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0年11月1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探析“金融村官”服务模式 以党建引领农商银行发展的“隆昌实践” 浅谈农商银行非格式合同管理 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思考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金思想

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思考

□ 作者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农信联社课题组

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就需要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站在历史浪潮中,农信机构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农信机构如何提供更好地服务?本文结合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农信联社实际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机遇与挑战

多战略协同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是在科技城建设与军民融合发展中合作共赢。绵阳市将与成都市、重庆市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城,在区域合作、协同创新中推动绵阳市科技与军民融合纵深发展。而绵阳农信作为绵阳市的重要金融机构,将责无旁贷地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中国西部科技城成为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创新引擎,并将为绵阳农信与科技型企业、军民融合企业深度合作共赢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求机遇。交通基础设施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行领域,也是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动脉血管”。同时,由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造价高、资金需求大,也为资金实力雄厚的绵阳农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平台。三是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上谋发展。绵阳农信作为为绵阳市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排头兵,长期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理念。随着“双城”建设全面铺开,其小微企业将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带来的机遇,也为绵阳农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四是乡村振兴战略迎来新天地。“双城经济圈”建设必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为农信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农村市场环境。绵阳农信作为绵阳市本地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在勇担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自身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化危为机需要“乘风破浪” 一是改革面临新的压力。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其各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急剧上升,对参与建设的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绵阳农信亟待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修炼自身“功力”,扭转目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法人治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弱,以及金融服务资质较为单一的不利局面。二是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必然加速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若想争取在重点项目建设、科创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绵阳农信唯有深化合作、大胆创新、不断推进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三是金融同业竞争加剧。绵阳市辖区现有存款类金融机构22家,贷款类金融机构23家。近年来,绵阳本地各家金融机构不断改革创新,综合竞争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产业合作加深,企业联系更加紧密,必将带动两地金融一体化发展,使金融同业竞争加剧。

对策与建议

深化改革,提升农信品牌形象 一是加快涪城区农信联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拓宽金融服务资质,进一步增强涪城区农信联社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金融支持能力;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全流程管理体系,在其内部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有效管理机制,确保其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深化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德才配位”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优化人才布局,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发挥老干部、老员工的带领帮扶作用,强化青年干部的储备,激发团队整体活力。三是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依法合规经营,有效管控各类风险,提高发展质量。

精准营销,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加大对“绵遂渝”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项目对接。二是支持本地优势产业、重点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增加对长虹集团在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项目信贷支持,增加对九洲集团、久远集团在北斗卫星应用领域的项目信贷支持,增加对六合特材在特种钢铁材料领域的项目信贷支持,拓展京东方上下游客户群体等。三是加强园区交流对接,建设便捷高效的银企对接平台,定时开展线上线下银企对接会,充分发挥银企各方优势,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推绵阳11个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及新型显示产业功能区的高速发展。四是对科技型企业及军民融合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开通“绿色信贷”审批通道,提高辖内两个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与一个军民融合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

坚守定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当地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创新农业产业全链条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支持模式,为芦笋、花椒、葡萄种植和蚕茧养殖等产业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二是落实教育扶贫工作,深化与辖内中学和村镇的合作,加强对“助学贷”的宣传推广,加大助学贷款的投放力度。三是探索多样合作模式,拓展增信渠道,灵活运用“两权抵押贷款”“小额保证保险贷款”“小额农贷”等贷款产品,深化与“省农担”“科粮担保”的合作。四是全面开展“整村评级授信”,建立农户“画像”,积极开展金融服务站点建设,切实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科技创新,推进智慧银行建设 一是充分运用POS机、ATM机、“蜀信e”、扫码支付等现有电子银行渠道,丰富电子银行运用场景,加大与本地学校、医院、酒店、停车场、物业公司等的合作,提高客户粘黏性。二是充分运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改变以往的靠交际、凭感觉的营销习惯,使客户关系的维护更加科技化、可视化、高效化,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加强客户关系维护。三是充分运用风险监测系统,建立科学风控体系,让风险提示更加智能化、精确化,提高风险预警前瞻性,增强抗风险能力。四是推进“惠生活”平台,搭建现代电商体系,支持本地产品的销售推广,形成紧密的“银商”合作机制,实现双方的多点共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