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1年3月3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浅议“三牛”精神 如何防范银行金库管理风险 新常态下农商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策略 强化农金员队伍建设的三个关键点 主场外交中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策略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常态下农商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策略

□ 作者 江涛

当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以及一些民营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给农商银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充分考虑自身的历史积淀、政策导向和客户基础,农商银行要坚定自身的市场定位,围绕主要客户群体,着力在“三农”、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精耕细作。同时,农商银行要主动拥抱“互联网+”,不断探索契合新型经济形态的发展模式和扩张策略,走出一条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互为补充,又独具地域特色的经营发展之路。

坚定市场定位 农商银行发展的源头来自县域,也是现今发展的主阵地,要牢固树立“农”的宗旨,坚定“支农助小”的市场定位,打响“农”字品牌,继续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深耕县域,在“支农助小”中拓展市场份额。一是紧跟农业人口城镇化转移、农村土地和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深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来,以支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对农业产业链条企业的信贷支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二是深耕“草根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是农商银行重要客户群体,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要开展针对微观主体的“小、快、灵”“草根金融”服务,积极创新面向农民、面向小微企业、面向个体经营者的特色贷款产品和模式。

创新服务渠道和方式 一是新常态下,农商银行要主动顺应“互联网+”的便捷和高效,在优化网点布局,建立助农服务点或金融服务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直销银行和社区银行经营服务模式,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不以柜台为约束,不以时间、地域、网点为限制的操作更便捷,价格更优惠的金融服务体验。二是在城乡范围内居民相对集中、金融服务相对空白的社区开设“自助+咨询”式社区网点,打造“社区金融便利店”,为客户提供更多便捷服务。三是农商银行要主动下沉服务,变“坐商”为“行商”,通过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等活动,向客户传达金融服务理念,架起客户与农商银行沟通桥梁,积极主动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创新金融产品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农商银行应积极迎合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产品创新,打造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和更“接地气、人气”的金融产品,不断提升客户认知度和满意度。一是加快存贷款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农商银行要在风险可控、合规经营前提下,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增加业务品种,创新抵押担保和还款方式,切实提升客户信贷可得性、满意度。二是加快资金业务类产品创新。农商银行要扩大与域内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及国有商业银行的互补合作,开拓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力争同业收入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营销、抵押担保、信贷模式创新,推动农商银行发展成为社区便民金融服务商、小微企业批量金融服务商、县域小额信贷供应商和村镇银行投资商。三是加快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农商银行要积极推进信用卡、“易贷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四是农商银行在开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应向多元化经营转型,积极搭建与客户双向互动交流的平台,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全覆盖的金融服务,提高市场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如通过“社区e银行”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对接模式,将银行、客户、实体商户联系起来,形成多赢的O2O营销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转型发展是农商银行应对市场挑战的必由之路。既不能不切实际盲目追风,也不能默守陈规步履缓慢,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市场定位,着力在主要受众客户群体和综合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回归本源,努力成为城乡便民金融服务商、小微企业批量金融服务商、县域小额信贷供应商。

(作者单位:安徽青阳农商银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