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1年6月16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创新金融服务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 如何实现深耕“责任田”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代金融家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

□ 作者 覃才荣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的重要角色无可替代,尤其是对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机构而言,更需要顺势而为、勇担责任、创新服务,以更好适应和满足新趋势与新要求。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农信机构创新服务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四川省绵阳市农信系统创新服务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实际,提出了金融创新服务思路和对策建议。

“审视”农信机构创新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对农村改革形势研判不够,服务方式传统 一是部分农信机构对农业发展大势敏感度不够,未将服务重心放在农业、农村,对园区试点和综合改革工作主动了解、掌握不足,没有抓住关键期和机遇期。二是对农村的服务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小额农贷上面,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不适应。三是传统金融供给过剩,对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分析不足,供需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市场信息收集、评级授信等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

与园区的需求匹配度不高,产品创新缓慢 一是传统农业信贷产品创新较多,而针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信贷产品创新相对较少,对涉农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嵌入度不深。二是当前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贷款用途主要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大型农业新型机械设备购置等,生产投资收益周期较长;而现有信贷产品主要以中短期小额信贷为主,贷款额度、期限与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信贷需求不匹配。三是农业产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针对一种特色产业,创新一款特色信贷产品,多数仅适用于一个地区,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因此,给农信机构的产品创新,造成较高成本,导致其涉农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性不高。

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全,部分机构惧贷 一是《民法典》虽然解决了农村产权抵押的法律风险,但农村“三权”抵押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有专业资质的机构较少、价值评估机制不健全、资产流转机制缺位等难点。二是农业担保公司担保准入门槛相对较高,额度相对不高,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往往由于无法提供有效反担保,难以得到农业担保公司的有力支持。三是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财政性风险分担机制尚不能实现全覆盖,商业保险覆盖农业发展项目有限,且介入意愿度较低,面对农业产业的天然较大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部分园区的经营主体管理机制不畅,信贷准入较难一是个别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管理不规范,甚至极个别的有投机圈地和套取政策补助动机,还款意愿及还款意识不强。二是部分现代农业园区承载的主体不明确或无法人地位,财务管理十分松散,既不利于对其全面准确评估,也无法在现行规定下为其信贷准入主体进行批贷。三是部分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的股东较多,在经营上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在信贷需求对接时,意见不能统一。

金融科技普及和运用不足,办理流程较繁琐 一是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融资的综合成本高,在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等方面,中间环节和手续较多,降低了用信需求。二是部分农信机构客户经理专业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个别客户经理对对公信贷业务不熟悉、不了解,导致办理期限较长。三是现代金融科技手段与其他国有大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调查方式单一,不能全面掌握其相关情况,纸质手续多,办理流程较为繁琐。

“加码”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聚焦党建引领,凝聚内外大合力 一是强化市、县两级党委对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领导,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改革改制农信机构,牢固树立“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的经营理念,配齐配强支农工作队伍。二是科学谋划农信机构服务现代农业园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深入了解地方党委、政府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思路,找准农信机构服务介入的契合点。三是推进农信机构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共建共享,创新党建活动平台及银政、银企多方联动机制,探索“农信村官”“金融联络员”等服务模式。

聚焦三个重点,精准选择新路径 一是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现代农业园区有效衔接,以加大信贷投放总量和园区经营主体授信全覆盖、践行扶贫脱贫“四不摘”金融使命等为重点,持续压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二是有效发挥金融的“核心媒介”作用,持续将农信金融资源向农村聚集,推动社会资本回流农村,促使涉农网点机构有所作为。三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用知识、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宣传力度,推动农村诚信文化和信用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聚焦核心产业,努力打造新样板 一是绵阳市农信机构要着眼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绵阳市“6+10”主导产业、产品空间布局,深入研究全市农业园区建设规划部署,积极掌握辖区内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及进度,积极对接园区和入园企业,主动介入园区建设。二是强化主导产业信贷支持力度,按照绵阳市“到2023年,全市规划布局建设现代农业园区60个,总体规划计划总投资40亿元”的总目标,集中信贷资源重点支持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壮大,助力现代农业园区尽快形成聚焦效应和市场优势。三是支持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绵阳市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构成主体,绵阳市农信机构要在信贷支持园区经营主体的力度上再下功夫。

聚焦产业融合,构建服务新模式 一是健全农信机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聚焦产业全链条,全面覆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消费全过程,实现一二三产业金融服务“无缝”对接,助力园区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二是以现代农业园区核心企业为依托,导入“1+N批量营销”模式,延伸对其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三是大力支持发展文旅产业和循环农业,加大对特色农旅、文旅等都市休闲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

聚焦服务创新,增强支持综合力 一是立足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发展特征,依托市域特色农业园区优势,创新开发“订单贷”“产业链贷款”“生猪贷”“金牛贷”等地方特色信贷产品,结合客户综合贡献程度,开发推广“流水贷”等,提升企业授信积分和降低客户抵质押依赖。二是探索信贷支持园区经营主体创新。园区经营主体选择上采取“宜企则企、宜社则社、宜户则户”的原则,准确选择其授信参考指标;针对不同园区经营主体的不同信贷需求,探索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要素方面的创新。三是探索信贷支持“利益联结”,创新开展“园区+政府+企业+保险”“1+N”等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合规利用人行两项“直达工具”和支农再贷款,拓展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融资方式,强化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发放,为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拓宽融资渠道。

聚焦科技赋能,提质提效再加速 一是着力从数字化金融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快柜面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引入人脸识别技术,有序加强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应用,减少填单、签单等环节,逐步推进业务办理无纸化、简单化。二是以“蜀信e贷”“飞信通”和特色自建系统为渠道,实现远程客户信息采集、评级授信、自助放款等功能,并通过“蜀信e贷”等产品,快速解决现代园区经营主体个人用款需求。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环境建设,以助农取款点、乡村服务站点为抓手,解决农村地区基础金融需求,用好“惠生活”平台为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产品提供宣传销售渠道,丰富农信机构增值服务。

聚焦风险防控,助力发展高质量 一是强化信贷风险管控能力。遵循经济金融发展规律,加强政策研究和风险识别,不断完善业务制度和管理流程,强化客户技能培训和能力提升,落实行业信贷政策,明确支持重点,精选优质客户和优势产业项目,严格“三查”制度,强化准入管理。二是推动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强化政银合作,推进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建立专项发展基金、税收优惠、风险分担基金等激励措施,完善现代农业园区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加强银担、银保合作。绵阳市农信机构要与省、市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深化合作,运用“银行+农担公司+园区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和“目标价格指数保险”,争取园区经营主体保费补贴,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四川省农信联社绵阳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