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农信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投身于“碳汇云南”和“美丽云南”建设工作,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在林下经济、“绿色云品”、绿色农业等领域持续加大金融供给力度,成功构建了全链条、全场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云南农信的不懈努力下,“两山”理念在助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综合金融服务与大理洱海流域湖泊治理十年相伴;“石漠青山贷”成为西畴“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背后的“金融脊梁”;“芒果乡·林果贷”浇灌出华坪晚熟芒果生态产业,助力实现“矿山转绿”;“取水权质押贷”在全省50家金融机构得到推广……截至今年6月末,云南农信绿色贷款增量占比达63%。
牢记嘱托,守护洱海生态
晨光穿透薄雾,将大理市古生村青瓦白墙的民居染成金色。村民何利成站在田埂边,用手指轻轻拨开麦子叶片上的露珠,细细观察着饱满的麦穗。不远处,一群水鸟掠过洱海水面,在生态廊道倒影中划出阵阵涟漪。这位曾经的客栈老板,10年间拆掉了自家的临湖客房,举家搬离洱海边,转身成为古生村绿色农业的耕耘者。
“当年,我流转土地种植七彩稻田时遇到了资金难题,是农信社的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搬迁安置需要首付款,也是他们发放的‘洱海保护安居贷’帮了我的大忙。”何利成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转型的成功写照,更是云南农信金融支持古生村十年发展的生动缩影。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留下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云南农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双向融合,将信贷资源精准配置到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绿色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和民生福祉改善等关键领域。
截至6月末,云南农信累计向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再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物天然气工程等领域的环保经营主体发放贷款6.57亿元;累计发放“洱海保护安居贷”3.33亿元,让1806户搬离洱海边的安置户无忧建家园、安心守乡愁;支持洱海流域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4.56亿元,其中农户贷款占比为54.90%;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79.94亿元,让洱海流域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光芒。
生态赋能,促进咖啡产业发展
普洱地处全球咖啡黄金带,高海拔的地理条件赋予咖啡果实独特的香气与丰富的内含物质。凭借出众品质,普洱咖啡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独特的风味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洱市金树咖啡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树咖啡)是当地唯一建有专家工作站的经营主体,长期开展咖啡育种、种植和环保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及农户培训。目前,金树咖啡生态咖啡园种植面积接近3000亩,年产优质咖啡豆400余吨,产品远销海外。
“从最早的4000元到现在的2000万元贷款,建基地、买设备、做研究、收原料、做电商……一直都是云南农信在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信贷资金支持。”金树咖啡董事长李春梅说道。
云南农信聚焦普洱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几十年如一日地与当地咖农、庄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咖啡企业合作,共同撰写着普洱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醇香故事。截至7月末,云南农信普洱咖啡产业链贷款余额12.28亿元,占普洱全市咖啡产业贷款的一半以上。
降污减排,让传统产业重获新生
晨曦熹微,金光穿透曲靖市富源县群山间的薄雾,一幅悠远的水墨画卷在天地间徐徐铺展。可谁曾想到,这诗意景致的背后,曾交织着传统产业转型的阵痛与生态失衡的危机。
“那时候,养殖场的污水直排,山脚下的溪水都变了颜色,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腥臭味。”富源县创盛养殖场负责人李全波提起几年前的融资困境依旧眉头紧锁,而动辄数十万元的环保设施投入,就像压在他身上的一座沉重的大山。
云南农信的工作人员深入走访当地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了解他们在减污、降碳、扩绿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聚焦生态保护修复、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推出“绿色生态贷”产品,开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确保资金高效直达。
凭借云南农信发放的50万元绿色贷款,李全波顺利添置了环保设施。这一举措不仅让他的养殖场每年减少约2000 吨污染物的直接排放,更让下游近万亩农田重焕生机,同时为附近三个村庄的近500户居民的饮水安全提供了保障。截至今年6月末,云南农信在富源县的绿色贷款业务成效显著,贷款余额超10亿元。
聚焦实际,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初秋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澜沧江碧波蜿蜒,藏家村寨的白墙红檐错落点缀于山间,葡萄田里的果实挂在藤蔓上,静静积攒着醇厚芬芳。作为中国高海拔优质葡萄酒产区,德钦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与葡萄酒爱好者——他们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游酒庄、住民宿、赏星空、品美酒、采松茸,让这些体验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鲜活标签。
云南农信聚焦德钦县以自然景观、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贷款利率,通过粘贴“金融服务联系牌”和挨户上门送“贷”,高效助力各类经营主体“点绿成金”。
截至7月末,云南农信在德钦县累计发放民宿产业贷款3.54亿元,支持新建民宿和现有民宿的庭院改造、设施提升,创造就业岗位超100个;累计发放“葡萄贷”1.37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9.3亿元,农户贷款占比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