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圈遍布、污水横流”到“花海连绵、四季芬芳”,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的十年之变,是一曲乡村振兴的生动赞歌。而在这幅“村在景中、景在花中”的生态画卷背后,嘉善联合村镇银行以金融创新为笔、以普惠服务为墨,量身打造“花卉贷+”强农服务模式,为花卉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让昔日臭气熏天的“养猪村”蝶变为长三角知名的“花卉村”。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7.995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2.67%;其中“花卉贷”专项产品已惠及182户花农,贷款余额4064.67万元,成为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典范。
破题:从“猪圈”到“花海”的产业之困与“金融之答”
“十年前,村里到处是猪圈,夏天臭气冲天。”横港村花农张磊站在自家花卉大棚前,望着连片的花海,感慨万千。作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花卉基地,姚庄镇凭借区位优势吸引了500余户花农在此扎根,但“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始终是产业升级的“拦路虎”。“土地租赁、温室搭建、灌溉系统,加上种苗和肥料,没几十万元下不来。资金周转不过来,好品种根本不敢碰。”张磊的困境道出了当地花农的普遍心声。
破解难题的答案,藏在嘉善联合村镇银行的“田间调研笔记”里。该行姚庄支行客户经理走访200余户花农后发现,资金需求呈现“短、频、急”的特点。据该行行长介绍,“传统贷款审批慢、期限固定,根本跟不上花卉生长周期。”针对这一痛点,该行创新推出“花卉贷”——随借随还、按日计息,并提供最大限度的额度支持和利率优惠,如同为花农安装了“金融智能阀门”,需时拧开、用完即关,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创新:“三化服务”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针对产业发展痛点,嘉善联合村镇银行以“三化服务”构建精准滴灌体系,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入田间地头。“最感动的是客户经理上门办贷,我连银行大门都没进过!”花农王静静回忆起今年扩建大棚的经历,至今难掩激动。当时她急需资金采购设备,该行客户经理带着移动终端机深入田间地头,从申请到放款在当天就办理完成了。这种“移动办贷+‘村居’化服务+科技赋能”的“三化模式”,正是该行服务的“创新密码”。
“村居”化服务让金融触达“零距离”。该行将全镇划分为多个“金融网格”,每个网格均配备若干客户经理和驻村联络员,常态化联系或走访农户。“我们的客户经理手机里存着200多个花农电话,谁家的蝴蝶兰进入催花期、谁家的玫瑰即将上市,比花农自己还清楚。”该行姚庄支行行长笑着介绍道。
科技赋能让审批效率“加速跑”。嘉善联合村镇银行通过整合花农信用记录、种植面积、近几年销售流水等多项数据,自动生成授信额度,建立了“花卉产业信用评价模型”,实现线上申请,系统自动审批。数据显示,“花卉贷”平均审批时间从3天压缩至4小时,最快可当天放款。
“花卉贷+”模式的“灵活授信+网格服务+数字赋能”三维度,实现了金融“活水”与花卉产业周期的精准匹配。
蝶变:从“种花卖花”到“赏花赚钱”的价值跃升
金融“活水”的浇灌,让姚庄镇花卉产业绽放出“美丽经济”。在“花卉贷”支持下,花农刘芳引进智能温室系统,种植的高端蝴蝶兰远销上海、杭州,“年收入翻了两番!”如今,姚庄镇花卉种植面积已突破6000亩,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良好的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产业升级更催生了“花海经济”新业态。横港村依托“浙江省美丽庭院特色村”名片,发展花卉观光、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以前花卖出去就完了,现在一朵花能赚多份钱,卖花、赏花门票、文创产品。”横港村村干部介绍说。这背后是嘉善联合村镇银行“产业链金融”的延伸——不仅支持种植端,更惠及配套产业。
共富:信用为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贷款不用找关系,信用就是‘硬通货’。”这是姚庄镇花农的共识。近年来,嘉善联合村镇银行建立涵盖8846户农户的信用档案,开展下乡培训,将金融知识与信用意识深植村民心中。
“花卉贷”的创新推出,不仅助力了当地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的大幅增加,更促进了当地花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嘉善联合村镇银行董事长柳枝青表示,未来,该行将持续深化“金融+产业+生态”模式,推出更多特色产品,让精准金融服务覆盖更多乡村产业。在金融与产业的同频共振中,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嘉善大地徐徐展开。
从“养猪村”到“花园村”,从“资金短缺”到“金融普惠”,浙江嘉善联合村镇银行以“花卉贷+”为支点,撬动了当地乡村产业的价值蝶变,成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亮丽的金融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