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18年7月3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要闻 让金融服务进村入户 圆百万贫困学子大学梦 缓解地方特色产业融资难 图片新闻 扶贫贷款惠及3000多贫困户 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三农经济 世界银行专家团到陕西省联社 调研普惠金融中国项目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圆百万贫困学子大学梦

农信机构发放100亿元生源地助学贷款

近日,家住安徽省利辛县王市镇的王高林迎来了双喜临门的日子,他的双胞胎女儿王文金、王文银今年参加高考,双双被大学录取。而王高林的家庭十分困难,高兴的同时,为学费发了愁。利辛农商银行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为其发放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心中好比放下一块石头的王高林逢人便说:“还数农商行和咱农民最贴心,孩子上学的钱有了着落,助学贷款帮了我的大忙!”

以上是农信机构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圆贫困学子大学梦的一个实例。据了解,近年来,在支持贫困学子迈入高校大门行动中,各地农信机构不计报酬、不计成本,早安排、早落实,将生源地助学贷款这项善举开展得卓有成效。据统计,全国农信机构共为百万余名贫困学子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信贷金额达100亿余元。

应贷尽贷不落一户

记者了解到,各地农信机构根据生源地助学贷款进度,相继召开动员大会、宣导推进会、任务部署会和督导调度会,要求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完善办事流程,确保生源地助学贷款“不留一人、不落一户”。

安徽省农信机构推行“流动银行+拎包银行”服务,携带贷款办理资料,进家入户,现场调查、现场授信、现场确认,为贫困学子登门办贷;推行客户经理“派单制”,由包村客户经理积极对接包点村的贫困学子名单,详细记录调查情况;统一开设生源地助学贷款“绿色窗口”,对符合条件的贷款学子,随到随办;升级生源地助学贷款额度,将原有的每年6000元贷款额度提高至每年8000元,研究生贷款额度增长至每年1.2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学费上涨、贷款额度缺口的问题。

为满足困难学生贷款需求,福建省农信机构每年初就着手调查,提前筹备并预留贷款需求资金,做到早预算、早安排。同时简化流程,尽量方便新生,学生按户籍就近申请贷款,银行实行“一次申请、一次授信、一次签约、分次发放、专款专用、按期偿还”办法,及时发放贷款。部分行社还与教育部门学生资助中心设立专门窗口提供集中一站式服务。为了减轻贫困学生的还款压力,他们采用“学制年限外加两年的还本限期、最长14年”的贷款期限安排。针对有的借款学生因勤工俭学无法回乡办理后续贷款手续,以及因攻读第二学历需要追加贷款、延长贷款期限等情形,银行还做出最人性化、最有利于学生的制度安排。

河北农信机构从2005年开始就在全系统开展、推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且逐年加大金融助学贷款额度,确保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他们主动加强与县(市)教育局、乡(镇)政府及村“两委”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当年考生的录取情况和已录取考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提早上门建立高考学生档案,做到有的放矢。每年组织信贷人员,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进村入户,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及申请程序的宣讲,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优先安排贷款调查,优先安排贷款资金;在办贷款手续上,按照“应贷尽贷、简化程序、方便群众,防范风险”的原则,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理贷款效率。

助学贷款路上遇“坎儿”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目前从农信机构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效果来看,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

河北省一位农商银行负责人说,政府的贴息政策有时候不到位。政府的贴息工作大都集中在一天办理,而办理手续复杂、难度大,稍有不慎,贴息就化为泡影。

“国家缺少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相配备的优惠政策,也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开展。需要生源地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大学生,一般是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信用社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更加谨慎。另外,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金额小、涉及人员广、经营成本较高,而农信社在开展此项业务时,没有享受与之相匹配的优惠政策,只能实行商业化运作,从而导致学生贷款期限短。”有位省联社市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还有业内人员反映,农信社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时“国民待遇”缺失。有位省联社工作人员称,自1999年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以来,央行对这一业务下发了许多文件,各经办银行也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发展。而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快速发展,农信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却相对缓慢,原因之一是国家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支持不如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农信社在开办此项业务时并没有享受到和国家助学贷款一样的“国民待遇”。具体表现为利息补贴的政策缺失,还有就是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国家助学贷款由财政和高校各拿出50%成立风险补偿基金,而农信社全部是风险自担。

专家呼吁政策暖场

针对上述问题,上述省联社市办人员建议,地方政府应将生源地助学贷款纳入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范围,参照国家助学贷款的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实现其应享有的“国民待遇”。当前,农信社普遍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放助学贷款的额度和贷款期限。因此建议国家借农信社改革之机,进一步加大对农信社的再贷款力度,着力解决农信社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要把解决困难学生学费不足与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相结合,使助学贷款成为农信社信贷支农的一种形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对此表示,须探索助学贷款保险机制。在助学贷款发放中,实行农信社和贷款学生家庭共同参加保险的办法,对助学贷款实行保险,在助学贷款出现风险时,由保险公司与农信社共同分担风险。同时探索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可以采用房产抵押或由第三方保证等担保方式。还可尝试由政府出面组建助学贷款担保公司,为助学贷款提供担保。此外,依托个人征信系统建立贷款学生及其家长的个人信用档案。要积极创造条件将生源地助学贷款加入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进行跟踪服务与监控,对恶意拖欠贷款的学生或家长给予曝光、列入“黑名单”,不断改善助学贷款业务的信用环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