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2年9月2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农业期货 “农保计划”助农惠农大江南北喜获丰收 东海期货打好风险管理【组合拳】护航中小微企业 中衍期货为桐柏县乡村振兴贡献期货力量 兴业期货落地云南省首单“交易所+银行+保险+期货”业务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收节里看农保

“农保计划”助农惠农大江南北喜获丰收

大商所优化农保模式谱写支农支小新篇章

□ 本报记者 陈智胜

农业是国之根本,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公元前六千多年,我国先民就已经能够制作翻地、收割、碾磨的工具。步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年来,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业整体生产能力持续稳步提升。

然而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特点始终制约着农业发展。时至今日,每一位农民仍然需要面临气象条件、市场供需等方面变化对收成收益带来的风险。作为从农产品“起家”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称“大商所”)始终心系农民,探索出了“保险+期货”这一服务三农新模式,逐渐将其发展为“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下称“农保计划”),有效发挥了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功能,为农民建起了稳收增收的“避风港”。

多年实践出真知“保险+期货”应运而生

自建所伊始,大商所就在农产品方面不断耕耘,目前已推出了大豆、玉米、鸡蛋、生猪等12个农产品期货和6个农产品期权。在不断丰富完善工具体系的同时,大商所还一直惦记着如何帮助农民用好这些工具。自从本世纪初“前村万户”工程启动以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传调研培训、推动市场信息免费下乡,已经成了大商所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是在这块“不起眼”阵地上的坚守,让期货大市场的脉搏能传递到数以万计的小农户家中。“一封信促东北豆农增收10多亿元”“一亩地卖了两亩钱”等,农民看期货卖粮的故事成了大商所服务三农的生动写照。

然而,做到这一步仅仅是利用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还有更多的问题摆在面前:一方面,期货市场相对专业且小众,很多农民没听过、不了解,接触和学习的意愿并不强;另一方面,农民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了其并不适合直接参与期货交易。在农业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大商所开始进一步琢磨,如何发挥好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切实帮助广大豆农稳收增收、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局。

根据在长期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大商所发现,相比于期货,农民对保险的接受度明显更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深入人心,大家对商业保险也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既然不少农民都希望保险能在价格风险保障上进一步发挥作用,那么何不借助保险的“群众基础”,将期货市场和农民联系起来呢?

灵光闪现,说干就干。2015年8月,在大商所的推动下,新湖瑞丰与中国人保财险签订了国内首单农产品价格保险合同,形成了“保险+期货”模式的雏形,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的农民们也因此率先尝到了“保险+期货”的甜头。所谓“保险+期货”,即农民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进行再保险、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利用期货市场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对于农民来说,可简单理解为参考期货价格购买保险产品,如果到期时相关期货合约价格(或据此测算的收益)低于赔付标准,即可获得相应数额的赔付。这一模式既借助期货市场完成了最终的风险对冲,又有着保险一样亲切的“容貌”。

由于“保险+期货”模式形成了完整严谨的业务链条,能够有效保障农民收益,同时还解决了农产品价格保险因保费难以覆盖价格波动风险、理赔概率、远高于其他险种而无人问津的问题,因而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并于2016年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七年以来,“保险+期货”字样从未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缺席,提法也从“稳步扩大”向“优化完善”发展。有了党中央的支持,在大商所、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地方政府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保险+期货”茁壮成长——由单一“价格险”向综合性“收入险”升级,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由“分散项目”向“县域覆盖项目”升级,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由“交易所补贴支持”向“多方共担”升级,认可度和可持续性不断提高,为更多的农民带来了更有针对性的收入保障服务。

保障耕种收益种植户愁眉舒展

玉米是最早试行“保险+期货”模式的品种,也是目前开展项目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品种。而黑龙江省桦川县可以说是玉米“保险+期货”项目的忠实“拥护者”。尤其是2019年落地的“大商所农保计划”县域覆盖收入险项目,为当地2555户玉米种植户提供了952元/亩的收入保障,总保费约2338万元。在当年桦川县因严重内涝导致玉米减产五成左右,且玉米期货价格一路下行的情况下,项目最终赔付标准定为268.34元/亩,全县玉米种植户共获赔8787万元,赔付率高达376%,有力地帮助广大玉米种植户夯实了脱贫成果。

大豆“保险+期货”项目同样硕果累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这位“全国种粮标兵”,同样也是大豆“保险+期货”项目的受益者。

徐淙祥坦言,自己是个种地的好手,但是种地的收益往往不遂如人意。他说:“这两年大豆价格波动比较大,有时候丰收了却卖不上好价钱,有时候遇上好价钱了却没有好的收成,种植收入一直不稳定,这确实动摇了我继续种植大豆的信心。”

为这个问题犯愁的不止徐淙祥一人,当地另一位大豆种植户李超平对记者说:“我种了90多亩大豆,一家几口的吃饭、孩子上学都靠我种地。种地我有经验,前几年大豆收成不错,可是收入却不好,很多人都不种了,我种了那么多年,舍不得丢下。一想到豆子卖不上好价,家里就难过上好的生活,心里实在是难受。”

据了解,太和县农民常年投保的政策性大豆成本保险仅能覆盖大豆种植的物化成本,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价格波动,并不能有效保障豆农辛苦劳作一年的收益。而大豆“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的实施,使这一状况出现了转机。

2021年,华安期货牵头,联合四家期货公司及国元保险开展的“大商所农保计划”县域覆盖收入险项目在太和县落地,当年即实现理赔901万元,相当于种植户平均每亩地可获得18元赔付。徐淙祥积极尝试,为自己种的840亩大豆买了收入险,个人出了5000元保费,获得了15000多元的赔付。他竖起大拇指说:“‘保险+期货’确实能助力农民稳收增收!自从有了它,再也不用担心收入不好了,我只管好好种地就可以了。”

今年,大商所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号召,在“农保计划”中针对性推出“大豆振兴”项目,华安期货也积极申报实施。有了前期打下的基础,今年太和县的项目得到了安徽各级财政的高度支持。农民仅需为每亩大豆付出10元保费,就可获得641.86元的收入保障,远高于传统保险。“去年的效果大伙都看在眼里呢,所以今年一得到消息我就马上赶来了。”一位在排队投保的当地农民高兴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今年太和县各乡镇共有15273户种植户及合作社参加了大豆“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其中包括脱贫户13638户,总保障金额高达1.03亿元。如今秋收在望,在“保险+期货”的加持下,当地16万亩大豆将为参保农民带来稳定可靠的种植收益。不仅在太和,“保险+期货”项目已在全国的大豆主产区开花结果。2016年至2021年,大商所共支持开展大豆“保险+期货”项目57个,涉及种植面积881万亩,现货量137万吨;项目覆盖农户28万余户,理赔2.94亿元,有效保障了豆农收益,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据初步统计,今年8省区的12个“大豆振兴”项目已足额出单,覆盖产量27.57万吨、种植面积173.72万亩,特别是1.11亿元总保费中,不仅财政支持比例达49.37%,农户自缴比例也较去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至19.62%,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民对“保险+期货”项目的认可。

应对周期波动养殖户喜笑颜开

养殖业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鸡蛋和猪肉消费国。无论是饲养蛋鸡还是生猪,饲料都是养殖成本中的重要部分。而饲料的主要成分豆粕和玉米,均为在大商所上市的成熟期货品种,再加上鸡蛋和生猪期货,养殖类“保险+期货”项目的开展也有了充分的工具支持,养殖户们也能尝到新型农业风险管理模式的甜头。

抗战名将吉鸿昌故里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也是北京市政府认定的首批放心肉菜供应基地,近几年,蛋鸡养殖已经成为扶沟县新的支柱产业之一。但2019年的产能大增和2020年的价格回落,对扶沟县蛋鸡产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风险。“是否可以用‘保险+期货’直接保障蛋鸡养殖利润?”当“大商所农保计划”河南省扶沟县蛋鸡养殖利润指数价格险项目团队走进扶沟县时,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养殖户的热烈欢迎。

这是大商所蛋鸡养殖利润指数首次被用于“保险+期货”项目。该指数是由鸡蛋、豆粕、玉米的价格按2:-0.45:-1.3的权重加总得出,能够直观反映蛋鸡养殖利润,易于养殖户理解,赔付结果公开透明,可复制性极强,此后多次得到应用。

项目覆盖了当地80%以上中小规模养殖场的38.4万羽蛋鸡,共承保鸡蛋2880吨,每吨鸡蛋的保费为330.67元/吨,总保险金额为892万元。在大商所、地方财政等的支持下,养殖户只需自缴95.23万元总保费中的26.61%。“保险+期货”也的确没有让养殖户们失望。在项目运行期间蛋价快速回落、饲料价格明显上涨、养殖利润受到严重挤压的情况下,参保农户获得69.37万元的赔付,赔付率72.84%,远高于农户自缴部分的保费成本。养殖户们喜笑颜开,原来稳定收益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参加“保险+期货”就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受“猪周期”剧烈波动的影响,生猪养殖户同样常常因收入得不到保障忐忑不安。而2021年初上市的生猪期货,为全国各地的生猪养殖户提供了有力的风险管理工具。尤其是在当时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各地对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市第一个月,就有34家期货公司联合9家保险公司及地方政府,自主启动了86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生猪价格险、养殖利润险等多种形式,覆盖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全国25个省区市。

重庆市云阳县是我国生猪养殖大县,该县生猪存量约50万头。2021年生猪现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后,云阳县的养殖户对管理生猪价格风险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生猪价格剧烈波动,一直是让云阳县凤鸣镇养殖户戴启祥最头疼的问题。“尤其是2020年至2021年,猪价一路下跌,而防疫成本是刚性的,饲料价格也涨了很多,那段时间确实比较艰难。我们不想让猪价大起大落,每头猪有300元—500元利润是最好的,这样既可以考验农户的养殖水平,同时也能长远发展。”戴启祥告诉记者。

针对这一状况,大地财险和广发期货在当地联合开展了“大商所农保计划”生猪价格险项目,为15户农户和3家小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涉及生猪6144头、保费163万元。截至项目到期时,大地财险向农户赔付662.28万元,赔付率高达405.58%。戴启祥非常高兴:“以前我们养殖户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现在有了生猪‘保险+期货’,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了,这真是一个好产品,真能保障我们的实际需求!”

不到两年间,大商所就支持了300余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在贵州、四川、海南等27个省区落地,为万余户生猪养殖户带来了风险管理服务。其中,仅2021年开展的124个项目就累计实现赔付1.7亿元,在生猪价格下行阶段,有效保障了养殖户收益,有力支持了生猪保供稳价工作。

扎根乡野多年,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已成为大商所基因的一部分。截至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近160万农民因大商所“保险+期货”项目而获益,其中包括179个原贫困县的32余万贫困户。记者在采访中问及“如果明年还有项目愿不愿意继续参加”时,农户们一声声坚定的“愿意”,就是对大商所“保险+期货”项目的最高认可。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大商所将继续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与地方政府联动,优化资金支持比例,进一步增强“保险+期货”的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同时,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找准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不断完善“农保计划”模式,助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收增收,在促进中小农户有效衔接大市场、践行中国特色期货支农支小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