抢劫,夜间外出动员存款时,怀里总是揣着一颗手榴弹。在她多年奔波、操劳和带领下,信用社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颜兰芬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另外,原山东省宁津县韩家信用社主任王起俊,1953年4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建社初期,交通通讯不便,他就在服务辖区的村庄设立服务箱,群众有金融服务需求,在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投入信箱中,他每隔一个集市准会打开服务箱,看看纸条上谁有服务需求,就上门服务。1954年10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山东省潍县横沟信用社主任李慈,连续14年不用国家支农资金,自力更生解决支农资金问题,全社的农村储蓄余额也一直位居全县前列;1954年1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济南老屯信用社主任郑焕亭,利用自己学医的优势,经常为老屯乡附近村民看病,深受百姓欢迎;1954年1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莱阳官庄信用社业务员宋哲香,为赢得村民信任,即便是大风大雨也将村民需要的钱及时送到家中;1955年1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枣庄东伏山信用社主任宋久善,面对信用社无办公地点、办公用品的状况,他把自己的房子连同桌凳无偿借给信用社长期使用。

像这样的农信人,还有很多很多;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第一代农信人,不仅成就了山东省的农信事业,也连同他们肩上的“大挎包”,一起汇聚、凝炼、创始形成了山东农信系统所独有的红色基因——“大挎包”精神。

“大挎包”精神的深刻内涵

“大挎包”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已经牢牢打上了全省农信系统特有的标签,被其后的一代又一代农信人所学习、践行和弘扬。其精神实质是: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

对党忠诚概括讲,就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是“大挎包”精神的灵魂,只有对党忠诚,才能坚守农信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坚守农信事业的政治本色。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永葆农信事业的政治本色。

“感党恩”,就是心怀对党的感激之情,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尽心竭力做好创办信用社的工作。第一代农信人,出生在旧中国,绝大多数家庭贫寒,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自己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的。在这种朴素感情的激励下,他们不计名利、不辞辛苦、不怕牺牲,挨村挨家做工作,逐人逐户磨嘴皮,一分一分募股金,一角一角吸存款,一元一元放贷款,不仅解决了集体和社员生产生活困难,还有效抑制了高利贷盘剥行为。李金玉老前辈曾经说过:“毛主席叫咱办信用社,就是为了叫穷人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再受高利贷剥削”“想想过去受的苦,寻思寻思阶级兄弟盼信用社的那个眼红劲,走在路上,躺在床上,我都数算着俺那六个村四百六十户贫下中农家里的情况,寻思怎么才能叫他们靠着集体,把日子过好。”毕玉兰英烈在老革命根据地长大,从小就受党的教育,沐浴党的恩情,她常说:“党给了我很多,我能为党做的还很少;我多出份力,就让党少操份心”“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群众中去,是我最大的幸福。”程珍老前辈从小跟父亲要饭,八岁给地主放牛,经历了苦难的童年。他多次说过:“俺那里是个山区,除了山,就是沟”“再加上地主、奸商和高利贷的压榨,群众生活可苦了。”“1943年共产党来了,俺那穷山沟才见到了太阳,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穷人斗倒地主,分了土地,日子一年好起一年”“信用社是三大合作之一,是毛主席叫办的,无论如何也得把它办好啊!”“我干信用社就应该关心贫下中农的疾苦,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那里,可千万不能忘了本呀!”颜兰芬老前辈“七·七事变”前夕,为躲避当地土匪劣绅烧杀抢掠,保全家人活命逃荒到“关东”,丈夫英年早逝,独自养老育幼,共产党解放了东北,解救了她们全家。

李金玉的“挎包”,原本是他侄子上学用过五年的书包,后来被他拿来缝缝补补用了九年。包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清晰地保留了下来。

1950年,公婆去世后颜兰芬返回山东老家;1953年,按照组织的安排,颜兰芬心里揣着一份对党的感恩之情,怀里揣着一颗防身的手榴弹,领办了昌潍地区第一家试点信用社,示范带动了周边县区办起了农民自己的信用社。

“听党话”,就是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钻研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指引工作的方向。第一代农信人,许多是文盲,但他们凭着“不识字也要多学习”的决心,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认真钻研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毛主席的话真听,对党的理论真信。李金玉老前辈常说:“千条万条听党的话是第一条。”他不识字,但总是将毛主席著作走到哪带到哪,在家里,让孙子念给他听;在单位,让同事念给他听;在田间地头,让识字的社员念给他听。他说“:这些书里讲的都是做人、做事的‘尺棒’,要不断地量量自己,越是学习,心里就越感明亮。”毕英兰英烈认真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到四卷,刻苦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她说“:身体可以生病,思想不能生病。”她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认识深刻,在面对“贷富不贷贫”的错误办社路线时,敢于针锋相对开展斗争;在实际工作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信用社牢固地占领了农村的金融阵地。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她自己做了一副竹板,在集市上、田间地头上、生产队会议上,打着竹板宣传存贷款政策,老百姓老远听到竹板声,就喊“英兰到了”。程珍老前辈常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勇敢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他召集村民开动员大会,讲述自己家遭受高利贷剥削的故事,号召老百姓入股办社。当时群众经济困难,信用社缺乏资金,他就把自己的当兵复员费拿出来垫底。

“跟党走”,就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毛主席的指示,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的方针对策,党指向哪里,工作就干到哪里。第一代农信人,心里始终装着“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办社初衷,脚板始终走在广阔农村的田间小路上,手上始终干着为群众“扶贫济困填穷坑、支农支小促生产”的事情,时时、事事、处处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着想。李金玉老前辈在办社之初,面对高利贷者的阻挠破坏和支农资金的严重不足,披星戴月、东奔西跑拉存款。1956年春荒,李金玉逐村逐户为群众发放贷款,让大家免除了高利贷的盘剥,不仅帮助社员渡过了难关,信用社也在群众中扎下了根。毕英兰英烈只要是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百姓的事,她都带头去干,最终为保卫集体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践行了“生为‘公’字打天下,死为‘公’字而献身”的誓言。程珍老前辈为帮助经济困难的生产队翻身,经常与社员们一起找根源、想办法,贷款帮助生产队和社员养猪、打石头、孵小鸡,让三个生产队摘掉了“穷帽子”,让几百户社员由“欠贷款”变成了“有存款”。

服务群众概括讲,就是“扎根三农,坚持百姓至上,坚持走村串户”。这是“大挎包”精神的核心,只有做到服务群众,才能坚守农信队伍的初心使命,坚守农信事业的宗旨使命。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的初心使命,永葆农信事业的宗旨任务。

“扎根三农”,就是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深耕农村沃土,履行好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初心使命。第一代农信人,以“服务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致富、支持农村发展”为己任,在“知农”“智农”“支农”过程中,培育发展壮大了农信事业。李金玉老前辈心里时刻惦记着涧村信用社辖区内6个大队、24个生产队。春天,哪个队该买犁铧、铲头和长筐,哪一户该修房子拉院墙;夏季,哪个队该买杈耙、扫帚、扬场锨,哪一户有病治疗需用钱;秋后,哪个队开山劈岭需用铁锤、大锹和炸药,哪一户卖了蔬菜和山果;冬季,哪个队年终决算要分钱,哪一户“号”猪、卖姜要存款,他都清清楚楚,都能够有的放矢做好服务工作。毕英兰英烈看到生产队的养猪技术落后,先后五次跑到几十里外的养猪场,给集体买来新猪种,还跑到兽医站学习给猪治病的技术。为了方便百姓存取款,她组织村民推选出了信用员,成立了信用站,让村民存贷款不出村。程珍老前辈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入党,为了办好农信社,他25年没有离开过农村这片土地。

“百姓至上”,就是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里时刻想着百姓,当百姓的“百事管”和“贴心人”。李金玉老前辈在工作中,每天都在服务辖区内转两三趟,632户社员有什么需要,他都看在眼里、问在嘴上、记在心间。平时为百姓操持生产生活方面资金需求,每年春节临近,他总是顶风冒雪为烈军属、五保户送补助款,为他们买粮、割肉、称盐,让他们欢欢喜喜过年。乡亲们说“:李金玉操心费力办的好事,就像满树的红枣,滴溜八挂的数不清。”毕英兰英烈曾经说“:为人民服务,只有我管得不够,没有我不该管的地方”“学会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尽到了一份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村民的房子被大雨冲垮,她找来瓦匠修房子。为了让乡亲们既能吃上热饭,还能少花煤钱,她还自学了改锅灶,帮助群众节约了不少费用。为满足群众的农具需求,工作闲暇,她跑农具修配厂,跑供销合作社,四处找货源,给群众送去的镢、锨都亲自安上把,还自己买了块磨刀石,每逢送镰都先把镰磨快。五六十年代当地闹饥荒,因为程珍家里相对宽裕,村民纷纷跑去“借”粮,他总是把家里最好的饭菜拿给乡亲们吃,吃完后再给装满粮食带回去。有一次家里摊了他最爱吃的煎饼,正巧那天上门“借”粮的人多,程珍把煎饼全分给了乡亲们,自己啃窝头。乡亲们宽裕后,拿着粮票还给他,可他总说再等等,一辈子也没收过乡亲们一张粮票。由于不识字,尝过不少苦,程珍就发动社员筹钱,办起了村里第一所学校,他和乡亲们一起动手盖房子、糊黑板、打桌椅,还挑着竹筐跑到40多里外的图书馆,自费为没钱的学生买书。程珍不会教书,可是从学校里走出来的人都说自己是“程珍的学生”。颜兰芬老前辈在工作中,每逢群众遇到资金困难,总是亲自送贷上门。有时没有贷款指标,群众又急等钱用,她就把自己的钱借给他们。

“走村串户”,就是勤动脑、勤动嘴、勤动腿,定时、定线、定点,存、支、贷、收上门为社队集体和周边村民提供及时、方便、耐心细致的服务。第一代农信人,全凭一双“铁脚板”,起早贪黑,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办业务。“勤跑勤颠”是李金玉老前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走路不打怵,从年头到年尾,风里来雨里去,边串乡、边调查、边研究、边数算着千家万户的款项来路和花销用项。李金玉老前辈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把生产队和社员群众的家底情况、收支余缺都揣在心里。有11个队缺地瓜种2.8万斤,他及时为他们贷了款,又跑到二三十里路远的尚岩、车辋等区给队里买回地瓜种。白山大队一个生产队要求贷款100元买干青草掺着喂牛,他知道枣峪子大队山场多,收的干青草不少,就主动帮他们牵线搭桥,相互调剂了三千多斤。荣成吉屯大队遭遇风暴,毕英兰英烈不仅带着三姐妹冒雨帮助群众抢修了房屋,还多次登门与大队负责同志商议,由生产队出草,信用社贷款,把村民的房子彻底修好了。群众们反映说,“英兰真知道贫下中农的疾苦,什么时候有困难,她就什么时候来。”

勤俭敬业概括讲,就是“以社为家,勤学笃行,艰苦朴素”。这是“大挎包”精神的鲜明特色,只有做到勤俭敬业,才能坚守农信队伍的立业之本,坚守农信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的立业之本,永葆农信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以社为家”,就是把信用社当成自己的家,把信用社的工作当成自家的事来做,“爱社如家,爱社胜家”。第一代农信人,抛家舍业,心无旁骛地创办、培育和发展信用社。下村信用社离李金玉老前辈家只有五里路,他每天跑千家、串万户,但回自己家的时间却不多,对自家的事情很少管。家里盖新房,他顾不上料理;孙女生气,他却说:“你爷爷操心,要操在千家万户上,不能光操在自己的家上。”1963年,毕英兰英烈得了肝炎,1.67米的个子,体重只有84斤,她还患有肾炎和严重的关节炎,领导多次催她住院治疗,她却总是说:“我这点病,不关己”。1963年3月,她大腿上长了个碗口大恶疮,这时信用社有个同志要生孩子,没有人接替她的工作,她就主动承担下来。她,一个人顶着两个人的活儿,伤口实在痛得厉害时,就吃上几片止痛药,最后痛昏在路上。

“勤学笃行”,就是对信用社的业务勤学苦练,对信用社的规定严格执行。第一代农信人,大多不识字,不会打算盘,以前没有接触过金融业务,也缺乏必要的业务训练,但硬是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对业务的深钻细研、对纪律的严格遵守,把各项业务一步步开展起来。李金玉老前辈不识字,刚开始业务少,谁存了多少钱、谁支了多少钱,主要靠心记;随着业务逐步多起来,心记不行了,就用汉字数码和阿拉伯数码混合着记;不会打算盘算利息,就苦练心算,白天走在路上练,晚上向会计报账时候练,愣是练就了一套过硬的心算本领。每天向会计报账算利息,会计算盘还没打出来,他嘴里的数字已报出,而且丝毫不差。信用社要求每天要对账,账钱要相符,有一天晚上对账多出两分钱,他就和会计一笔笔核,最后才发现少给了一个村民两分钱利息,第二天天不亮,就翻山越岭把这两分钱交到了这个村民手里。毕英兰英烈牺牲的当天,她顶着寒风跑遍了柳树公社10个生产队,为社员办理了23笔取款,按规定和会计结算好当天的账目,深夜11点多钟才回家。程珍老前辈不识字,为了办好业务,琢磨了三个“笨办法”:一是群众办理一笔业务,就用不同的样式包成卷,回来再一卷一卷向会计交账。二是到哪个村,就找个托底的人作帮手,帮着记账。三是让会计多帮忙,下乡前会计把款、存单、借据顺好,回来后再一笔一笔帮助把账对好、记好,参加工作以来程珍老前辈没有出现一笔差错,没有让信用社的钱受一分损失。定时定线定点为老百姓上门服务,是程珍老前辈所在信用社的一项工作制度。1966年冬天,一场大雪把老前辈每天必经的搁灯山变成了冰山,跟程珍学业务的青年信贷员刘守玉问:“雪这么大,路这么滑,还下不下村?”程珍毫不犹豫地说:“越是雪大、路孬,老百姓越需要咱。”两人背着挎包,攀着岩石,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一阵大风把程珍卷到了山沟里,当他们跌跌撞撞赶到柳河峪大队时,都变成了雪人。办理完业务,两人谢绝了群众流着泪的挽留,又钻进了大风雪,赶赴另一村办理业务。

“艰苦朴素”,就是始终保持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本色,在自力更生、勤俭办社的同时,还要帮助群众勤俭持家,帮助集体勤俭发展。第一代农信人,办社初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问题和阻力,他们没有畏难、消极和退缩,而是靠着一种对自己超乎寻常的苛刻吝啬、对工作超乎寻常的艰苦努力、对集体群众超乎寻常的关心热爱,让信用社在广大农村扎下了根。信用社成立好多年后,李金玉老前辈和会计还一直借用别的单位的半间过道办公,桌子、椅子、算盘等家当也都是借来的。李金玉的“大挎包”,是他侄子用了五年的书包,他拿来缝缝补补又用了九年多。工作中,对一些比较困难的生产队和社员,李金玉积极宣传、教育社员干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发展生产,具体指导、帮助社员干部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在一次进村的路上,他发现了几十粒豆子撒在路旁,便心疼地拣起来,对正在干活的干部群众说“:积草如积粮,积粮如积金,一根草,一粒粮,都是一滴血一滴汗换来的,不能白白扔掉。”毕英兰英烈的家庭在当时是比较富裕的,但她却过着俭朴的生活,冬天穿的总是17岁时做的一件小棉袄,炕上铺的是一套土布被褥遍布补丁。寒风刺骨的冬天,连条妇女们常用的头巾也不舍得买,却把省下的钱给经济困难的群众购置农具、买药治病。程珍老前辈每天用一根竹竿做扁担,挑着两个架筐,一个用来装着随身的物品,一个用来盛路上拾的牛粪,走到哪个村,就把牛粪倒在哪个村的粪池子里。直到现在,一些年长的村民,提起程珍还说他是“背着粪筐干信用社的”。

公私分明概括讲,就是“秉公办事,廉洁自律,清白持家”。这是“大挎包”精神的根基,只有做到了“公私分明”,才能坚守农信队伍的清风正气,坚守农信事业的风险底线。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的清风正气,永葆农信事业的风险底线。

“秉公办事”,就是秉持公正之心,讲求公正之理,坚持公正的原则,用好手中的权力,办好信用社的事情,维护好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李金玉的一个储户去世后,储户的孙子找李金玉贷款办丧事,李金玉告诉他:“不用贷款,你爷爷还有50元存款。”储户的孙子以为李金玉开玩笑,就说“要是真有存款,俺爷爷死了,你还能跟俺说?”李金玉严肃地说:“你这是想哪儿去了,别说你爷爷还有你们这些后代,就是五保户存的款,要是人死了,俺还得交到队里去呢!”程珍老前辈所在的原安丘县庵上公社天桥子大队搞毡房,买了羊毛二千二百斤,纳税只申报了一百多斤,他发现后就向税务所报了告,和税务人员一起到队上查了账,补交了五百八十多元税。村里一些人指桑骂槐,老伴也不理解他,而程珍说,“骂他们就骂,我是共产党员,可不能看着犯法的事不管,不能光看到咱的队,看不到国家。”多年来,程珍共帮助税务所查出漏税一百多次,增加税收一千二百多元,他所管辖的片区再也没有漏税的现象了。

“廉洁自律”,就是洁身自好,严以律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公家一丝一毫便宜。李金玉老前辈为群众办事,从来不吃人家一顿饭、喝人家一口酒。当时,贩卖农牧产品,国家政策不允许,属于“投机倒把”违法行为。一位邻居想向信用社贷款贩牛,偷偷摸摸提着两瓶酒找到李金玉,承诺挣了钱一起花,被李金玉严辞拒绝。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碗外面的饭那可是不好吃!”毕英兰英烈在日记里写道:“必须与我字斗,私字斗”“私字是危害革命的死敌,当它被公字吃掉了的时候,就再无别的可想,只有一条——如何更好地为革命献身。”毕英兰因公去青岛出差,她的母亲、姐姐和爱人都在青岛居住,爱人希望她在这里住几天,她语重心长地对爱人说:“我不及早回去工作,在这里逛城市能行吗?我们要把心贴在革命上,可不能处处往私字上想啊。”

“清白持家”,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家人,培育清清白白的家风。李金玉老前辈的儿子生病吐血住院,他对儿子说:“革命的同志都是亲人,你好好地听医生的话,病会好的,我在这里也白耽误工夫。”他曾三次进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凭借他当时的名声和威望,安排子女上班完全不成问题,可他始终不曾向组织开过口。毕英兰英烈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孩子,在临近几个村是有名的。她生活虽比较富裕,可是平时很少买糖果给儿子小波吃,她经常带小波参加忆苦会,关心小波思想上的健康成长。

是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在其后不同的发展阶段,用忠诚、责任和担当践行发展起来的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第一代农信人集体铸就的“大挎包”精神,吸引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加入到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队伍里来,激励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用忠诚、责任和担当,来践行、传承和发展“大挎包”精神,续写了一篇又一篇“大挎包”精神新篇章。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东省农信人在“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中学习、践行和发展“大挎包”精神

1956年以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期间,山东省农信事业进入了巩固发展阶段,“调整”是这一时期的主基调。农信社自身多次合并,隶属关系也发生多次变化,但全省农信事业却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1956年下半年,随着行政乡的合并调整,信用社开始由小社合并为8824家大社,股金1668万元,存款余额14518万元,贷款余额8105万元。1957年,按照“长期办社、民主办社、勤俭办社”的方针,信用社继续调整合并为7829家,民主管理组织也陆续健全起来,一些较大的社开始在村庄设立服务站,聘请代办员。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信用社经历了两次“撤社改制”,曾一度下放到生产大队管理。1961年,省人民银行出台了信用合作15条规定,开始对信用社进行整顿;1962年,将“处处便利群众”写进办社纲领,将信用社的领导权由生产大队收为公社党委管理。1965年,全省信用社继续合并调整为7012家,并在海阳、威海、招远、临朐4个县市试办了县联社。1966年“文革”开始后,一些地方派贫下中农代表对信用社进行直接管理;1972年,山东省财政金融局下文对信用社“体制、编制、工资福利待遇”进行三项制度改革试点,明确提出“信用社要在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业务上接受人民银行的领导”。1977年3月,省人民银行制定了《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实行联合办公的暂行规定》,银行营业所与信用社开始合署办公。截至1977年末,山东省有信用社2010家,社员股金2126万元;存款余额13.74亿元,贷款余额4.68亿元。

这一时期,无论机构怎么合,隶属关系怎么调,管理体制怎么变,山东省农信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涉千山万水、道千言万语、尝千辛万苦,继续将金融服务播撒到千家万户、千村万落、千厂万企,用实际行动书写诠释着对党、对人民和对事业的忠诚、责任和担当。

抛家舍业,忘我工作这一代农信人,亲身参与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激昂奋进的时代精神感召下,舍小家、顾大家,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地拓展各项业务。原桓台田庄信用社信贷员高雯,1958年6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工作认真敬业辖内闻名。她白天跑客户、揽存款,晚上整理票据,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忙起来就吃一顿饭,孩子和家人都顾不上。每次下村服务,就把孩子放在邻居家,有一次孩子玩耍,碰倒铁锨,磕破了头,等她赶到医院,邻居已经带着孩子包扎好了伤口。1959年1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东平商老庄信用社主任刘广泉,白天正常上班,晚上深入生产队和农户家中,上门办理业务,几十年如一日。由于无暇顾及家庭,对妻子身患肝炎毫无察觉,直到查出肝硬化晚期才送进医院。医生责备他说,“你这个丈夫是怎么当的,肝炎这么明显症状都没有发现,生生拖到肝硬化晚期才来。”因病情加重,几天后妻子就从县医院转到了省里的医院,他又因为单位预决算工作一走好几天,只留下16岁的女儿照顾妻子。最终,妻子没能挺过磨难,当年病故。1962年1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莱芜城区信用社业务员毕于田,为了揽收存款,他扛起被褥到分管的村委一住就是9天8夜,清晨跟随生产大队开会,白天挨家挨户转,一边帮村民干农活,一边向村民宣讲存贷款政策,晚上当起义务“扫盲员”,9天串遍了全村310余户人家,吸收存款近3万元,获得了全县“揽存冠军”称号。1964年7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泗水杨柳信用社信贷员孔庆雨,家里七口人,仅有一个劳力,农活全部由妻子承担。农忙时节,孔庆雨宁可找亲戚邻居帮忙,也没有影响信用社工作。揽储收贷旺季,他每天早出晚归,白天跑远,晚上跑近。本村收贷时,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动员全家齐上阵,让孩子按他列出的名单喊贷户,妻子冲茶倒水,他计息点款。1977年1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茌平贾寨乡信用社主任侯秀海的妻子回忆说,“我基本上一天也见不上他一面。早晨起来的时候,他就出门了;晚上回来的时候呢,他总是顾不上吃饭,就去记账。”那时候,钱的面额比较小,但是数额较大,一装就是一袋子。侯秀海经常连轴工作,曾经连续工作四天四夜,困了就吃几片脑清片,休息片刻继续工作。由于业务繁忙,他很少照顾家人,有次妻子因劳累晕倒在家,直到亲戚来串门才发现并送医,而他正奔走在下乡服务的路上。

心甘情愿,无私服务群众这一代农信人,受着“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时代风尚的感染,秉承了第一代农信人的优良传统,视百姓为父母,与老百姓风雨同舟,同甘共苦。1959年10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青州东夏信用社副主任王本庆,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书籍、拜师学艺,先后学会了理发、修鞋、木工等多种手艺。为了省下时间多干活,他从来不午休,撂下饭碗就开始忙活,今天找块石头给张家錾个蒜臼子,明天给李家编个铜笊篱,后天给老王家修修鞋。为了给乡亲们理好发,他甚至拿自己的孩子“开练”。正是凭着这些接地气的“小手艺”,赢得了乡亲们的“大信任”。原昌乐鄌郚信用社主任唐芳英,1965年7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她服务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刘家沟村,人畜吃水全靠沟底的山泉,每逢天旱要跑到几里路以外的山下抬水吃。唐芳英决心帮助乡亲们引水上山。她亲自担任引水工程总指挥,自备煎饼吃住在工地,从引进资金到进料施工,每个环节都亲自上阵,最终把自来水引到了家家户户,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的吃水问题。她还带领前孔村和郑家庄种植高粱,发展笤帚产业,后来两个村都实现了脱贫致富,中央电视台采访村民发家致富经验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多亏了信用社的女财神。”后来她的事迹被拍成了电视剧,片名就叫《山乡女财神》。遗憾的是,今年4月16日她去世了。出殡时,当地许许多多的老百姓都冒雨为她送行。原单县时楼信用社主任杨公俊,1966年6月参加信用社工作。有一次在生产队拓展业务,发现一头驴得了“结病”,粪便排不下来,在场的群众都干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杨公俊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用手去掏堵住的粪便。1975年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微山昭阳信用社主任周长福,常年划小船穿梭于百里水乡,一艘木船一顶篷、一张木桌一盏灯、一个算盘几册账,就是他的移动办公室。湖区环境恶劣,夏天他要忍受芦苇杂草割伤、蚊虫叮咬、烈日暴晒,冬天要忍受刺骨寒风、阴风浊浪、手脚生疮。一次揽储返程途中,暴风骤雨夹杂着冰雹突然而至,为了保护现金,他不顾冰冷的湖水,下水用尽全身力气固定好船锚,在水中与风浪搏击了整整两个小时,一爬上岸,棉裤就冻成了冰坨,脑袋被冰雹砸的全是疙瘩,船上被褥干粮全部淋湿,但集体和客户财产分毫未受损失。

勤学苦练,认真钻研业务这一代农信人,不仅个人认真学习各项业务知识,提高各项业务技能,掌握各项规定要求,还通过持续开展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等活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1958年9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济宁鱼台县唐马信用社主任朱彩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刻苦钻研业务技术,获得了省、市、县级金融红旗手和市级巾帼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还组织同事苦练基本功,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她所带领的班组两年内就有9人被评为技术能手。1964年4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宁津联社副主任张胜堂,不仅刻苦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还总结出了“三声、四心、五个一样”服务准则,“三声”,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四心”,即对待储户要热心、办理业务要细心、解答问题要耐心、听取建议要虚心;“五个一样”,即新老储户一样热情、定期活期一样欢迎、零钱整钱一样办理、支钱存钱一样对待、工作忙闲一样认真,1974年他总结的这项服务准则被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在全省推广。1971年1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临沭华桥信用社主任周奉瑞,对待信贷业务“精耕细作”,反复考察、分析当地种养殖产业,研究确定贷款金额、期限、利率,并自费订阅科技书籍,学习种植养殖知识。由于对每笔贷款情况了如指掌、发放科学合理、管理一丝不苟,他带领华桥信用社创造了贷款无逾期、无呆滞、无呆账、无违规的优异成绩,成为全系统第一家信贷“五无”单位。因为业务精通、细致严谨,他被前来考察学习的同行称为“能绣花的汉子”,被十里八乡的百姓称为“周顾问”。因为他办公室里的煤油灯一直亮到深夜,噼里啪啦的算盘声一直响到深夜,他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

铁面无私,严守纪律红线这一代农信人,严守铁的制度寸步不让,严管铁的资金一分不失,严核铁的账面分文不差,严格保护信用社的利益,坚决维护信用社的信誉。1956年3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无棣东风港信用社主任张志强,几十年从没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他所负责的东风港岔尖一个联合体,生产化工原料,由于资金短缺直接影响生产,张志强经过认真调查后给予了贷款支持,对方为表达谢意,把20多斤鲜鱼送到他家里。他得知后,骑自行车往返60多里路,原封不动把鱼退了回去。张志强的妻弟想贷款一万元买拖拉机搞运输,经调查不符合贷款条件,他果断拒绝。经他扶持脱贫致富的90多个贫困户,多次送礼都被他谢绝,真正做到了请客不到,送礼不要,不搞人情贷款。1958年6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在信贷岗位工作几十年的原青州东高信用社信贷员王福增,铁面无私,被群众称为“信得过的人”。有一次,一位亲戚找到他,说要贷款养鹅,经过考察,他发现对方既没有技术,又没有设施,便果断拒绝了。对方不肯罢休,带着一大箱烟酒上门,被王福增一气之下轰了出去,后来才知道该人是想打着养鹅的幌子跑买卖。此外,王福增还办过许多“不近人情”的事,有客户见他还住着草房,送来木料和砖瓦,他一一退还,干脆不再盖新房。种瓜的邻居给他送来几个西瓜,他便在自家地里也种上瓜,免得人家再给他送瓜。在外工作的儿子回来结婚,王福增叮嘱家人不要声张,以免别人来送礼。几十年来,王福增共退礼150多次,经办的2000多笔贷款无一逾期。1963年4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宁阳城南信用社副主任李恩荣,所管理的片区内一些企业和贷户在信用社信贷支持下经营好了,总想送点礼表示谢意,都被她婉言谢绝了。亲友都劝说:你帮别人贷款发财,收一点谢礼算得了什么?她的回答掷地有声:“我这样不吃不拿,自己三餐吃饭香,夜里睡觉安稳,收贷时候腰板硬。”原高青县黑里寨信用社主任毕作桐,1970年5月就进入了信用社工作,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孩子生病需用钱,听说毕作桐刚下村收了两万元存款,便提出“暂借”一下,承诺用完马上归还。他立刻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借给亲戚,并教育对方“公家的钱,分毫也不能乱动。”工作多年来,他手里的账本从未出过差错。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时期,山东省农信人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持续学习、践行和传承“大挎包”精神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户”、乡镇企业等新兴事物应运而生,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扎实推进,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纲领。

期间,山东省农信事业开始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改革”是这一时期的主基调。1978年,人民银行总行下发的《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几点意见》规定,“原则上按人民公社设信用合作社”“根据需要在生产大队设信用站”“信用社实行人民银行县支行和公社党委双重领导”。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要求“通过改革,恢复和加强信用合作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建立信用合作社的县联社”。为适应农民进城办厂开店需要,山东省建立了200多处农民进城服务部。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信用社与农行“行社脱钩”,信用社由人民银行直接管理。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通知》,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银监会、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指导意见》,“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成立省级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省级管理机构,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2004年6月,山东省农信联社正式设立;2004年9月,广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2007年6月,设立县级统一法人改革全面完成。2009年2月,莱州、邹平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101家,农村合作银行16家,农村商业银行15家,还设立了青岛、潍坊、莱芜3家市级联社;股金总额367.81亿元,存款余额8002.14亿元,贷款余额5823.02亿元。

这一时期,山东省农信人的自行车替换了“铁脚板”,小汽车又替换了自行车;办公楼取代了旧平房,键盘取代了算盘。广大农信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继续深耕三农沃土,跟进服务个体户和乡镇企业,让全省农信事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不断拓宽信贷扶持范围 这一代农信人,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顺应农村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信贷服务对象由原先的社队集体和社员扩大到“双包户”(包产户、包干户)、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等新兴主体,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1978年8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章丘开发区信用社主任毕德桐,在新型铸造业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通过实地考察果断发放贷款支持了鲁阳锻造有限公司发展新型铸造业,帮助该公司抢占市场先机,引技术、招人才、改体制、扩规模,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当地龙头企业。1979年12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平度新河信用社客户经理高清若,服务的新河镇北部片区是一片人称“北大荒”的盐碱地。经过反复考察测算,他发放贷款帮助12个自然村、1200多家农户整治盐碱地,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为“北大荒”引来渤海水,建起了养虾场,千亩草场上养起了成群的牛羊,整治好的盐碱地种上了小麦和棉花,当地百姓赞美他为“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接个财神来”。1980年6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金乡联社主任赵方魁,以“文化支农”为切入点,组织开展“百户扶贫工程”和“一、千、万送文化下乡工程”(一部电影机、千份报纸、万本书),向贫困户投放贷款250万元,赠送科技书、报刊1.2万份,协助传授各类实用科学技术30项,带动8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中央文化扶贫委员会两次对该联社进行了表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都曾对他的先进做法予以报道。1991年7月参加信用社工作,被当地农民亲切称为“行走的挎包”“农民致富的万事通”的原东港陈疃信用社副主任董庆松,工作中了解到上蔡庄村张桂吉由于体弱多病,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便主动找上门,为张桂吉办理了2000元贷款,帮助他买茶苗、买化肥,到外地拜师学艺,搞茶叶种植。董庆松还托关系请来了老茶农,现场指导张桂吉种植养护;茶叶采摘炒制后,他又当上了“义务推销员”,到处联系销路。在董庆松的帮助下,张桂吉当年就实现收入5000余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里尤其要提到原寿光农村信用社。1989年,原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准备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却没有建棚资金。由于蔬菜大棚是新生事物,各家金融机构都不愿冒这个风险,寿光农村信用社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为王乐义发放了900元贷款,为该村其他16名党员也发放了800元到1000元不等的贷款。贷款到后三个月,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建成,当年冬天,大棚黄瓜卖出了10元1斤的“天价”,从此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蔬菜革命”。每当谈起这件事情,王乐义总是动情地说“:30年前,没有信用社的贷款,寿光蔬菜产业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老百姓也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真心实意,主动帮扶,继续传承好“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 这一代农信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没有忘记农信人的初心使命,没有迷失农信事业的服务方向,继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需。1978年9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海阳辛安信用社信贷员李维辉,发扬老一辈农信人的优良作风,一头扎进所负责的5个村庄,跑遍了近2000户村民。二十里店镇土地平坦肥沃,适合发展蔬菜大棚,他就与乡、村沟通对接,为农户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全镇200多个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并很快形成了产业规模。1988年9月参加工作的单县农商银行幵山支行客户经理谷兰云,在南城办事处徐花园村走访客户时,了解到该村从事屠宰生意的徐大哥由于资金链条断裂,生产经营活动陷入了窘境,主动上门为其发放了5万元贷款。后来,看到养殖行情渐涨,她建议客户转行黄牛和生猪养殖,又为其发放了30万元的信贷扶持资金。目前,徐大哥的养殖场里,黄牛存栏量达100余头,生猪存栏量达500余头,带动了周围十多个家庭一起走上小康路。此外,谷兰云还与办理助学贷款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无私帮助贫困户家的两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并找到了工作。1990年4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原平阴信用社客户经理靳贤民,服务所辖的上盆王村靠近黄河,有1000多亩土地,因没有水利设施,每逢遇到旱情,粮食减产严重。靳贤民就主动和村干部一起研究水利设施问题,采取村民集资和贷款相结合的方式,在黄河岸边建起了大型扬水站,使全村的1000多亩土地都能得到及时浇灌。靳贤民服务的刘官庄村搬迁后,原村落有300亩土地没有开发,他就和村民一起研究开发计划,先后发放贷款10多万元,把老村落改造成了良田,每年增加农业收入30多万元。2010年7月参加工作的莱芜农商银行颜庄支行行长李波,在担任苗家支行负责人期间,了解到孟家峪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户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但苦于资金不足,规模一直上不去,就主动与村“两委”对接,为该村集中授信800万元,并带领员工逐家逐户宣传信贷产品,帮助制定养殖计划,及时提供资金支持。

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坚决保护集体的财产 这一代农信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革命文化教育,培育了强烈的英雄情结,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危急关头能够豁得出去。1982年6月2日下午,五莲街头信用社苇场片固定服务点,突然闯进一名歹徒,手拿一尺多长的铁锥子,企图抢劫钱款,代办员李业花拼命与罪犯搏斗,终因势单力薄被罪犯打昏。危机时刻,原五莲街头信用社主任刘家双同志下乡服务回来,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与罪犯展开了生死较量,最终将罪犯制服,保护了信用社的财产和同事的生命安全。1982年7月4日凌晨,一名歹徒潜入乳山马石店营业所(信用社),时任乳山马石店信用社主管丁新强,听到隔壁业务员张启开叫喊声,立即翻身下床,顺手抄起床头的铁棍冲出库房,举起铁棍就和闯进来的歹徒冲打在一起。由于屋内光线昏暗,搏斗过程中,他被库房门槛绊倒,手中铁棍掉落。他爬起来赤手空拳,又和歹徒从屋内打到走道,从走道打到库房门。直到另一名同志李文赶来开了一枪,歹徒才仓皇逃跑。此时,前期与歹徒搏斗的张启开同志因伤势过重不幸因公殉职,丁新强同志也身负重伤,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信用社财产的安全。2006年3月10日深夜,原枣庄冯卯信用社信贷员王兴山,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厚厚一叠没有填完的“农户贷款登记资料采集表”。出殡当天,道路两旁挤满了十里八乡自发前来送别的村民。30年来,王兴山先后用坏40个挎包,行程40多万公里;组织存款14万笔、1亿多元;发放贷款10万多笔、6亿多元,没有一笔逾期;扶持12个自然村、1万多名群众致富。由于长期高强度、超负荷、连轴转的工作,他患上了颈椎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2001年初,他做了第二次颈椎手术,同年申请了内退,后在群众的一致要求下,他再次返回到客户经理岗位上,直到生命定格在2006年3月10日。

好学上进,精益求精,不断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 这一代农信人,面对快速变化的大环境,针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劲头,主动学习新知识,钻研新业务,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做好工作的新本领。1978年12月参加工作的原临邑客户营销中心主任王丽华,始终把“勤”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工作中“勤学勤思”;勤学,即从扎实的业务基本功练起,她每天花费3个小时进行练习,连续三年在市金融系统业务技能竞赛中获奖;勤思,即无论严寒酷暑,她每天第一个到岗,常备一个贴身笔记本,用来记录各项业务操作、疑难问题,并不断思考改进方法,记录学习过程。从业30年来,王丽华累积了40余本问题改进手册,正是靠着这些“手册”和这股劲头,她的各项工作连续多年名列前茅。1988年4月参加工作的岚山农商银行营业部客户经理牟萍,看到许多渔民守着大海却生活艰难,决心帮助渔民“耕海牧渔”,发家致富。她从最基础的潮汐规律、海产品种类入手,一点点把这些不起眼的知识悉数装进脑海里,凭着“蚂蚁啃骨头”的劲头,她把自己变成了水产养殖方面的“行家里手”,并在此基础上,为当地渔民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项目,带动培育了一批创业致富的渔家人。临淄农商银行王城支行客户经理滕录彬,是1994年4月参加信用社工作的。他坚信“越努力、越专业,老百姓就越信任”,将“能做到100分决不做到99分”作为座右铭。参加工作以来,滕录彬利用工作间隙和下班时间苦练业务,两年间,练功券用了几十万张,算盘打烂了三、四个,键盘练到手指起泡,让滕录彬终于实现了点钞、珠算准确无误和键盘盲打快速流畅,并多次在省、市级业务技能比赛中获奖。滕录彬还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对原有点钞方法进行创新,摸索出更快捷的“滕式弹指”点钞法,被各级同业学习推广。2002年,全省农村信用社首次实施计算机录入相关数据,计算级系统由单机版升级至网络版。面对全新的工作任务,2001年6月参加工作的枣庄农商银行张范支行行长张海洋,带头钻研业务,通宵进行数据测试、演练和系统录入。这期间正逢张海洋的婚期,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婚后第二天他就返回了工作岗位,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经过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张海洋不仅个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还经常深入各网点为大家提供操作辅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农商银行人在“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中持续学习、践行和弘扬“大挎包”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期间,山东省农信事业正式步入推进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基调。2012年4月,山东省农信联社创新开发的一级资金清算系统上线,实现了全系统资金直接清算。2016年9月,全省信用社股份制银行化改革全部完成,原有132家信用社、合作银行改制设立成110家农商银行。2018年7月,省联社新一届党委成立后,创新提出了“123456”总体工作思路、“五大”经营发展理念和“六个坚定不移”,并以“忍韧严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同年10月,省联社创新开发的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正式上线。截至2018年末,全系统存款余额17936.3亿元,贷款余额11702.4亿元,经营规模、发展质量和社会贡献度都跃上了新台阶。

这一时期,农信社变成了农商银行,农信人变成了农商银行人,电脑终端变成了移动PAD,网点大堂变成了智慧厅堂。新一代农商银行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基本理顺了党的管理体制,认真践行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自觉坚守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为打造经营合规、服务便捷、业绩优良的“百姓银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坚守支农支小定位 新一代农商银行人,坚持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牢牢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以开展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社区“四张清单”营销为切入点,依托智慧营销系统,扎实做好“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金融夜校”等基础工作。2018年以来,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新增客户114.2万户,新增各项贷款5703亿元。为解决“空心村”营销难问题,兰陵农商银行三合支行客户经理陈永生,在驻村办公的同时,发展老客户为自己的“联络员”,从商铺老板到街边小贩,从合作社负责人到村党支部书记,每个村都有他的“驻村联络员”。目前,陈永生负责的1800余名客户中,经老客户和联络员转介绍的就有近200户。沂源农商银行三岔支行客户经理唐安国,所服务的三岔片区有20个村庄、3120余户村民,其中大部分村子属于贫困村。面对山高路险,弯急坡陡,交通不便,唐安国传承农信人的本色,发扬“大挎包”精神,翻山越岭,走千家进万户,为每一户村民送去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有一次,当了解到陈家官庄村民王树峰想通过柿饼加工,带动周围邻居致富的想法,唐安国就立即进行了市场行情调研,了解上下游行业情况,既为王树峰解决了资金问题,还联系南水沟村柿饼销售电商,帮助其解决销售问题。工作中,博兴农商银行福旺支行行长刘超,通过开展金融夜校,积极宣传农商银行业务产品,积极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了解到店子镇蔬果种植户面临销售难问题后,刘超带领支行员工利用下班时间,跑企业、跑商家,帮助种植户拉春节福利订单,成功洽谈了127家企业,销售蔬菜5万斤,帮助菜农每户多收入1000多块钱。在此基础上,刘超又帮助辖内菜农成立了蔬菜合作社,主动向政府申请了帮扶政策,形成了“政府+农商银行+蔬菜种植村庄+菜农”的蔬菜合作社运作模式,帮助菜农解决了一系列生产经营上的实际困难。

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新一代农商银行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的具体工作要求,2018年以来,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创新“兴农贷”“人才贷”“家庭贷”等信贷产品70多个,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金融需求;创新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e贷”、纯线上“信e快贷”等信贷模式,极大提高了群众办贷效率;对4871个镇街经营网点全部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改造设立各类代理服务网点近4万个,开通了365部省、市、县三级服务受理电话和微信公众号,上线运行了手机银行4.0版,建立了两万多名客户经理和近4万名农金员队伍,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2019年10月,山东省农信联社信贷资产管理部成立了“苑化芳创新工作室”,在苑化芳、庄许捷等同志带领下,先后创新研发了“薪e贷”“商e贷”“税e贷”等线上产品,创新推出了“普惠小微信用贷”“首贷通”等小微系列产品,创新研发了“智慧营销系统”,为客户和员工量身打造了一系列信贷产品、服务模式和营销工具。实践中,昌邑农商银行北孟支行客户经理曲兴合,联合网点青年员工通过拍摄小视频、编写小段子,宣传推介农商银行的业务产品,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前来办贷的客户。他的装备是一辆摩托车、一个挎包、一个印台、一个平板电脑、一支笔、一套申贷材料。哪里有客户,他就骑上摩托车,带上这些装备,随时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被当地村民形象称为“摩托车上的银行”。费县农商银行探沂开发区分理处主任张建磊服务区域内的板材企业,因2015年环保治理要求,全部停产整顿,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带领客户经理进行大量走访、调研和分析,最终推出了“环保贷”,在维持原有贷款额度不变的基础上,专门针对企业环保改造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新增贷款额度。仅仅半个月,首批60户、5000万元贷款就发放到这些企业手中,后续又发放了“环保贷”及相关贷款1.2亿元,为200余户企业“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利津农商银行营业部总经理王超,针对明集乡东堤三村钢结构现代大棚改造资金投入较大的实际,适时推出“大棚e贷”“经商贷”和“消费e贷”等多款产品,仅一个大棚种植周期就为130个大棚户提供了350余万元信贷资金,改造高、低温大棚125个,年产西红柿超过300万斤,年均收入超过2000万元。王超还开通了“王超直播室”,每天利用晚上下班时间为乡亲们普及金融知识,宣传信贷产品,销售农产品。

坚定信心,勇挑重担,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新 一代农商银行人,面对客户对智能化、便捷化、移动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本着“为一线服务”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及“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按照山东省农信联社党委提出的“起点要高、架构要好,开放包容、自主可控”的原则,整合全系统的人、财、物力资源,集中700多人的研发团队,引进几十家国内外一流的科技公司,经过23个月、700个昼夜的艰苦奋战,最终于2018年10月5日成功上线了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一次性投产9大目标平台、13套专项系统、102套关联系统,使全省农商银行信息科技系统走在了全国农信系统前列。其后,省农信联社又相继成立了八大科技项目组,先后创新开发上线了智慧营销、信贷客服、流动性风险管理、法人治理、舆情管理、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等17套业务系统,为业务拓展、风险监测、行业管理搭建了高效的信息处理平台。2019年2月,省联社信息科技部以核心银行系统转型升级工程项目组骨干成员为班底,成立了“董林光创新工作室”,对核心系统整体框架持续优化,相关平台系统持续迭代开发。2019年7月,省联社信息科技部业务拓展项目组接到实施山东高速ETC项目的紧急任务,立即组成8个人的攻关小组,每天吃住在办公室,原本需要一个月的研发项目,硬是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项目上线后,8人团队中就有3个人累倒了。2019年孩子临近高考的关键时期,临沭农商银行小微贷营销中心总经理朱海燕,接到审计中心开发大数据“沂蒙云贷”生产平台的任务,立即带领团队投入紧张的开发工作。经过100多天加班加点的辛勤付出,“沂蒙云贷”第一期的产品“沂蒙云快贷”于2019年4月16日在中国临沂资本交易大会上成功发布,实现了纯线上、纯信用、全程无纸化办贷,每天受理贷款申请500余户,为群众办贷提供了极大便利。

处置存量,遏制增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新 一代农商银行人,统筹发展和安全两大主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多管齐下,遏制增量风险,化解存量风险。2018年以来,纯新增贷款不良率仅为0.22%。郓城农商银行南赵楼支行客户经理谭秋,巾帼不让须眉,主动请缨接管了19笔“大联保体”不良贷款,10年间,她想尽一切办法清收化解,硬凭着执着和毅力,将19笔不良贷款全部清收化解,挽回资金损失近1000万元。参加工作13年来,谭秋累计发放贷款2.2亿元,实现利息收入2000余万元,利息扣划率、到期收回率始终保持100%。平原农商银行营业部信贷副行长任素梅,为清收不良贷款,经常凌晨出发,深夜回家。王庙乡邱庄村1995年贷款3000元种植黄豆,因黄豆价格下跌亏损,导致贷款形成不良。任素梅接手后,经多方了解,先将清收目标锁定为原村支书周某。2013年9月,听说周某外出打工回家后,她就和同事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最终证实这笔贷款被村集体使用,就又找现任村支书做工作,最终收回本金及利息1万元。目前,她管理的260户、9100万元贷款,无一笔逾期、欠息。汶上农商银行白石支行客户经理闫莎莎,为了收回不良贷款,寒冬腊月独自去借款人家做工作到深夜,还自费买营养品看望生病的“赖账专业户”,经常受到赖账户的刁难指责,但她仍忍着委屈,坚持收贷,通过不懈努力,她管理片区的潜在不良贷款户由15户减少到3户。

立足本职,甘于奉献,坚守初心担使命 新一代农商银行人,始终牢记“服务群众”的初心,继续传承老一代农信人的使命担当,扎根基层,默默奉献。长岛农商银行北隍城支行行长柳杰,25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山东省最北端的海岛。此岛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会刮起7级以上大风,所有船只在此期间都无法航行,完全依靠岛外运输的蔬菜、肉、蛋就会断供,柳杰只能啃干粮就咸菜,有时岛上连续20多天停电,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风刺骨,她默默地承受着、忍耐着。更为痛苦的是,由于长年独守小岛,无论是孩子上学,还是老人生病,柳杰都不能陪伴在身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天伦之乐,对她来说都是奢望。临朐农商银行九山支行客户经理周生祥,从业30多年来,一直扎根在距离县城90多里路的九山镇。他每天翻山越岭、穿街走巷,前后骑坏了两辆自行车、三辆电动车、两辆摩托车,倾心服务辖区41个村的6300多户百姓。在服务途中,他曾经连人带车摔进山沟里,还在“万亩黑松林”险些遭遇狼群。平邑农商银行临涧支行业务行长徐宁,十年如一日服务于农区市场,每天花1小时坐公交车到支行上班,再开摩托车到村区农户走访。2014年徐宁买了辆私家车,每天在支行开完晨会就开车出门,短短6年跑了16万多公里。临涧镇属于丘陵地貌,许多农户、商户散落在茂密的山林中,大多数现场走访还是要靠“脚底板”来实现。为帮助农户致富,徐宁先后为当地村民发放贷款3亿多元,发展生态养殖、中草药种植。

与时俱进传承弘扬好“大挎包”精神是新时代农商银行人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当前,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党的建设不断加强,行业管理更加全面、科学和精准,农商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更加牢固、“四自”能力不断提高、内生动力活力不断激发,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类风险加速化解,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但目前仍处于“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关键时期。从外部看,经济下行压力并未减弱,银行间竞争更加加剧,金融监管更加严格,国家政策更加趋紧;从内部看,党的建设还需要持续加强,干部员工素质还需要持续提升,体制、机制和工作流程还需要持续完善,历史遗留问题还需要持续解决,潜在风险隐患还需要持续化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回望70多年的农信发展史,挖掘、传承和弘扬好“大挎包”精神,就是要进一步激励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更加“忍韧严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全面、准确和完整地落实好省联社党委提出的“123456”的总体工作思路,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以党建为统领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新时代,学习、践行和弘扬“大挎包”精神,就是要发挥好党建工作“最大政治优势”,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筑牢全系统的“根”和“魂”。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思想教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继续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廉政文化和农信“大挎包”精神的学习,不断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推动全省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旗帜鲜明地与一切不良言行风气作斗争。

加强组织建设 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和实践、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坚持“五步工作法”,认真做好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工作;严格执行干部任期、任职回避和亲属回避等规定要求,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严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和日常考核工作,强化结果反馈和应用,对不胜任工作的及时调整,对问题较多的设立观察期,观察期不能有效整改及时调整;教育引导各级领导班子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水平;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履职容错免责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全面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工作,认真组织基层党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深化“品牌”“过硬”和“星级”等党支部质量建设,从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党建共建,拓宽共建对象,创新共建模式,提高共建质量;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员工日常监督,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扎实做好关心关爱员工工作,坚持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怀。

加强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 持之以恒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弹回潮;持续发扬“忍、韧、严、实”的工作作风,坚决纠正“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等现象;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不变,高压态势不松,深化标本兼治,用好“四种形态”,综合发挥好“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的功效;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和工作流程,提高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问责的能力,加大违规违纪违法惩处力度。

坚守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学习、践行和弘扬“大挎包”精神,就是要坚持农商银行的初心不改、主责不移,坚守服务三农的主阵地,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自觉性,进一步解决好群众融资难、融资慢和融资贵等问题。

坚守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城镇居民家庭”的市场定位 继续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扎根农村,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深入基层,支持个体工商户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健康发展;顺应经济发展大势,支持城镇居民家庭合理消费,通过扩大消费拉动实体经济发展。

创新思路方法 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针对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家庭,持续创新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资金需求。加大信贷模式创新力度,完善线下办贷模式,推广电话、微信和手机银行等间接申请方式,完善批量受理、集中审批和无纸化操作等受理审批方式,缩短办贷时间;推广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信e贷”模式,推行“无感”授信、上门营销、随用随贷、随贷随还等操作方法,提高办贷效率;扩大纯线上“信e快贷”模式覆盖面,让更多客户享有“秒批秒贷”的便利。加大宣传推介创新力度,不断提高4800多个营业网点厅堂化、智慧化和多样化营销水平;完善近4万个农村金融代理服务点的宣传推介功能,扩大城镇社区普惠金融服务站覆盖面;加大客户自主选择“版面”的手机银行推广力度,提升365部信贷热线服务质量;围绕“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城镇社区”四张清单,借助智慧营销系统,采取网络化管理,由两万多名客户经理、近4万名农金员进行“一对一”无缝对接,提供“面对面”贴心服务。

主动减息让利 “对党忠诚、服务群众”是一代代农信人的信念追求,也是一代代农信人的职责担当。作为新时代农商银行人,一定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主动为客户降息让利,促进客户良性健康发展,从而夯实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山东省农信联社召开全省农商银行“两优一先”和“大挎包”精神先进代表表彰(视频)会议暨孙开连讲专题党课

深入推进“省联社、派出机构和农商银行”三级改革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新时代学习、践行和弘扬“大挎包”精神,就是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省联社、派出机构和农商银行三级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激发全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省联社改革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导向,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稳妥有序推进省联社综合改革。以“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功能”为导向,进一步规范内部机构设置,突出业务条线、风险合规和审计三道防线建设,加强科技、政策、党建、巡察和纪检监察部门力量,确保全面履职。完善党委会、社员大会、理事会和高管层议事决策执行机制,建立履职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规范履职行为;坚持靠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现行制度该补充的补充,该调整的调整,该废止的废止;严格落实重大决策调查研究、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规审查和按程序讨论决定等制度,实行决策部署、督导调度、考核奖惩等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科学履职。围绕管理、指导、协调、服务四大职能,按照“管好”和“放活”相结合的原则,编制部室履职手册,完善部室职责,明确人员分工,规范工作流程,强化监督检查,确保精准履职。

深化派出机构改革以“突出审计职能、强化协调服务、推动工作落实”为导向,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科室设置,明确职责边界,优化人员结构。进一步转变职能,突出主责主业,全面强化审计监督职能;突出派出机构特性,延伸履行好省联社党建、风险化解、协调服务和信访安全维稳职能。进一步提高履职成效,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完善督导考核办法,加强过程管控;实行末位淘汰,强化监督约束。

深化农商银行改革以“强化市场定位,提高‘四自’能力,激发干部员工活力”为导向,进一步调整规范考核办法,考核期限更加突出党委领导班子五年任期、董监事会和高管层三年任期考核,业务范围更加突出信贷投放、风险化解和经营效益等指标考核,信贷投放更加突出支农支小、贷款质量等指标考核。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优化股东结构,规范股东责权利;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履职评价、考核和问责;做实监事会监督功能,落实向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按季报告制度,突出对董事会、高管层及其成员的履职、财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监督重点;规范高管层履职,科学确定各成员分工,突出过程管控和结果导向;严格关联交易管理,优化科技管控系统,加大现场非现场监管力度,严惩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业务、风险合规和内部审计等“三道防线”建设,巩固落实好信贷“四个中心”、资金业务“前中后台”、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分级决策、公开透明”等管理制度,突出风险合规部门“各类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合规合法性审查、案件防控处理和合法文化教育”等职责,提高内审质量、覆盖面和结果运用。进一步深化“三项机制”改革,使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基本薪酬保底、绩效薪酬与业绩挂钩、工资向一线倾斜,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突出抓好防控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金融和资金组织等四项重点工作

突出重点,才能行稳致远。新时代,学习、践行和弘扬“大挎包”精神,就是要紧紧抓住事关全省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政策性和全局性工作,集中发力、攻坚克难,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进一步带动全系统其他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正视现实、主动出击,实事求是、先急后缓,化解存量、遏制增量。一是积极排查化解存量风险。围绕信用、资金业务、财务管理、关联交易、舆情管控、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和农金员管理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重大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起底,摸清家底,建立台账,销号管理;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对排查出来的风险隐患,逐一分析研究,逐一制定化解处置方案,逐一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逐一落实到人,真正做到奖罚分明,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兼顾内外,周密研判,科学决策,稳步操作,建立预案,尽量避免或尽快消除次生风险。二是有效遏制新增风险。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真正构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等全流程业务操作规范,有效防控信贷、资金业务和财务管理等业务风险;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真正发挥合规部门第二道防线作用,筑牢审计第三道风险防线,加大现场、非现场监测检查,有效规避操作、道德层面和外部侵害等风险;加强“机控管理”,不断完善信贷、资金业务、财务、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法人治理、合规监督、审计和员工异常行为等科技管控系统,将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行业管理要求嵌入管控系统,及时有效识别、预警和拦截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突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完善资金调剂、风险互助、流动性风险救助等机制,有效防控流动性风险;要完善落实“新闻发言人、舆情联络员和规范媒体采访”三项制度,强化“舆情监测预警、舆情正面引导和突发重大舆情技术管控”三项机制,有效防控舆情风险;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案结事了”三项原则,落实信访“预排预查、化解处置、惩处惩戒”三项机制,有效防控信访风险。强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规定,完善人防机防技防措施,加大远程监测和现场检查力度,有效防控安全生产风险。四是加大高风险机构处置力度。压实省联社牵头抓总、派出机构统筹推进和农商银行主体等三级责任,完善“各级领导‘帮包’、业务条线指导、派驻工作组督导、行业互助资金帮扶”等四项机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加快风险处置进度,巩固处置成果,防止风险反弹。

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持续创新推广“兴农贷”“宜居贷”“先锋模范贷”“治理有效贷”“富农贷”等五大系列产品,全力满足客户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产品需求。二是优化服务模式。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乡镇、村居挂职,建立金融辅导队,推行客户经理定期驻村办公制度,提升农村金融代办点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金融服务。三是降低融资成本。联合财政部门继续扩大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试点范围,联合农担公司继续扩大“鲁担惠农贷”规模,联合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继续推广“政银保”信贷投放,通过财政补贴、银行降息、第三方担保等方式,让利于民。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建立“优先、鼓励、支持、维持、限制、退出”存量贷款管控机制,有序压降退出“两高一剩”产业;明确“两增长、一提升”目标考核要求,确保绿色贷款规模和户数逐年增长,绿色贷款占比逐年提升;重点为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信贷支持。创新推广“碳排放权质押”等绿色信贷产品,建立绿色信贷通道,争取财政贴息和人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提高绿色办贷效率,降低绿色办贷成本,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金融力量。

坚定不移抓好资金组织工作 坚定“存款是立行之本、兴行之源”的理念,以经营网点布局和内部结构调整为依托,不断提高厅堂内外营销能力,巩固存量客户业务,挖掘存量客户潜力,进一步拓展基础客户;加大水、电、暖、气等行业客户营销力度,拓展财政类、公益类和代收代付类等重点客户;加大“一卡通”宣传推介力度,扩大“一卡通用智慧社区”建设覆盖面,为社区居民、周边商户、医疗机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等提供门禁、缴费、结算和存贷款等服务。优化存款结构,降低存款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全力推进干部人才素质提升、信贷结构调整、经营网点布局结构调整、资金业务规范、财务管理规范等五大转型工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新时代,学习、践行和弘扬“大挎包”精神,就是要紧紧抓住事关全省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和长远性问题,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夯实全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不断提升干部人才素质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招聘办法,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信息科技人员招聘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高精尖”、进站博士后引进力度;鼓励各法人机构通过公开选聘、定向选调等方式,引进急需人才。二是加大年轻员工培养力度。全面推广新入职员工带教辅导制度,严格孵化基地认定,严格带教老师选聘,严格带教辅导管理,严格实习期满综合考核;探索建立年轻员工职业导师指导计划,按照服务、专业和管理三大类型,通过自主选择与组织指定相结合,合理确定职业导师,加强分类培养,加快成长步伐。三是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不同层次优秀人才储备库,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定期选派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进行脱产集中培训,到困难地区、急难险重岗位进行任职锻炼,到先进省份农商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党政机关进行挂职锻炼。

大力推进信贷结构调整 一是大力拓展零售贷款。紧紧围绕“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城镇社区”四张清单,借助智慧营销系统,依托线上线下两个渠道,采取网格化管理方式,加大零售贷款营销力度,提高零售贷款占比,扩大零售贷款市场份额。二是全面规范公司类贷款。依托综合型经营网点,对公司类贷款实行总行集中管理;巩固规范“四个中心”建设成果,管控好8个关键环节和43个风险点,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严格存量贷款分级分类管理,不断提高存量贷款预见性管理实效。三是严格控制大额贷款。按照“一行一策”原则,继续实施大额贷款占比、限额贷款审查、禁额贷款拦截等管理制度,坚决控制大额贷款增量占比,坚决压降大额贷款存量占比。四是严格落实信贷政策要求。加大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力度,认真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执行“三道红线”融资规定。

大力推进经营网点布局结构调整 按照“线上+线下”和“综合型、基本型、自助型、代理型”网点建设思路,一是持续强化“线上网点”建设。不断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加快推广4.0版手机银行业务,完善移动化、智慧化和场景化金融服务场景,进一步拓宽线上服务渠道,提高线上服务质量。二是全面推进线下网点布局调整。严控综合型网点数量,全面提升综合型网点功能,突出综合类金融服务;优化基本型网点布局,突出零售类金融服务;适度发展自助型网点,突出快速便捷类服务;规范发展代理型网点,在农村规范代理服务点建设,加强农金员队伍管理,在城区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三是持续优化线下网点内部结构功能。尽快完成老旧网点、高柜改低柜改造任务,提高智慧柜员机使用效率,强化柜面业务管理,实行客户分类管护、错位营销,提高厅堂内外营销能力。

严格规范资金业务 一是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严控新增业务规模、投资品种、融资杠杆、投资久期,对交易对手实行黑白名单管理,确保资金业务依法合规。二是坚持稳健投资理念。新增业务主要投向利率债、同业存单和同业存放,存量业务尽快向优质流动性资产调整,确保资金业务安全。三是提高实战操作能力。加强市场分析研判,抢抓投资机遇,把握进退时间节点;合理确定长短投资比例,银行账户适当增持高收益债券,交易账户适当控制投资久期,确保资金业务收益。

严格规范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预算管理。重大财务事项都要纳入年度预算管理,按规定经党委会前置研究后,逐级报董事会、股东大会审查批准。二是实行分级管理。财务开支应按管理权限,分别报经高管人员、财审委、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批,“大额资金使用”应按规定报党委会前置研究。三是严格集中采购管理。建立不同岗位相互分离、不同部门相互制约、集体研究决策和市场充分公平竞争等机制,严格按规定确定采购方式,明确招投标办法,加强采购过程监督,强化采购结果确认。四是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公开透明,强化财务公开;坚持依法操作,强化合法合规性审查;坚持事后监督,强化内部审计。

进一步做强产品创新研发、信息科技、资金清算交割、教育培训、法律服务和电子商务等“六大平台”

握指成拳、合力致远。新时代学习、践行、传承和弘扬“大挎包”精神,就是要发挥好全省农商银行“小法人、大平台”的体制优势,依托省联社平台,整合优势资源,重点解决单一机构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对全系统的服务保障能力。

做强产品创新研发服务平台 一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客户需求,及时研发推出适销对路的存贷款产品。二是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让农商银行员工及时了解产品特性,增强主动营销的动力;让客户及时了解产品特性,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后续跟踪评价。优化适销对路产品,淘汰落后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做强信息科技服务平台 一是树立正确理念。坚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安全为保障”的目标定位,坚持“起点要高、架构要好,开放包容、自主可控”的开发思路。二是明确服务重点。加快构建以核心银行系统为主体,以信贷管理和业务拓展综合服务平台为“两翼”,以风险管理、经营管理、政策监管和视频监控等系统为“四大保障”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优化服务功能,更好发挥科技支撑和业务引领作用。三是完善组织架构。对固定项目组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规范项目组运行机制,调整充实项目组力量,提高项目组工作效率,更好促进业务、技术深度融合。四是确保运行安全。持续优化运维管理系统,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管理,加快灾备体系建设,强化应急演练,确保信息科技系统安全。

做强资金清算交割服务平台 一是规范运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制度规程,畅通运行渠道,健全应急处置机制,防范业务风险。二是提高效益。合理测算资金额度,精准调剂资金头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守住底线。完善资金调剂、帮扶和救助等机制,确保不发生流动性风险。

做强教育培训服务平台 一是明确服务主体。合理确定省联社、派出机构和法人机构各自职责分工,确保教育培训全方位、全覆盖。二是明确培训重点。根据党建、业务和岗位等实际需求,针对共性与个性、必修与选修、笔试与面试等不同培训方式要求,合理确定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严格上岗任职资格考试,坚守应知应会底线。三是优化培训方式。按照“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脱产与自学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要求,抓好集中培训,突出视频培训,强化现场培训,推动网上培训,全力打造全程化、常态化和贴心式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做强法律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内部公司律师培养,规范外部律师管理,完善准入、退出及考核机制。二是突出服务重点。紧紧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认真做好法务咨询、法律合规审查、普法宣传教育、合规风险提示和重大诉讼案件管理等工作。三是强化沟通协作。加强与各级党委、政法委、司法部门的汇报,主动搞好和中介机构的沟通,争取各类案件立案快、判决公、执行好,全力维护全省农商银行的合法权益。

做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现有“智e购”“智e付”等服务功能,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提升营销运营能力,进一步壮大系统自身“农副产品进城、农用物资下乡”电商平台。二是拓宽服务领域。有效对接社区餐饮、零售、娱乐等商户,为客户提供“衣食住行娱”等多元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商城活跃度。三是延伸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电商客户资源,有效嵌入银行“存贷付”业务,强化电商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客户黏性。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进一步学习、践行和传承弘扬“大挎包”精神,坚持以“忍的胸怀、韧的意志、严的作风、实的招数”认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更好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