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1年12月2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中国村镇银行 浅谈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襄汾县万都村镇银行 派驻“金融村官”当好“经济参谋” 纳雍富民村镇银行 让“普惠金融大走访”更接“地气” 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谈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 作者 刘朝彬

村镇银行是立足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村镇银行机构数量初具规模,已达1641 家,占金融机构数量36%左右,地域布局较为合理,经营管理日趋完善,服务创新渐具特色,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新生力量。但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渗透性冲击,加上村镇银行自身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多维度不利因素,加之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当前的村镇银行夹缝中求生存,可谓“举步维艰,与狼共舞”。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难点

社会认知度低,筹资能力较弱 一方面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高。事实上、村镇银行也是商业银行,而且是一级独立法人,但在很多群众眼中,村镇银行还不能跻身商业银行之列。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县城,虽然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加之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不足,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政策指导不够,业务推进较难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正处于改革阶段,但尚未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完备的村镇银行管理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村镇银行通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主要是2007年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2009年颁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2011年颁布的《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2014年颁布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室关于加强村镇银行公司治理指导意见》等。这些规定都只是基本的原则规定,没有针对村镇银行在管理细节、业务指导上作出详细规定,导致很多业务在村镇银行不能开展,例如结构性存款产品办理、理财产品发售、低风险票据业务、商户商圈扫码收单营销等等业务。监管部门很多时候是参照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监管。

信用体系不完善,潜在风险较大 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它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目前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特别是无抵押的信用及保证类贷款,存在其较大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使命就是为农村金融“补位”而生,但随着近年来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业务强制下层,或通过“信用卡”分期、或低成本“支农信贷产品”(如金穗贷)、低成本“支小信贷产品”(如税务贷);互联网银行的精准营销(如微粒贷)。加上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商业银行等几十年的耕耘,早已牢牢把广大群众粘连。作为补位的村镇银行,负债吸收难度可想而知,信贷资产投放稍不留意就会被动化“垒大户”。

金融科技滞后,内生动力不足 在白热化的金融竞争格局中,金融科技的运用和客户体验感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后劲。村镇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新生儿”,相比国有大行上千人的科技团队,相比股份制银行在科技领域早已成熟的科技运用,村镇银行的金融科技与其他成熟的商业金融科技好比“萤火之光”比“日月之明”。在不对称的科技领域中寻求发展,难度可想而知,在客户都已习惯的并自动对比业务体验感的同时,村镇银行被客户无形边缘化,客源的被动化流失严重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村镇银行 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生力军,是带着政策光环诞生的,但村镇银行在金融竞争中也存在先天不足,让村镇银行处在夹缝中求生存。面对以上难点,曾被寄予厚望的村镇银行,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确保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

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在“分散、小额”原则上差异化发展 村镇银行要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国策的政策红利,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扩大农村产业发展金融供给,坚守为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初衷和宗旨,任何时候都不偏离,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在“分散、小额”业务指导方向上积极探索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村镇银行一级独立法人的优势,发挥决策链短,灵活的体制优势,高效快捷的服务优势,运用好差异化特征组合拳,构建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让村镇银行在填补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动拥抱金融科技,让科技赋能,寻求发展内生动力 主动拥抱金融科技,让科技为业务发展赋能,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终端、智能科技正成为广大客户追求的金融体验感。村镇银行必须认清金融科技的潜能,加大金融科技人财物的投入,让金融科技为村镇银行推出的差异化产品赋能增值,才不至于被其他金融机构在科技领域越甩越远。同时,作为践行普惠金融而诞生的村镇银行,逻辑上也只有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才能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普惠。这是市场发展的方向,是客户选择的结果。

主动密切与当地党委政府关系,争取更多发展支持 虽然村镇银行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企业之一,但对村镇银行的管理权限更多地集中在当地的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局。加之村镇银行出生较晚,品牌效应不高,自身体量较小,对当地党委政府经济发展相比其他大行贡献度不明显,容易造成当地党委政府对村镇银行的重视度不高,造成政府财政项目账户几乎不在村镇结算。因此,主动对接当地党委、政府,经常向党委、政府汇报沟通村镇银行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引起他们的重视,才能获得政策支持,才能在经济建设、自身壮大中实现融合发展。

主动向监管部门汇报业务,积极寻求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离不开当地人民银行、银保监局以及发起行的指导。要结合村镇银行阶段性的工作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开展主动向监管部门汇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汇报取得监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帮助,一方面让业务开展从宏观层面上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另一方面积极从微观层面呼吁监管部门针对村镇银行出台差别化政策支持。营造村镇银行发展的良好大环境。只有争取更多的有利于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轻松上阵,放手发展,村镇银行才能走出业务困境,寻求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机遇。

搭建场景金融,在“获客”和“活客”上取得突破 村镇银行要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必须要走“打造普惠金融共同体、建立共享银行”的场景金融之路。只有将自身独特的金融属性,整合所处环境的,把通过金融资源产生的利润同各种商业体共享,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的抱团共享共赢模式,把自身的金融服务做到商业体时刻需要的像空气、像阳光一样,与辖内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商业体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稳定增量业务上的获客和存量业务的获客,夯实村镇银行的发展根基和发展后劲。通过搭建场景金融努力提升自身服务品质,用深入人心的服务吸引客户,才能积累一批忠实的客户资源,真正做到“小而美”。惟此,村镇银行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生存空间。

加强内控管理,持续合规发展 内控管理建设是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的绝对软肋,这是村镇银行诞生时间不长造就的。村镇银行无论是战略规划,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建设、科技投入、产品研发、创新意识等等方面,都没有成熟的既定模式,探索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道路,照抄照搬其他金融机构模式显然行不通,自身的探索需要时间的积淀和结果的检验。这些现实的问题需要从人员思想,制度设定、科技支撑,绩效激励等多维度努力探索。只有把系列复杂的各类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把风险控制在最小化水平,村镇银行才能不断成长壮大。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只要方向对,基本原则对,才能得到好的发展。当下眼花缭乱的各种金融机构转型升级,大金融机构竞相追逐,百花齐放,盲目的追逐只会耽误我们自身发展的时间。村镇银行唯一的出路,在于“差异化+本地化”模式,差异化是村镇银行市场竞争的需要,本地化是合规发展的需要,那些所谓的零售转型、科技转型等,都是手段而非目的。村镇银行只有在政策、市场、内功等方面多举并措,不断丰满金融科技羽翼,才能在服务三农和小微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更久。只有认清村镇银行自身的特点,把握住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不去嘈杂的领域折腾,坚定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才是村镇银行脱颖而出的唯一选择。

(作者系贵州贵安新区发展村镇银行副行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