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2年8月3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要闻 县域银行业竞争应适度 雪莲花开映初心 自贡农商银行加大金融服务力度让“千年盐都”焕发新活力 图片新闻 “三个篇章”打造党建引领新高地 延边农商银行推进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话直说

县域银行业竞争应适度

□ 本报记者 徐道红

近期,记者连续走访十余个县(市),所走访的县(市)银行机构多者高达27家,少者也有21家,银行人士认为,县域银行业竞争用“过度”之词形容一点不为过。

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不仅可使得企业获得低息的贷款,还可让民众获得较高的存款利率,不失为好事一桩。银行要实现稳健发展,必须要获取正常的存贷利差。然而,目前,县域银行机构为抢占优质的贷款客户资源,大打“利息战”,个别银行的贷款利息低于3.5%,用尽手段抢转他行客户。为抢占存款资源,个别银行出台高息揽储政策,银行三年期存款利息在3.15%-4%以上,甚至出现“拉客户返佣金”的怪象。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给予客户利息最低的不是农商银行,其存、贷款占当地总量的20%以上,排名20多家银行之首。在与贷款客户沟通中了解到,深耕县域经济的农商银行,对服务客户做到了深层次的了解,能够给出解决客户痛点堵点的金融服务方案,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遇到困难时不会发生抽贷、断贷等情况。许多客户因在困难时期实实在在得到了农商银行的帮助,已形成良好的信任基础,在贷款利息可接受的情况下,客户更愿意选择农商银行安心开拓事业。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当下利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小微企业本身贷款金额不大,对利率的敏感度不高,即便相差1%,所承担的利息差额也不大。

县域银行业的竞争不是简单地打“利息牌”,其背后受到深厚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大量非本土银行涌入县域,重复设置乡村金融服务点,已造成资源的浪费。加之,无地缘人缘优势的非本土银行对众多中小微企业存在不敢贷的现象,最后只能通过低息手段抢占优质客户资源。从实现情况分析,众多非本土银行在县域的业务占比相对较少,但其推广、运营成本较大,县域银行业的过度竞争极大地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许多中小银行存贷获利勉强够其运营成本或微利,打乱了县域金融正常生态环境。许多老银行人担忧,介于当前情况,即便是不良率控制在合理范畴内的中小银行,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相差1%可能对小微企业影响不大,但是对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银行,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小微企业本身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其信用风险偏高,当收益不能覆盖风险时,中小银行也有可能因无盈利被击垮。

三农政策红利的出现是造成银行机构蜂拥而至在县域设置分支机构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认为,部分银行机构对于三农政策红利及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解存在偏差和狭隘性。记者非常认同江苏南通农商银行行长钱伟东所讲的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概念和服务“大三农”的观点。乡村振兴需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原深耕城市的银行机构,用其所长,利用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以产业链金融为抓手,在产业链销售端发力,通过整合核心企业上下游资源,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银行机构无论设在城市还是设在县域,只要真真实实地服务三农,就应该使其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并将其业务列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考核当中。深耕城市和县域的银行机构,从产业链不同端发力,不但能发挥各自所长,形成优势互补,更利于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南通银保监分局引导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项目投资,引导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服务中小涉农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错位竞争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县域银行业的过度竞争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关注,应通过政策、行政、经济等杠杆,将过度的县域银行业竞争调整为适度竞争,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机构在自身擅长领域的服务乡村振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