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2年9月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专题 立 足 乡 村 振 兴 精 准 助 企 纾 困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 足 乡 村 振 兴 精 准 助 企 纾 困

□ 本报记者 徐道红 霍云鹏 吴叶琪

编者按:今年上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银保监会《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农合机构把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和满足市场主体金融需求充分结合,深化金融服务、强化助企纾困、扛起行业担当,对稳住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近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立足乡村振兴精准助企纾困全国农合机构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河北、陕西、广西、湖南省联社,北京、上海、广州农商银行7家机构主要领导围绕“乡村振兴、助企纾困”依次发言,分享各单位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的经验做法,并提出行业诉求与政策建议,努力为农合机构在支持服务乡村振兴、助企纾困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本报也将于近期开展各地金融机构立足乡村振兴、精准助企纾困系列报道!

践行三个责任靠前精准发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徐翀

近年来,河北农信全面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助企纾困等使命任务,践行“三个责任”,靠前发力、精准滴灌,为稳住经济大盘和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发挥更大作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从数据看贡献,农信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精准助企纾困和稳住经济大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信机构社会贡献大,是地方金融的排头兵。截至2022年7月末(下同),河北农信存款余额2.1万亿元,贷款余额1.4万亿元,资产总量和存、贷款余额均约占省内同业的五分之一,是河北最大的金融机构。近年来,河北农信全力支持河北“三件大事”,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涉奥贷款余额达200余亿元。2021年纳税总额突破80亿元、创历年最高。

农信机构支农力度强,是乡村振兴的主办行。河北农信涉农贷款余额753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444亿元,分别约占省内同业的36%和44%。河北6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4000余亿元,增速高于省内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农信机构服务范围广,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河北农信有营业网点4900余个,占省内同业机构网点总数的近50%,金融服务覆盖城乡。针对受疫情等超预期影响的受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河北农信立足主业、发挥优势、服务大局,充分展现了社会担当、贡献了金融力量。向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和受困重点行业企业发放贷款70余亿元;认真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对9400余户、金额840余亿元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开展银企对接,对7800户符合条件企业进行融资支持、获贷率100%;各项贷款加权利率较年初下降0.19个百分点。

从责任见落实,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扎实稳住经济决策部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农信机构践行金融政治性、人民性的主攻方向,还是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落脚点。

践行地方金融排头兵责任,紧抓政策之机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河北农信的信贷政策和金融服务跟着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走,跟着当地产业布局走,跟着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走。今年初,河北省联社科学谋定了“稳中求进、转型求变”工作主线和打造“小而精、小而活、小而稳、小而强、小而红、小而美”的“六小”现代金融企业目标,特别是围绕“小而精”,河北农信聚焦12个省级主导产业、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今年6月,围绕“国家所需、河北所急、农信所能”,河北省联社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助力稳住河北经济大盘行动”,成效明显。

践行乡村振兴主办行责任,紧握特色之钥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河北农信逐步升级农村金融便民店,打造集金融服务、产业服务、生活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综合体,并与当地政府、供销、建行、邮政联手搭建五方共建、共用、共享的全面融合共建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力争打造农金服务的“河北样板”。今年6月,河北农信在已开展的“双基”共建基础上,围绕服务“新市民”、支持“新主体”启动了新“双基”共建,并与河北省委农工办等8部门联合印发方案,打造了一支驻乡包村的“农村金融服务专员队伍”,目前270个试点乡镇已全部派驻到位。辖内张家口怀来农商银行着力打造“有度金融”品牌,进一步推动小额信贷转型,运用“IPC微贷技术+大数据智能风控建模+信贷工厂”模式,深耕细作县域小微商户。河北农信已在石家庄栾城联社建成省内首家标准化5G智慧网点,提供智慧金融、智慧政务、智慧生活等200多种金融服务和100多种便民服务,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

践行普惠金融主力军责任,打造科技之舟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河北省联社计划在未来五年实施“数字化再造一个河北农信”战略,开启核心技术转型之路。不仅如此,河北农信大力推动区块链技术与资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其中石家庄汇融农合银行创新“汇融云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打造“惠享、惠行、惠家”三个平台,将商超、电商、餐饮酒店、装饰家居等零售终端,以及供应链、生产和销售企业与百姓链接,在助力小微企业提升经营效益的同时、提供比市场优惠20%-50%价格的生产生活用品和优质服务,真正实现让利于企、让利于民。此外,河北省联社陆续建立或制定了与数字普惠金融适配的组织架构、制度办法和工作机制,单设乡村振兴金融部(普惠金融部)和金融市场部,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制定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指导意见、考核评估办法,建立金融科技人才库,推动多层面的一体化转型升级。

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全力助企纾困解难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毛亚社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归根到底靠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今年来,陕西农信严格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认真贯彻中省稳住经济大盘措施,将工作重心和服务重点向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充分倾斜,通过做大信贷规模、做好纾困解难、做实减费让利、做优金融服务,持续帮助市场主体复元气、增活力,用实际行动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坚持“党建+金融”模式以上率下增强工作联动

陕西农信坚持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把助企纾困解难作为使命担当,推行“党建+金融”模式,从政策、机制、队伍等方面增强合力,形成金融支持稳经济的共识共动。

坚持党建统领,强化政策引导激励。中省稳住经济大盘会议召开后,陕西农信迅速召开全系统会议统一思想,制定31条金融服务稳经济大盘具体措施,加强信贷投向指导,深化尽职免责和绩效激励改革,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引导信贷资源向普惠、涉农、绿色、科技等领域倾斜,通过增户扩面有效做大小微企业信贷规模。截至7月末,各项贷款余额4113亿元,较年初增加222亿元。2021年至今累计发放支持乡村振兴信贷资金3227亿元,已完成5年投放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信贷资金不低于5000亿元目标的65%。

坚持党建共建,推动建档评级授信。陕西农信从农户建档评级入手,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对农户信息录入、信用评定动态管理,全省建档率77.74%,授信128万户1081亿元。从“信用村(镇)”建设着力,联合乡镇政府及村委开展创建工作,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全省已创建信用村3326个,信用镇170个。从个体工商户“增户扩面”加力,个体工商户建档44万户,授信36万户620亿元。

坚持“特色产业+差异服务”理念聚焦重点加大信贷支持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陕西农信始终站在政治、全局、战略的高度,服务乡村振兴,精准助企纾困,推动中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应加速释放。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陕西农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出台金融支持陕西革命老区县和重点帮扶县实施意见,组织开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领域“回头看”,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年累计向55个脱贫地区县投放贷款1132亿元、向2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放贷款594亿元,累计投放脱贫人口贷款70亿元,其中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7亿元,占全省同业总投放额的96%。

聚力支持优势产业发展。陕西农信围绕“3+X”产业发展,探索苹果、奶山羊、设施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金融支持路径;围绕“富硒食品”“铝镁深加工”等产业链,探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支持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以及以“小木耳,大产业”为典型的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结合各县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金融服务客群,指导行社因地制宜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截至7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1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61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0.87%和20.51%,民营企业贷款占比达到93.62%。

大力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陕西农信围绕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聚焦“一县一园、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小农户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并依托“乡村V贷”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授信,建立精准营销名单,当年累计向7860户新型农业主体发放贷款250亿元。

坚持“降费+让利”并举精准发力推进普惠金融

陕西农信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减费让利政策,积极履行地方金融主力军责任担当,加大惠企利民力度,助力小微企业轻装前行,全面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持续做好延期还本付息。陕西农信开通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受疫情影响严重、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民营及中小微企业、货车司机等市场主体实施延期还本付息。上半年,陕西农信共办理贷款延期86亿元,延期贷款余额161亿元,延期总量及余额均位居全省金融同业前列。

持续做好降费让利工作。陕西农信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精准传导支农支小政策红利。上半年运用再贷款资金139亿元,再贷款余额达到298亿元,新增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全年下降0.54个百分点,让中小微企业得到了更低成本的信贷资金。

持续加强首贷金融服务。陕西农信强化主动式金融服务意识,发挥93家“首贷金融服务中心”效能,使用“秦信融”平台数据,开展银企座谈会和小微企业集中评级授信,运用“信易贷”数据实施小微企业评级授信。截至7月末,首贷率15.17%,小微“首贷”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持续拓展业务合作。陕西农信与省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对接机制,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农资保供稳价,推进“农资供应主渠道+农村金融主力军”合作服务能力提升。

下一步,陕西农信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中心,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为根本,勇于担当乡村振兴主办银行使命,助企纾困服务稳住经济大盘,做好三秦百姓的“专心银行、贴心银行、良心银行、放心银行”!

支持地方经济稳增长强化责任担当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罗军

广西农信社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按照自治区“稳中求进攻坚年”及“稳粮食兴乡村”等十场攻坚战的工作要求,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强化地方金融机构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支持全区地方经济稳增长。

聚焦五项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主责主业工程。广西农信社切实加大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广西农信社以占全区银行业约25%的存款,发放了全区约40%的涉农贷款、38%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64%的农户贷款、99%的脱贫人口小额贷款,均排名全区银行业第1位。

聚焦产业发展工程。广西农信社支持和鼓励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技术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截至7月末,广西农信社发放粮食产业贷款余额25.57亿元,投向农林牧渔贷款余额1035.44亿元,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233.08亿元,发放农产品加工贷款余额182.99亿元。

聚焦重点地区和薄弱群体帮扶工程。广西农信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对广西44个国家及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2个民族自治县、8个边境县市、11个广西首批乡村振兴示范点、23个产粮大县各项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聚焦产品创新工程。广西农信社依托县域富民产业,推出“乡村振兴系列贷”产品15个。同时,通过简化办贷流程、开辟绿色通道、拓宽担保范围等方式,对广西特色产业贷款给予额度、期限、利率等优惠,有效满足用款需求。

聚焦科技赋能工程。广西农信社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持续提供稳定、高效的普惠信贷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截至7月末,已通过广西农信“桂盛富民金融服务平台”走访有效个人客户271.71万户,授信户数221万户,授信金额1979.06亿元。

聚力四个到位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政治引领到位。广西农信社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建同经营管理、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并进一步深化“万名农信党员进万村”工程,选派5474名党员骨干下沉至15982个村镇(社区)担任“金融专员”。

规划先行到位。广西农信社按照中央、自治区及监管部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制定和印发了《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22年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

平台搭建到位。广西农信社结合《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十四五”发展规划》,逐步完善区联社战略规划、科技支撑、产品研发、风险互助等十大平台建设,发挥平台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宣传引导到位。广西农信社采取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体平台相结合,通过线上政策解读、线下对接宣讲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提高广西农信社业务产品知晓度、满意度。

健全三大机制全力稳增长保民生

强化中小微企业“扩面降价”机制。自广西“桂惠贷”政策实施以来,累计投放“桂惠贷”突破1000亿元,达1192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8万户,累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4.25亿元。广西农信社倾力支持稳就业、保民生,加大对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信贷支持力度。今年前7个月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办理延期还本3.12万户、419.56亿元,办理延期还息0.16万户、1.61亿元。

构建合作共建机制。广西农信社全力服务稳投资、增后劲,持续深化巩固与相关单位合作,与广西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签订合作协议,合计授信4171亿元,发放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贷款余额525亿元,涉及“一带一路”“四个一百”“双百双新”、西部陆海新通道项目(企业)555个。

推动服务下沉机制。广西农信社县域及以下网点达1963个,占比85%,金融便民服务点12996个,乡村振兴特色支行数量增至30家,致力于壮大小农经济,全力满足推动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市场主体金融需求。

围绕两个转型促进经营机制优化

推动业务结构转型。广西农信社出台进一步推进农合机构坚守定位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引导全区农合机构坚守定位、立足本地、扎根县域、服务三农,坚决向零售普惠业务转型。目前,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占全区银行业67.11%。

推动向数字化转型。广西农信社在全国农信系统率先建立了省级区域级涉农数据标准体系。2020年以来,建成上线了“桂盛富民、新版手机银行、资金管理系统、股权管理系统”等50多个应用系统,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并打造了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络支付、在线收单、智能客服、小程序为代表的线上金融服务矩阵。

紧扣一个目标推动广西农信社高质量发展

广西农信社以打造成为区域一流、全国农信系统领先的“六好”银行为目标,在坚守市场定位、强化支农支小服务的基础上,坚持化险、改革、发展统筹推进,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稳中求进抓好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

持续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普惠金融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主任黄向阳

2022年,面对疫情反复冲击、经济“三重压力”影响,湖南农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信贷投放,落细助企纾困政策,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普惠金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7月末,全系统各项贷款余额8695亿元,比年初增加752亿元,增长9.47%。1-7月累放贷款458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523亿元。贷款总量和增量均排在全省金融机构第1位,在全国25家省级联社中分别排在第9位和第8位。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642亿元,比年初增加398亿元,增长7.58%,保持持续增长,总量排在全国25家省级联社第9位、省内金融机构第1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26亿元,比年初增加396亿元,增长11.23%,总量排在全国25家省级联社第10位、省内金融机构第1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客户数总体实现“两增”监管要求。

在助力稳企纾困上,突出“三个落实”

落实纾困服务政策。根据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有关政策要求,湖南省农信联社制定支持疫情防控和稳企纾困13条措施。辖内96家农商银行相应制定了金融纾困专项措施,84家农商银行安排了专项信贷额度,76家农商银行调整了绩效考核体系,63家农商银行实施了优惠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截至7月末,全系统住宿、零售、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贷款余额778亿元,比年初增加70亿元,增长9.81%,其中发放信用贷款179亿元,比年初增加31亿元,增长21.26%。

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湖南省农信联社下发《关于对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在信贷系统同步上线“延期还本付息”功能。今年累计为中小微企业、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办理续贷252亿元,办理延期还本付息贷款221亿元。

落实减费让利政策。推动辖内农商银行全面调低“惠农担”系列产品和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产品执行利率,积极参与金融“暖春行动”和“百行进万企”行动,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用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接续转换工具,申请新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湖南农信系统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利率比年初下降0.19个百分点,累计减费7240万元、让利4亿元。

在助力乡村振兴上,突出“三个融合”

融入全面战略合作。湖南省农信联社今年在搭建支持农商银行展业的平台上狠下功夫,与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商务厅、科技厅、文旅厅、退役军人事务厅等厅局加强对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湖南农担等政府性担保公司合作创新“农田建设贷”“福祥乡村振兴卡—农担担保贷”等新产品,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重点企业和项目,予以重点跟进,形成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融入乡村产业振兴。今年初,湖南省联社单列稳粮保供贷款投放计划140亿元,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贷款投放计划150亿元,加大对现代种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猪产业等投入,目前均已超额完成年度投放计划。同时,全省农信机构聚焦薄弱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对脱贫人口继续发放“应贷尽贷”的小额信用贷款,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7月末,湖南农信系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89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的99%。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商银行贷款余额783亿元,比年初增加60亿元,增长8.31%。

融入乡村综合治理。湖南农信系统累计派驻“金融村官”1.64万人,选优金融组织员、金融协理员、金融联络员近13万人,和乡(镇)、村、组基层组织融到一块,打成一片,扎实推进整村授信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

在助力实体发展上,突出“三个创新”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湖南省农信联社优化考核机制,将贷款投放纳入农商银行经营绩效考核,将普惠金融核心指标考核权重由信贷类的22%提高到58%,考核频次也由年度考核调整为季度考核,建立了“日监测、月调度、季考核”的督导机制,相应增加对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制造业金融等工作的调度和督导。

创新融资服务方式。湖南省农信联社构建普惠金融数字化平台,打造“福祥云平台”“特色业务平台”,上线运行互联网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加速推广普惠金融信贷移动营销系统。目前已在全省90%以上的农商银行应用。全系统专设普惠、小微专营特色支行369个,设立“福祥e站”8100个,金融服务由等客上门向上门服务转变,向“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转变。

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湖南农信系统用好农户小额信贷、便民卡、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拳头”产品,创新新型抵质押贷款产品,研发推广“市州线上快贷”“惠农快贷”“税易贷”等数字化信贷产品。截至7月末,个人信用贷款线上化比例达27.84%,比年初提高8.7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余额3.94亿元,比年初增加2.94亿元,排在全省金融机构第3位。

下一步,湖南农信将进一步确立党建引领的工作思路,以过硬的政治本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用为民服务的情怀,为群众和企业纾难解困;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创新深耕本地、支农支小的工作方法,加大信贷有效、精准投放,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产品线,开展差异化、持续化金融服务,为稳住经济大盘贡献积极力量。

聚力乡村振兴坚守普惠情怀全力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农商银行党委书记付东升

北京农商银行植根首都70余年,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北京市所有乡镇,连续十年获评“全国最佳农商银行”。作为万亿规模农商行,北京农商银行坚决扛起国有金融企业使命责任,全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五子”联动等城市战略定位,强化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绿色、科创、文化等重点领域金融支持,连续四年在北京辖区内中资银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中获得最高评价等级。截至2022年6月末,对接市区级、城市副中心重点工程项目共计93个,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83个,为新时代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2022年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增速近50%,支持首都乡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多年来,北京农商银行始终践行支农支小初心和使命,立足首都“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扎实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积极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全力以赴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深耕三农,全面助力首都乡村振兴

北京农商银行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巩固拓展脱贫帮扶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聚焦粮食保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农民增收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十余年来累计投放乡村振兴领域贷款近50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存量、增量均稳居全市前列。

强化顶层设计,全面统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北京农商银行将党建引领作为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思想领航,筑牢国有企业的“根”与“魂”。行党委在董事会下设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委员会),成立乡村振兴部一级部门,跨条线建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专班,构建“1+1+1+N”管理架构,形成了纵向管理、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紧扣政策要求,制定全行“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逐年出台行动方案,全面部署重点任务。制定涉农信贷差异化政策,不断完善乡村振兴考核体系,从准入条件、授权审批、不良容忍等方面,全面强化涉农金融组织和机制保障。

聚焦重点领域,持续丰富乡村振兴产品服务。北京农商银行已形成5大类20款融资产品体系,全面满足乡村振兴各领域发展需要。累计支持11个生猪养殖和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大力支持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项目建设,有效助力农产品保供。为14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项目提供授信超400亿元,积极服务“三块地”改革试点。为旧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项目提供1400亿元授信支持,助力新农村建设。大力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旅游户”贷款,帮助京郊旅游户应对疫情冲击。踊跃参加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活动,落地业务量位居全市前列。

下沉服务重心,加大京郊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供给。目前,北京农商银行在全市线下服务渠道已超过2700家,在全市10个郊区共建设“乡村便利店”超1400家,“助农取款服务点”超500家,完成对千余个金融服务空白村的覆盖,不断健全“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

践行社会责任,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推动脱低帮扶。2018年,北京农商银行与位于北京市区100多公里的延庆区庙梁村开展“一企一村”结对帮扶工作,以党建帮扶为引领,全面推进产业、智慧、就业、金融帮扶,高质量完成了“2018年80%脱低、2019年全面脱低,2020年巩固提升”的三步走目标。2021年,与延庆区桃条沟村、仓米道村签订助力增收协议,帮助两村实现年经营收入目标。

助企纾困,扛起稳经济责任担当

近年来,北京农商银行积极落实“六稳”“六保”政策,打造“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动普惠金融“量增、降价、提质、扩面”,近三年来累计投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超150亿元,贷款余额增长354%、户数增长238%。今年首都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农商银行牢牢把握“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迅速制定金融助企纾困63项举措,有序推进各项稳经济相关政策落地,扶持企业稳健发展。

全方面强化机制建设,营造普惠金融发展良好环境。北京农商银行出台专项指导意见,明确72项具体工作,涵盖健全配套保障、强化考核激励、确保资源供给、健全服务体系、加强组织实施五个维度,持续强化小微金融服务机制。完善尽职免责管理,优化小微贷款的尽职调查启动情形,延长政策重点导向领域贷款新增不良授信业务考核宽限期,明确免责情形、建立负面清单。简化小微业务流程,适度调整小微客户准入要求,优化贷前操作流程,提升业务审查质效,打造智能化贷后管理机制。

做好支持政策传导落实,充分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北京农商银行出台系列通知,从做好疫情防控、促进信贷规模增长、支持重点领域投融资业务发展、简化手续流程等方面做出细化落实部署。并持续加大助企纾困支持力度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资金保障,努力做到应延尽延、应续尽续,对出现阶段性资金紧张的企业,调整还款计划、延长贷款期限,缓解还款压力。

主动开展疫情影响排查,全力做好助企纾困对接工作。北京农商银行积极对接融资需求,通过“零信贷”等活动累计走访客户近5万户,首批入驻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成为首都金融顾问首批试点单位。同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小微企业,给予阶段性利率优惠并减免罚息;严格落实“七不准”“四公开”等监管规定,主动承担新增贷款业务中涉及的押品评估费等费用,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下一阶段,北京农商银行将继续主动融入首都新发展格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借助数字化转型东风,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加大三农金融服务供给,并持续开展助企纾困工作,助力小微营商环境优化,为首都经济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助理共同富裕 服务实体经济

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应长明

今年上半年,上海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的生产生活带来挑战,回首上海过去几个月的疫情,作为“守沪抗疫”的重要金融力量之一,上海农商银行始终践行“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使命,积极履行金融服务机构、保障大局的社会责任。

在疫情最吃劲的阶段,上海农商银行跨前服务,迅速出台20条普惠金融举措,设立200亿元纾困贷款、100亿元市区两级保供专项融资、100亿元优惠专项消费信贷额度。迅速响应市农业农村委紧急号召,向76家农产品保供合作社、企业捐赠防疫物资23600件,保障企业有序生产供应。封控期间,上海农商银行开通“鑫农乐贷战疫融资直通车”,共为1200多家涉农经营主体主动授信1.9亿元。同时,对市区两级保供企业做到“应贷尽贷、秒批秒贷、随借随还”,保障全市农产品供应企业的稳定生产和有序供应。针对社区团购过程繁琐、手动统计易出错的情况,创新推出“心家园”服务,打通物资保障“最后一百米”,通过与保供企业联手,以便捷的方式向居民供应蔬菜等食品,守护物资保障“生命线”。在复工复产期间,推出集抗疫、核酸信息采集、出行登记、物资领取等功能为一体的“鑫管通”小程序,赋能社区、乡村防疫数字化需求,构建“社区居民—街道居村委—社区单位”数字生态服务。疫情之下,上海农商银行与各级农业农村委、市担保中心第一时间为保供主体提供连续、稳定的信贷支持。

作为深耕上海地区70余载的本地金融机构,上海农商银行常年服务于三农、小微等基础客群,深知服务好特大型城市三农工作意义重大。该行在全上海有359个网点,覆盖全市所有区域,重点布局在郊区和农村。截至今年6月末,涉农信贷规模近600亿元,继续保持“三农”金融服务区域市场领先地位。科技型企业贷款超630亿元,服务全市超3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农+科技”协同发展的特点愈加鲜明。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顶层设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精神,上海农商银行制定《关于深入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意见》配套实施方案,并梳理了服务乡村振兴七大重点任务和五大机制保障。

数字转型与产业服务深度融合

上海农商银行以注册经营在上海的农业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链主企业,为其上下游产业打造构建基于农业产业链的金融生态场景。目前,已经通过“农业产业链”模式帮助陕西、云南、安徽等地农户。为更好地服务村镇产业,唤醒乡村产业活力,上海农商银行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加快与相关机构和研发企业合作,引入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相关数据,融合既有数据及“画像”、知识图谱分析技术,建立多维度的风控模型与还款能力评估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今年,围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上海农商银行升级诚信村“整村授信”2.0方案,细化升级诚信镇村配套服务,进一步支持农村创新创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现阶段在上海地区上海农商银行已完成28个诚信村、3个诚信镇评定工作,为660户村民主动授信近1.4亿元。同时,深入推进银村网格化结对,打造“打包式服务”和“差异化支持”的网格金融新模式,尽力满足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

支农惠农服务对接资本市场

上海农商银行坚持“从客户需求出发”,打造具有特色的普惠“三农”金融产品体系。为破解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小农群体的融资难题,上海农商银行联合农业主管部门一起建立行内家庭农场名录库,通过名单制营销切实推动家庭农场信贷业务发展,满足家庭农场主小额信贷需求。推出返乡入乡“新农人”鑫农乐贷专项方案,切实增强返乡入乡“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农人”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得益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缘优势,上海农商银行加快三农投融资模式创新应用,加强对涉农主体的投融资顾问服务和投贷联动业务,为镇村客户搭建金融市场的资金汇集和资本融通平台,持续推动发行乡村振兴债券业务。上半年,新增投资乡村振兴及三农债券4.3亿元,投资余额共计29亿元,并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在银行间市场为发行了上海农商银行首张中长期限乡村振兴票据。

农村金融机构肩负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金融服务工作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重要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全力支持地方实体经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践行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是上海农商银行的初心,也是上海农商银行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深耕三农促振兴助企纾困显担当

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建

2021年以来,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经济大盘”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焦“成为国内一流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坚持“稳健、高效、创新,诚信、平等、廉洁”经营管理理念,恪守“金融为民”初心,坚守支农支小定位,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总资产12366.6亿元,同比增长13.3%,在全国农商行排名第二;各项存款10071亿元,同比增长8.5%;各项贷款7268亿元,同比增长9.7%,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服务中小微、助企纾困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坚守初心使命争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农”字号银行机构,广州农商银行制定了《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规划(2021-2025年)》,在“十四五”时期重点布局“乡村金融、产业金融、消费金融、财富金融”四大特色业务,把发展乡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首要工作任务。近五年涉农贷款年均增长率约18%。

持续推进涉农金融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方面,线上主打“小微贷”“村民e贷”,线下主打“集体建设用地信用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易贷”“农耕贷”等“乡村振兴系列”产品,以灵活的担保方式提供低门槛、定制化的乡村金融服务,推动解决涉农“融资难”问题。服务模式方面,优化整村授信模式,推出以“花卉种植贷”“美丽乡村盆景贷”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特色整村授信方案。目前,已为548个村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对233个村发放信贷资金12亿元。此外,广州农商银行还研发推出了农村三资平台“村资宝”、农村集体资金监管平台等多个涉农系统平台,以产品为抓手不断打造乡村金融新亮点。

持续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广州农商银行优先保障对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菜篮子”工程企业、“稳产保供”贷款贴息名单企业等各类重点农业主体的金融供给,并为广州市1301个村社提供结算、投融资等各类金融服务。今年以来,新投放涉农贷款114.95亿元,较好满足了涉农企业信贷需求。同时,充分利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累计投放符合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条件的贷款余额突破750亿元,惠及客户1.3万户,今年支农再贷款报销金额居广东省各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首位。

不断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渠道。广州农商银行是在广州地区营业网点最多、覆盖乡村最广的银行机构,并控股了潮州、韶关、南雄和株洲农商银行以及遍布9省市的25家村镇银行,服务范围广、管理难度大。2021年以来,深入探索集团化管理新模式,出台促进子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强化并表管理能力,切实将渠道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精准纾困暖企争当金融助力经济发展的践行者

广州农商银行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工作要求,出台35条支持经济措施,以务实举措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今年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比去年低0.31个百分点。

助力优质中小微企业发展。广州农商银行将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普惠小微企业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调研走访,摸排企业资金需求,量身打造服务产品,强化综合金融服务。全方位多领域实施“客户倍增计划”,出台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若干措施,全力服务和支持一批具有优质资产和良好前景的本地中小企业客户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客户。今年以来,全行已累计新增中小企业和普惠小微企业客户3265户、发放贷款722.33亿元。

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渡过难关。广州农商银行主动做好“减、让、免”工作,为受疫情冲击导致资金紧张、阶段性还款困难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纯信用的专属产品“抗疫扶困应急贷”,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并提供6个月的还款宽限期,涉及信贷资金232.81亿元。坚持“能免则免,能降则降”原则,全面下调各类业务品种的贷款利率,今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较上年平均水平低0.38个百分点,共计让利1.43亿元。

下一步,广州农商银行将聚全行之力,凝全行之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