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主力军,农商银行既是普惠金融的践行者,也是绿色发展的推动者。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既是农商银行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部署的政治责任,也是破解 “普惠不够绿色、绿色不够普惠”难题的现实路径,更是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黄岩农商银行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以“微绿达”项目为有力抓手,在模具制造、西瓜种植等特色领域大胆探索绿色普惠融合发展新模式,为农商银行破解绿色普惠融合难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实践探索与创新路径
2022年以来,黄岩农商银行依托台州市数智金融服务平台,引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智能识别技术,搭建“微绿达”场景,以模具制造、西瓜种植为试点,从个五维度构建融合体系,成效显著。2024年,该行绿色贷款余额从 6.55亿元增至23.5亿元,增幅达258.78%;个人绿色贷款余额从1100万元增至7.93亿元,增幅达7109.1%,获多方肯定。
(一)构建组织体系,强化引领。该行组建了绿色金融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并成立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同时搭建了绿色贷款填报平台;通过制定规划、建立风控体系统筹推进。该行成立绿色金融识别拓展项目小组,吸纳业务骨干任“绿色信贷专员”,实行“一月一会”制度,并积极开展标准培训与经验交流。此外,该行创建工作群实时解难题,制定考核办法将绿色贷款余额纳入专项考核,压实责任,形成“统筹—牵头—落实—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标准体系,破解认定难题。该行针对产业特点制定差异化标准:一期试点,针对模具行业从绿色产品、生产、管理、废弃物处理四维度设计评价表,通过“微绿达”评价,完成125户线下、318户线上数据采集,评价时长从1—2个工作日缩至 30 分钟;二期试点,针对西瓜种植行业剖析绿色场景,以《金融支持农业绿色转型指导目录》为基础,建立“绿色生产资料库”与“关键词智能匹配”机制,并制定含6大场景、34项四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农业领域绿色信贷认定模糊的痛点,为同类机构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体系,彰显了标准引领的创新性。
(三)创新产品体系,满足需求。该行创新推出了“绿金贷”。该产品具有流动贷款最长3年、固贷期限灵活、“一户一策”降息,以及信用、保证担保降100BP和抵押担保降50BP的特点。同时,该行联合当地信保公司推出“绿贷保”,担保费率降至0.6%/年。此外,针对瓜农,该行推出了低利率、随借随还的“瓜农贷”,并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快速审批。该行的产品体系聚焦农业产业链全流程资金需求,从生产资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产业链绿色金融支持。
(四)完善数字体系,提升效能。该行积极对接“微绿达”接口,构建含16个二级、24个三级、34个四级指标的绿色评价模型,实现认绿、评绿、测绿三大功能,让参与各方不仅有所“舍”,更有所“得”。同时,该行依托数智平台和政府“共富大脑—瓜农天下”,精准“画像”破解信息不对称。此外,该行专设外拓事业部,组织员工每月走访客户并建档授信,通过智慧信贷系统实现“边调查、边受理、快审批”,突破地理限制,实现了“认绿、评绿、测绿”全流程线上化,有效降低了服务成本、提升了服务覆盖面。
(五)优化政策体系,强化保障。该行与当地政府联合制定产业政策,将绿色普惠纳入规划;同时,深化与行业协会合作,设联络员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此外,该行通过简化流程、降息、放大额度等举措,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在优化异地瓜农服务上,该行推行 “跨区域授信、本地化服务”,形成多方协同合力,进一步强化了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
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
一是经济方面。黄岩农商银行西瓜种植业绿色贷款从2022年的2.8亿元,增长至2025年10月末的23.5亿元,增幅高达739.29%;同时,推动形成了众多规模化的产业链,如该行支持外出瓜农年创产值超150亿元,信贷支持支付经营地土地租金近16亿元;提供农业就业岗位10万余个;带动当地农民日均收入从几十元提升至200多元,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多亿元。
二是行业方面。破解了绿色普惠融合发展的三大难题:通过建立特色行业标准,解决了“流动性贷款绿色认定难”;通过构建数字化评价模型,解决了“小微企业及个人主体绿色评价难”;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解决了“小法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规范披露难”问题。
三是实践与启示。机制创新是核心,需健全组织、考核、协同机制;标准引领是前提,要以权威目录为依托制定差异化可操作标准,彰显标准引领的创新性;数字赋能是支撑,可通过全流程线上化破解信息不对称、提升效率,保障数字赋能的可持续性;产业适配是关键,需立足农业产业链特点精准对接全流程资金需求,并强化产业链服务的适配性;政策协同是保障,要紧扣国家战略导向,实现政策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现实挑战与未来思考
(一)融合发展仍面临挑战。一是激励机制缺失,缺乏专项政策与考核,创新动力、转型意愿不足;二是绿色标准适用范围窄,针对小微企业、农户标准不完善;三是专业人才匮乏,需兼具多领域知识;四是信息共享不畅,政务数据壁垒未破,碳数据难获取。
(二)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一是完善机制。农商银行要设立专营机构,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争取当地政府专项激励,深化部门合作破数据壁垒,进一步强化政策和市场协同性。二是优化标准。要以《金融支持农业绿色转型指导目录》为基础,将认定范围扩至再生金属、杨梅种植等产业,并动态更新标准,持续提升标准引领的创新性与适用性。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微绿达”与大信贷系统融合,升级评价模型,拓展线上全流程服务,巩固数字赋能的可持续性。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与院校合作建立培训机制,并组建专业队伍提升能力,为产业链服务适配性提升、标准体系优化等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浙江黄岩农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