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班回家,刚走进胡同,空气中飘逸着马齿苋包子香味儿,悄然钻入我的鼻孔,勾起我的食欲,引得肚子“咕噜咕噜”作响。
马齿苋是我最爱吃的家乡野菜。农谚有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我生活在农村,居住的宅院以外,有一处空闲的院子,我与妻子将其打造成了小菜园。每年的清明时节,我与妻子夫唱妇随,施肥翻地种豆角,平整土地、定格菜畦,用锄头挖坑浇水放种。为了保持地温,我们给种植好的豆种覆上了一层地膜,助力豆种快速发芽。在地膜保温的辅助下,马齿苋以一个个紫红色小针叶的样子,和其他杂草从泥土里萌发出来,然后自然舒展开来。4月初,地膜下的马齿苋也逐渐长成了。我喜欢马齿苋的模样,淡绿或暗红,无毛,容易采集。两根手指轻轻一掐即断,若连根拔起太可惜,留着根还会再生,像韭菜一样,掐了一茬儿又一茬儿。进入初夏时节,凉拌马齿苋是一道鲜嫩可口的菜肴。把采摘来的马齿苋,去掉根部在清水里洗去尘土,在开水里煮上三五分钟,捞出来在漏篦上控控水,放入碗中,加少许盐、蒜沫、醋、香油调拌一下,夹起一筷子放进嘴里,咀嚼起来光滑细软,开胃下饭。马齿苋还可以用来炒鸡蛋、包饺子、烙馅饼……
随着夏日的到来,马齿苋长势越来越好,因为我与妻子对马齿苋的钟爱,在剔除小菜园杂草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保留下来大量的马齿苋,而留用的马齿苋是为晾晒做准备的。酷热的夏日,我们俩利用周末,伴随着早晨一缕清凉的微风,钻进架杆的豆角藤秧里,清除出大量的马齿苋,然后装到三轮车上,运到我们居住的院落。
吃罢早饭,我们两人分工合作,打理马齿苋。我用自来水一遍又一遍地清洗马齿苋,去除掉上面的泥土,然后,在漏箅上控干水,这时候,妻子用大锅柴灶烧开了水。把马齿苋分批次下到滚烫的水里,煮上三五分钟,然后用漏勺把煮好的马齿苋捞到筐子里。我放好梯子,把放在筐子里的马齿苋,分批次运到房顶。房顶是水泥做的,盛夏时节的晌午,火辣辣的太阳烤得房顶滚烫滚烫的。我用扫帚清扫干净屋顶,把马齿苋分散摊晒在房顶。晾晒马齿苋要选择夏天前期,到了七下八上的雨季,就影响晾晒了。这个时间段阳光充足、雨水少。经过一两天的暴晒,马齿苋就成了干菜。妻子把马齿苋收集起来,装进食品袋储存起来。
夏秋交替时节,马齿苋就要打籽了,而且吃起来不再鲜嫩了。小院的马齿苋退出了生长时段,但是马齿苋的黑色小米粒样的种子留在了泥土里,为来年的春天萌发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随着年味渐浓,妻子把储存的马齿苋拿了出来,筹备做过年的包子。我家是个大家庭,父母在世时,养成的传统家风。我们兄妹没有分家,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我属于留守居士,相伴父母身边,哥哥在市里工作。哥哥一家隔三岔五地回家探望父母。过年的时候,是最为热闹的四世同堂,有14口人。当时奶奶、父母还在,妻子和母亲用大锅烧柴灶,蒸上一大簸箩过年干粮。有马齿苋的、蒜苗鸡蛋的,还有豆子红枣馅儿的,可谓色香味俱全,我情有独钟的是马齿苋包子。
早晨起来,母亲和妻子把和好的面放在暖气边上,然后为面盆盖上一层被子,催促面快速发酵。做马齿苋包子时,需要把马齿苋烫煮一下,然后晾凉,挤去水形成一个个团子,然后再用刀切成碎末,搭配上煮熟的胡萝卜丁、猪肉馅儿。搭配的料理弄好了,面也发酵好了。在母亲和妻子的精雕细琢下,一个个圆墩墩、胖嘟嘟的马齿苋包子摆上了笼屉。随后,我这火头军拉起了风箱,在“咕当当、咕当当”伴奏曲下,一锅香喷喷的马齿菜包子便出笼了。我顾不上烫嘴,咬上一口那叫香美。
如今,父母虽然不在了,兄弟情、兄妹情仍在。哥哥一家人逢年过节时常回家小住。儿女们长大了,好像一只只出巢的燕子飞向远方。孩子们有了各自的事业,分别奔向祖国南北大城市,聚少离多。随着孙辈的降生,再加上儿女们放假回来。家里的成员又达到了14口。我和妻子成了办理年货的主角。
岁月蹉跎,伴着家乡的袅袅炊烟,年复一年。最爱家的烟火味儿,小小的马齿苋包子的浓香,包容了几代人的亲情——孝道、传承、家风。我对家的爱恋依依不舍,作为守家人,等待着家人从异地他乡回归农家院相聚。
(作者单位:河北省新河县农信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