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3年11月1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金融强农特刊•交流 数字赋能提质效 金融强农润万家 “银期保”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金融的价值坚守与现实选择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期保”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 作者 中粮期货公司“保险+期货”总监 陈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村产业的发展,关系农民的增收,关系国家强盛。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地方产业兴旺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日渐突显。而传统农险保障机制的不足,令“保险+期货”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创新型保险产品,“保险+期货”是传统农业保险服务的延伸,是保险和期货两个金融工具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管理农产品价格波动和产量下跌的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2016年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其发展状况,不断提出优化其模式的要求。在国家部委和三大交易所的支持和培育下,多地政府近年来开始主动探索试点,如广西、海南、新疆、甘肃、山东等地区都发布了政策文件支持“保险+期货”业务的开展。除了交易所和政府支持的项目,商业性项目也开始孕育产生。

为构建上下游相互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实现优化农业产能、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打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渠道,中粮期货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深度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创新,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开展深入合作,2019年以来,在黑龙江北安等地连续四年开展多个商业性“订单+保险+期货+信贷”的农业产业链创新项目,覆盖大豆约35万亩、玉米约25万亩,保险金额逾3亿元,光大银行和邮储银行为参保合作社发放共计3亿元低息贷款,为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全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服务。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这是“保险+期货”连续第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是第一次明确指出资本市场需多层次结合,以优化“保险+期货”。在此背景下,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在今年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中着重推出了“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

在多年商业化项目成功运行的基础上,今年,中粮期货牵头申报的大商所北安大豆“银期保”收入险项目顺利落地,项目正是采用“订单+保险+期货+信贷”的方式,旨在充分发挥“保险+期货”收入保障功能的基础上,金融及产业结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大商所北安大豆“银期保”项目共覆盖大豆7.5万亩,在收入险保单的基础上,邮储银行为参保合作社农户发放低息贷款共计5100万元,并引入中粮贸易有限公司作为龙头订单企业,为合作社提供订单收购和收粮后的二次点价服务,解决了合作社面临的“贷款难”“售粮难”等问题。合作社经营的稳定性和收益能力得到增强,也为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在大商所的支持指导下,中粮期货原有的“订单+保险+期货+信贷”模式得到了质的提升和量的推广,让相关服务机制和合作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也让春耕融资和秋收售粮等规模化种粮主体的关切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无论是商业性“订单+保险+期货+信贷”项目,还是大商所“银期保”,均是以“保险+期货”收入险为种植端主要风险管控手段,为农户种植收益提供保障,并融入企业订单和银行信贷环节,对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风险管理闭环,打通了农业生产全链条服务。

北安“银期保”项目是在中央一号文件指导下的创新模式落地,也是市场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北安项目的持续成功推进,为国家相关政策设计、“保险+期货”长期有效推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三农”及“一二三产融合”的全国推广创新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未来通过模式的不断创新,更多品种有望纳入试点范围,以满足更多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和避险需要。中粮期货将秉承服务“三农”的初心,不断在“保险+期货”领域辛勤耕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