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5年11月2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文艺·广告 金融暖阳——点亮深山逐梦途 新洲问津书院 平凡日子里的“抗战精神” 2026火热征订中!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洲问津书院

□ 作者 吴义斌

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众多古迹中,问津书院最令我心驰神往。

中学历史课上,当老师讲道:“孔子周游列国”,课本插图中“子路问津”的画面——子路拱手向田间农夫询问的情景,便在心里生了根。或许更早,夏夜躺在爷爷的竹椅上,听他讲“孔圣人找渡口”的传说时,那片让圣人驻足的神秘楚地,就成了我魂牵梦萦的所在。

一个秋日,我终于得以前往瞻仰。将车停在孔子河畔,秋阳和煦,风里裹着桂子的甜香。抬眼便望见那座青石牌坊——“问津书院”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宛如被岁月反复摩挲过的竹简。牌坊旁石碑上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几个隶书,笔画间透着古朴。指尖轻抚冰凉的石面,心中不免浮现一桩历史公案——《史记》并未明言孔子曾踏足此地。

司马迁只记载,楚昭王曾欲聘孔子,而他行至陈蔡之间,遭围困断粮。那时的陈蔡,虽不是楚国核心腹地,但早已在楚文化辐射范围内。若以文化疆域论,孔子所踏,何尝不是一片广义的“楚地”?眼前河水潺潺,清可见底,岸边芦苇摇着白絮。恍惚间,我仿佛听见了两千多年前的流水声——或许正是这河的某条支流,让风尘仆仆的圣人停下马车,令子路 水去问:“渡口在何方?”

跨进书院大门,脚步不自觉放轻。院内古柏参天,树干需两人合抱,虬枝伸向天空,似欲挽住流云;青砖甬道通向大成殿,砖缝间青苔暗生,每一步都像在叩响历史的门扉。殿内“万世师表”匾额下,孔子端坐,弟子侍立,香炉青烟袅袅,萦绕着匾额梁柱。望着子路塑像,忽然想起《论语》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的记载,以及《孔子家语》里楚昭王得“萍实”而问于孔子的故事。这些碎片,虽未指明新洲,却丝丝缕缕,都将圣人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问津堂”内,嵌满石碑的墙面刻满沧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明代残碑,字迹漫漶,犹可辨“朱子过此,讲学三日”。想来朱熹当年,亦曾思忖过“孔子是否来过”的疑问,但他终究在此开坛讲学,将“问津”的意涵,从寻觅地理的渡口,升华为探求人生的真理。另一块清碑,记载着乡绅捐资修葺书院的事迹,字里行间满是敬重。它们守护的,或许并非一个确凿的史实,而是一种不息的精神——正如孔子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它们也不愿让这求知问道的火种熄灭。

殿后的“晒书场”,平整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温润,映着澹澹天光,石上浅纹恍若书页的印记。闭目凝神,仿佛能看见浸湿的竹简在此摊开,于秋阳下蒸腾出氤氲的墨香与水汽。旁边的“讲经台”由青石砌成,台上旧木桌的桌角已被时光磨损出细腻的纹理。千百年间,多少学子曾围坐于此,听先生讲授《论语》,论“君子不器”,言“士不可不弘毅”。清风穿过庭院,送来的不止桂香,更将那琅琅书声与思辨的余韵,送至河畔与潺潺水声和鸣。遥想王阳明曾在此倡“知行合一”,或许正从“问津”典故中汲取灵感——寻觅渡口是“行”,探求大道是“知”,二者相融,方为真谛。

夕阳西下,在孔子河洒下一片金辉。河畔石碑旁,一位老人正对孙儿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孩子仰头问:“爷爷,圣人真的来过这里吗?”老人慈祥一笑,指向书院的飞檐翘角:“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来过,而是他所寻找的‘渡口’,一直就在这里。”

如今的新洲,“问津”已融入血脉。城有“问津路”,校有“问津班”;每年秋日,书院举办“问津文化节”,人们聚此读经论道,将“求知不辍、求道不止”的精神,代代相传。如孔子河水,永远流淌;如院中古柏,永远常青。

立于书院外的石桥上,再望一眼那飞檐青瓦,心中豁然。那潺潺河水,是流淌千年的发问;那苍苍古柏,是永不凋零的求索;而那林立碑石,便是一份无言的答卷。问津书院的价值,从不系于孔子是否踏足于此。它真正珍贵的是将一个典故,淬炼成了一处精神渡口——每个来访者,都能在碑石的沉默、古柏的荫蔽与流水的絮语中,叩问自身生命的迷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渡口”,寻回追寻初心的方向。

正如院墙角落那方新碑所刻:“问津者,问的是地理之渡,寻的是心灵之途;访书院者,访的是千年古迹,承的是儒家风骨。”这风骨,在新洲的沃土上,在华夏的文脉中,薪尽火传,永续不绝。

(作者单位:农发行湖北武汉市分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