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鹿城农商银行在省行的指导下,立足区域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与科技驱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重塑非现场审计新模式;聚焦关键领域、异常行为与数据赋能,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的风险防控闭环,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可复制推广的非现场审计新路径。
鹿城农商银行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全行战略部署和风险高发环节,科学划定监督重点,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该行围绕信贷资产质量这一生命线,将信贷业务全流程纳入重点监控范围,结合近年来监管通报热点,持续优化风险标签体系,动态调整监测维度,切实提升审计覆盖的广度与深度。
该行紧盯客户经理、信贷审批人、网点负责人、重要岗位操作员等“关键少数”,强化对其履职行为的全过程跟踪;通过建立个人“画像”机制,严防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通过“抓重点领域、管重点人员”,实现审计资源的集约化配置,显著提升了监督的针对性与威慑力。
传统风控多依赖静态时点数据,如账户余额、交易金额、资金流向等,侧重对违规结果的识别。然而,随着违规手段不断进化,部分行为披上合法合规的“外衣”,呈现出“形式合规、实质违规”的特点,仅靠结果判断极易遗漏风险线索。为此,鹿城农商银行推动风险识别逻辑由结果导向向过程穿透转变,将监测重心前移至业务操作的全过程;通过对偏离常规的行为进行建模分析,有效捕捉到传统手段难以发现的潜在风险苗头,实现了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
近年来,鹿城农商银行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托行内数据资源,自主研发非现场监督模型体系,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在不依赖外部数据接入的前提下,该行充分整合现有的多源数据,打破信息孤岛,特别注重挖掘以往被边缘化的辅助信息价值,实现“老数据、新应用”,为风险识别提供更丰富的维度支持。
基于业务逻辑与风险规律,该行构建涵盖信贷类、柜面操作类、员工行为类等多个非现场审计模型。更重要的是,该行通过主体关联分析,将原本孤立的“点状疑点”串联成“链式证据”,形成多维立体的风险图谱,极大提升了线索的可追溯性与证据完整性。
该行改变以往“一次性、阶段性”的检查模式,推行非现场滚动式排查机制,按月或按季度定期运行审计模型,持续输出风险线索,并建立闭环管理台账,做到“发现—核实—整改—反馈—验证”全流程管控;对于高风险线索,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核查或专项调查,确保风险隐患早识别、早干预、早化解。
面对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与风险形态日益复杂的双重挑战,内部审计唯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方能真正发挥第三道防线的价值。鹿城农商银行将以实践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探索建立“风险预警—智能研判—自动推送—闭环整改”的全流程自动化审计平台,努力打造区域性农商银行智慧审计标杆,为中小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贡献更多农信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