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行工作人员赴种植基地了解作物生长状况
清晨的阳光洒在四街镇六街村的田野上,连片的红托竹荪在大棚中茁壮生长,蓝莓树上花苞满枝,水果番茄藤蔓郁郁葱葱,淫羊藿在微风中摇曳——这番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是云南省通海县四街镇六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打造的现代农业产业图景。远望四周山坡,烤烟、小瓜、蜜薯等作物错落有致,与特色种植基地相映成趣,这幅多元发展的现代农业画卷背后,少不了云南通海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
3个月前,该行突破传统信贷模式,为六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发放了首笔贷款,用于支持红托竹荪种植项目。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企业,六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在发展初期面临融资难题。这类经营主体往往存在借款主体身份不明确、缺乏规范财务报表、抵押物不足等情况,很难用传统信贷模式进行衡量。面对这一普遍性难题,通海农商银行没有简单拒贷,而是多次深入一线开展实地调研。该行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查看基地建设情况,与村干部、农户深入交流,全面了解项目规划和经营能力。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海农商银行创新信贷评审方式,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多维评估体系——不只看财务报表更要看经营实绩,不只看抵押担保更要看发展前景,不只看历史数据更要看管理能力。通过综合评估村集体资源优势、产业市场前景、技术背靠支撑,通海农商银行为六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提供了300万元信贷支持,助力该联合社抓住市场机遇,迅速扩大种植规模。
在金融“活水”的滋润下,六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特色农业项目快速落地。该联合社创新采用立体种植、轮作套种模式,在基地周边的山坡地上规模种植烤烟、小瓜、蜜薯等经济作物,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形成了“长短期结合、多品种互补”的产业格局。不仅如此,该联合社还发展了水果番茄、蓝莓、淫羊藿等多个特色品种,形成了多元发展的经营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现在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基地干活每天能赚100多元,还能学到种植技术。”六街村村民杨大姐高兴地说道。
通海农商银行始终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该行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建立灵活授信机制,优化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如今,通海农商银行源源不断地为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
夕阳西下,六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种植基地里依然忙碌。通海农商银行的300万元贷款如同“及时雨”,滋润着这片希望的田野,催生出产业振兴的丰硕果实。下一步,该行将扛起地方金融主力军的责任与担当,着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