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3年11月1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金融强农特刊•专家 创新服务机制 拓展新市民普惠金融服务新赛道 农村金融机构转型与人力资源效能提升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服务机制 拓展新市民普惠金融服务新赛道

□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何广文

面对大型银行持续下沉,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农村金融机构的“蓝海”市场到底在哪里?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拥抱数字化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实际上还有比较多待挖掘的方面,一方面是乡村领域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没有能充分满足他们的信贷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乡村人口迁移、乡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新市民群体。从目前来看,新市民领域的金融服务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值得探索的“蓝海”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14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其中,有3亿左右的群体被划归为新市民,活跃在城市的快递员或外卖小哥,供不应求的家政服务人员,在现代化生产车间里操控数字机床的产业工人、蓝领,小微企业主、工商个体户这些群体都属于新市民。

他们虽然不是传统的城市居民,也与农村的居民有着很大不同,在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上受到城市文明的熏陶,不少新市民对于城市化的生活道路有着强烈的渴求,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又面临着诸多困难,诸如就地买房、就地上学、创业资金来源、养老医疗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有三个方法可以实现:一是通过政策创新,让更多选择进城就业者有安居乐业、子女教育的稳定预期。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三是为新市民提供安居和创业等的金融服务。这三种办法都能使广大农村居民尽快融入这个现代化进程中去。

从宏观角度而言,新市民是城市化进程中规模扩张最快、发展潜力最大、消费增长最强劲的群体,强化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启动消费的新引擎,可以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激活经济发展活力,也是乡村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

新市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正成为金融机构布局拓展的重点,新市民金融需求“蓝海”亟待开发,前景广阔,但由于缺少抵押物、金融机构与新市民互相不了解、较多新市民就业和居住稳定性较差、收入稳定性较差、信用状况难识别等因素影响,传统金融产品难以满足新市民的需求,出现原户籍地金融机构与就业地金融机构都不给予金融服务,特别是都不给予贷款服务的“两头空”现象。因此,通过对新市民群体特征及征信信息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构建了以个人客户为中心,以小微企业和农户作为服务对象,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引入到新市民金融市场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模式与发展策略,以期实现对新市民金融服务领域的探索和突破。

新市民群体中,1980 年后出生的人群占比较大,“80”后、“90”后逐渐成为新市民的主体。

新市民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其中信贷服务是难点。从金融服务来讲,新市民的需求出现在其成为新市民的整个生命历程的各个环节,他们从乡村到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租房买房需要的购房贷款、装修贷款,安置生活购买家电产品、孩子就学需要的消费分期,创业需要创业贷款等。

金融服务新市民面临困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新市民群体缺乏金融知识,如缺乏对金融产业和服务的认识和了解、财务规划能力较差、没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和缺乏反诈知识;缺乏购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意识;抵抗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的能力较弱。传统金融机构放款需要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社保公积金及房、车抵押物等一系列证明材料,往往新市民的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那么农村金融机构如何来深化新市民金融服务?根据我的理解,农村金融机构要围绕数字化创新,延伸触角服务新市民。首先要思考怎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强化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其次是要创新理念,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只要愿意做,总是有办法让贷款“放得出去,收得回来”。

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某农信系统在十年以前,针对其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通过“外派金融服务工作组+金融联络员+网点(支行)”的模式开展了驻外金融服务中心,让“服务跟着新市民走”,并为外出务工人员推出专属信贷产品,让其在省外享受无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