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旨在为民营经济纾困解难、激发活力。作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农商银行在落实支持民营经济政策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本文以湖北荆州农商银行郢都支行为例,总结农商银行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实践举措、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
主要实践举措
(一)创新服务机制,畅通融资渠道。荆州农商银行郢都支行积极响应国家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号召,通过“专班走访、专员跟进、专业指导”的“三专”服务,结合“快受理、快办理、快反馈”的“三快”速度,打通金融惠企“最后一公里”;通过定期召开“政银企”融资对接会,更新企业资金需求清单,精准匹配信贷资源。同时,该支行通过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实行限时办结等机制创新,确保资金快速到位,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
(二)优化信贷产品,破解融资难题。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抵押物不足、融资成本高等痛点,郢都支行灵活运用多种特色信贷产品,如“创业担保贷”“扫码流量贷”“融合税e贷”“再担助力贷”“政采贷”等产品,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这些产品有的依托政府担保增信,有的基于企业纳税信用或交易流水,有效缓解了民营小微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该支行通过丰富产品体系,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三)落实减费让利,降低融资成本。郢都支行积极落实国家和上级行的减费让利政策,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执行优惠利率,并主动承担贷款过程中的抵押评估费、登记费等费用,切实降低了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同时,该支行严格执行服务收费标准,杜绝违规收费和变相抬高利率的行为,让政策红利直达经营主体,并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帮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经营压力。
(四)深化“银企”合作,构建共赢生态。郢都支行坚持党建引领,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努力构建“‘银企’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该支行组建“党员先锋队”,深入当地园区、商圈,为民营企业提供一对一定制化金融服务,为客户量身设计融资方案;另一方面,创新推出“链式微贷”—“利农贷”模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将其信用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的经销商和农户,有效破解农业产业链融资难题。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风险防控压力较大。民营小微企业普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增加了银行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难度。在经济下行或行业波动时,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可能上升,给农商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压力。
(二)资金成本与定价难题。农商银行资金来源相对有限,资金成本偏高,在执行优惠利率时,自身盈利空间易受到挤压;如果利率定价过低,则可能影响农商银行的可持续经营,但定价过高又与减费让利的政策初衷相背离。如何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既让利于企业又确保业务可行,是农商银行面临的两难问题。
(三)产品创新与服务能力不足。随着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对农商银行产品和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商银行由于人才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品创新往往跟不上市场变化,难以及时满足企业在“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线上化服务等方面的新需求。此外,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方面,农商银行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也相对欠缺,支持民营经济的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
(四)外部配套支持有待加强。民营经济融资难题的解决,单靠农商银行一方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配套支持。当前,尽管部分地方政府设立了一些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公司,但覆盖面和补偿力度有限,农商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仍感到“独木难支”;同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逃废债打击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对农商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形成制约。
对策建议
(一)深化特色化经营,做实普惠金融。一是深耕产业链金融。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推行“1+N”链式服务模式,农商银行要将金融服务从核心企业向上下游民营小微企业延伸,变“单点授信”为“链式赋能”,通过核心企业的信息优势和信用传导,有效降低对单一小微企业的风控压力。二是打造特色化服务品牌。要结合区域客群特点提供精细化服务,针对农业特色产业,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通过打造“一链一品”“一村一策”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进一步提升农商银行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科技赋能,做优数字金融。一是要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农商银行要依托省级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微贷”系统,提升融资效率。二是探索整合当地税务、工商、电力等多维数据。要通过完善客户“画像”与风控模型,提高线上贷款的精准性与安全性。三是推动金融服务场景化。要将支付、信贷等产品嵌入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实现“交易即授信”。
(三)聚焦新质生产力,做强科创与绿色金融。农商银行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和绿色产业发展,针对“专精特新”及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科创贷”等专属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担保方式;同时,围绕地方绿色产业布局,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领域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四)完善风控机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农商银行要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贷前加强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严把准入关;贷中实施差异化授信;贷后落实动态监测与预警;同时,要设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或保险机制,分散信贷风险;通过能力建设,实现支持民营经济与自身稳健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加强多方协同,共建良好金融生态。农商银行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的沟通协作,共同搭建信息共享、政策协同的“政银企”对接平台,推动建立常态化企业走访与纾困机制;对暂时困难但前景良好的企业,通过续贷、展期、降息等方式予以支持,避免盲目“抽贷、断贷”,共同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农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