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2年1月4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中国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助力乡村振兴典范案例” 推选活动揭晓 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 的路径探析 黄岩恒升村镇银行 创新产品满足民宿行业资金需求 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 的路径探析

□ 作者 马乙中

近年来,我国银行机构积极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值得关注的是,超过全部银行机构总数99%以上的4000多家区域性中小银行,绿色信贷市场份额占比却不到9%。面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窗口期,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中小银行应紧跟市场变化,切实把握绿色发展转型机遇,紧紧围绕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原则,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不断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业务布局结构,积极探索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充分发挥金融对于经济绿色发展的资金融通作用,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对于根植地方的中小银行而言,要充分发挥作为本土银行的优势,以实现与国有、大型银行的错位竞争、互补发展为原则,围绕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规划方向,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激励、约束和杠杆作用,积极支持绿色项目及产业发展,推动信贷资源从“两高一剩”行业领域向绿色低碳环保产业聚集,不断提升银行机构对绿色金融发展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机构自身业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 强化绿色金融高效发展基础保障

一是强化绿色金融基础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在系统学习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以及监管政策的基础上,综合研判经济金融形势,全面梳理绿色金融发展、金融行业推进具体实践中的现状及问题,厘清绿色金融的概念、范围和规则。二是建立、丰富并逐步完善银行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明确战略规划导向,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总体战略、阶段性发展目标和业务指导意见,将发展绿色金融与业务经营发展、金融服务创新有机结合,强化绿色金融在全行业务发展中的布局;明确制度标准规则,细化业务概念和边界规则,逐步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各类制度,覆盖绿色信贷业务、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银行自身绿色表现等各方面,以推动全行各层级按照既定战略目标稳步推进绿色金融业务。三是搭建和夯实银行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建立自上而下推动全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组织管理架构,推动责任落地、业务定岗。对于地方性法人银行,应积极探索打造绿色专营机构,并创新打造“单列信贷计划、单列风险管理指标、单列绩效考核和单列绿色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通过绿色金融业务流程再造,推动绿色金融业务专人、专岗推动和管理,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经营。

围绕差异经营 强化创新驱动完善产品服务

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起步晚、基础弱,中小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定位,紧紧围绕目标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绿色金融业务服务半径,切实找准工作发力点,落实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不断扩大自身发展绿色金融的比较优势。

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 充分发挥金融的过滤和引导作用,在客户结构、资源配置、信贷流程等方面做好“加减法”。一是优化信贷结构。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现状,对接绿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加大对绿色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城乡建设和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的信贷支持。二是对不同等级绿色企业、项目,在准入条件、授信额度、贷款利率、抵质押方式等方面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下浮绿色项目贷款利率。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等产业行业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化解过剩产能金融政策,限制“非绿”企业、项目准入。三是对绿色、生态、循环、低碳、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科技型等行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准入、优先审批、优先支持。四是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加大对绿色中小企业和绿色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绿色企业、项目融资成本。

创新开发绿色信贷产品 一是针对客户群体的区域性特点,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发展思路,加快对接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挖掘需求和嵌入点,创新推出绿色信贷产品。二是立足中小银行一级法人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的现状,创新开发能源管理、清洁能源、碳金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专属产品,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针对中小银行在本地经营渠道下沉农村的优势,推进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融合,丰富和完善绿色惠农信贷产品,大力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质押贷款、土地流转收益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等绿色信贷产品,重点支持绿色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农业、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等优质产业、重点项目发展。三是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推动应收账款质押、履约保函、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水权、特许经营权、碳期权、碳交易指标、绿色工程项目收费权和收益权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业务。四是积极做好绿色信贷以及产品的推介营销,多维度做好推广宣传工作。

改进优化绿色信贷服务 一是优化流程,完善绿色信贷业务管理系统和作业流程,提升授信质效。对新建项目,落实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利率定价机制,降低绿色信贷成本。对已建成的项目需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设备升级换代、提标改造的,创新运用新的抵质押担保方式,提升项目获贷率。二是拓宽金融服务半径对象。

在深化大中型企业项目绿色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充分发挥中小银行根植于地方和地方经济的地缘优势,积极关注小微企业、城乡居民绿色消费、理财需求,创新开发绿色金融零售类产品,不断拓展业务服务领域。

建立绿色信贷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差异化、动态的绿色信贷风险防控措施,在贷款的“三查”、定价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出现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项目、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并针对性运用风险缓释策略。对授信企业经营行为开展跟踪监测和动态评估,并将其结果作为企业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注重考核激励 强化引导约束

对内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以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为参考指引,紧盯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目标,结合银行自身实际,将绿色金融的发展与绩效业绩考核直接挂钩,建立健全有效的绿色金融业务考核激励机制。

对外争取发展政策支持 中小银行应积极对接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等部门,积极争取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各类风险补偿、分担,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提升业务开展的积极性。在全面深化绿色金融改革的同时,应积极争取人民银行再贷款优先政策支持和额度调配,创新“再贷款+绿色产业、企业”货币政策工具在本行的推广运用;主动对接银保监局,争取绿色贷款不良容忍度和相关风险指标的监管政策倾斜,促进和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持续开展。

开展合作交流 强化发展绿色金融能力建设

一方面,加强业务学习交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和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行业准则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模式;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组织)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聘请相关专家提供决策咨询,不断提高绿色金融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强化绿色金融人才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发挥绿色金融智库作用,强化技术保障;定期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招聘绿色金融领域专业人员,为建立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做好人才储备。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副科长、平昌农科村镇银行行长助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