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5年9月24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专题 为民营售电企业筑起“抗寒屏障” ——招商期货创新推出“寒潮指数天气衍生品”场外期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赋能亳州“乡土宝藏”出圈 “三力协同”提质增效 答好乡村振兴“农信考卷”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民营售电企业筑起“抗寒屏障” ——招商期货创新推出“寒潮指数天气衍生品”场外期权

招商期货研究所所长 王思然

在第三届金融强农经验交流会上,招商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思然以“气象金融服务农业——以天气衍生品为例”为题,分享了绿色金融强农典型经验,引发关注。

据介绍,招商期货推出的“寒潮指数天气衍生品”场外期权业务,既破解了民营售电企业极端天气经营难题,更以绿色金融创新为能源转型注入活力,成为服务绿色实体经济的典型样本。

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结合我国气候多样性特点,加强天气衍生品研究,开展天气衍生品合约设计”。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做好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金融对接,强化金融支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金融服务”。

“以前寒潮一来,我们就像踩在‘钢丝’上经营。”广东某民营售电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行业困境。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广东冬季极端低温天数增加近三成,推高用电需求的同时,直接引发电力现货电价波动。而“双碳”目标下,电力市场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广东省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比例超30%,但这类能源受天气影响显著,新能源缺口需火电补能,进一步加剧电价波动,扩大企业风险敞口。

2015年电力体制改革后,市场化售电成为主线。民营售电企业作为“桥梁”,向上从发电企业批发购电,向下与用户签订长期固定电价合同。这种“批零倒挂”模式,让电价波动风险全由企业承担。“我们和用户签订了中长期固定电价合同,寒潮期间,上游购电价格上涨,带来明显经济损失。”该负责人坦言。此前因缺乏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工具,不少企业被动承受成本压力,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停业,既威胁自身生存,更制约清洁能源的推广,成为能源绿色转型的“拦路虎”,传统金融衍生品难以满足“温度关联电价波动”的避险需求,更无法匹配新能源风险特性。为此,招商期货以“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为标的,通过场外衍生品的方式为民营售电企业提供了一种兼具风险对冲与绿色导向的创新工具。

“寒潮指数天气衍生品不是传统保险,而是精准对接绿色能源风险的金融工具。”招商期货项目负责人介绍,其核心是将“不可预测的寒潮影响”转化为“可量化的金融合约”,既帮企业锁定风险,又引导其加大清洁能源投入,实现“避险+绿色”双重价值。

该衍生品以“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为标的,具备权威、透明、可追溯的特点。项目团队结合广东气候与新能源发电规律,设定了“寒潮触发基准温度”——此温度下,用电负荷明显增加,而光伏发力通常也会受阴云、降雨等影响而下降,火电调峰压力骤增,电价易现“绿色溢价”(清洁能源短缺导致的电价上浮)。当地区周度平均温度低于临界值,即视为寒潮触发,企业面临“清洁能源短缺+电价上涨”双重风险,合约可精准覆盖。

该场外期权条款“一企一策”:行权价格以“度日值”(实际与基准温度差值累积)计算,如“每1度日值对应200元赔付”,覆盖传统购电成本波动与新能源出力不足的额外支出;行权周期灵活设1至3个月,精准覆盖广东冬季寒潮高发期;企业可设“免赔度日值”(如度日值超5才赔付),降低购买成本,腾出资金开发清洁能源用户;赔付依据气象数据清算,无需额外证明。​

​2024年1月广东寒潮中,某民营售电企业覆盖的珠三角某市,温度累计下降至预警线下两次,例如两次温度日值为14℃和21℃。同期电价上涨导致该企业购电成本上升,单周成本增加6800元。依托衍生品,企业获赔7000元,既全额覆盖成本,剩余200元还用于下一周期新能源购电,实现“避险+绿色投入”无缝衔接。

目前该模式可复制推广:招商期货正研发夏季高温、降雨、光伏相关衍生品,在农业、能源电力领域,探索绿色金融工具,深化服务实体经济。

从破解广东民营售电企业的“寒潮之困”,到探索覆盖全季节、全周期的电力市场风险对冲方案,招商期货在天气衍生品领域的研发和尝试,不仅为市场主体筑起了抵御极端气候的“金融屏障”,更以“避险工具+绿色导向”深度融合。这种立足实体需求、锚定气候挑战的创新实践,既是对国家金融气象协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生动落地,也为更多行业应对“双碳”目标下的气候风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更在金融与绿色实体经济的同频共振中,为我国实现气候适应性发展、加速能源结构升级注入了持久动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