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下,村镇银行如何提升自我服务乡村振兴的适配性和能力,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进一步展现作为,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需要从战略定位、找准着力点、联动各方合力等多方面施策。
明晰定位坚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导向
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填补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定位为支农支小、坚守县域。自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在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助力决胜脱贫攻坚中做了许多的工作。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村镇银行要想展现积极作为,应从战略层面进一步清晰定位,坚守本源,充分发挥村镇银行贴近农村的优势,紧跟地方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将服务的重心继续下沉,找准适配当地乡村振兴的模式,构建起专注支农支小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文化不跑偏,从根源上解决方向性问题,真正做到安心于扎根县域,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
找准着力点精准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既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又要积极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作为县域法人银行,村镇银行应根据所在地不同的经济和文化土壤,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传统三农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调配信贷资源,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持续为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化的发展不断注入金融“血液”。同时,应注重将产业兴旺与当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围绕生态宜居,扶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传统产业与加工业、服务等多业并举,延伸信贷支持链条,加大对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主体、新业态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速度,助力三农转方式、调结构、增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创新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乡村振兴,主体在农村。一直以来,农村经济主体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始终是导致农民、农企“贷款难”的重要因素。村镇银行要提升服务质效,在坚持“眼光向下”,全力对接当地农户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产品,在解决农村信贷约束上下功夫。一方面,可尝试扩大抵押物范围,比如:以“信贷+保险”模式、参与“两权抵押”(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政策试点等方式,不断促进各类资源资产有效盘活利用,以缓解农村有效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有效的抵押替代机制,积极推行“亲情担保”等第三方担保模式,加快数字金融建设,扩大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比例,增强小额贷款的可获得性。
科技引领扩大服务乡村振兴的覆盖面
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消费行为也相对分散,在普惠金融实践中,村镇银行目前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主要依托常规的传统手段,存在信息不对称,审核难、成本高、潜在风险大、效率低等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助推乡村振兴的效率。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已经成为银行的核心驱动力。要提升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必须坚持科技引领,加快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应大力推进农村大数据采集机制的建立完善,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构建起涵盖县域金融、工商、社保、不动产、司法、税务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为村镇银行获取农业产业数据、客户基础信息、优化风控模式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村镇银行自身应加快金融科技在业务流程中的应用,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从获客、营销、运营、风控等全流程的金融数字化运作模式,将大大提升服务“三农”的效率。
(作者系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党总支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