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3年5月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农商银行加快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探讨 农信机构农信机构支持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信机构农信机构支持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 作者 王清瑞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已成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金融机构),农信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严格落实党对金融工作的绝对领导,按照国家有关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牢记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农信力量”。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吹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农村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农信系统员工必须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优先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从“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发展,也是一个大国大党对新征程的深远谋划。乡村振兴涵盖的五个方面内容,全面细致、统领性强,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促进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尚不完备、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尚未成熟,城乡产业发展规模小、布局散、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农业产业链单一、农产品低附加值现象较为突出,农信机构要通过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城乡经济联系,大力拓展特色产业集群。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农信机构加快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农信事业领导在党、定位在农,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深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保障粮食安全等领域信贷资金需求,既是责任义务,也是发展机遇。农信机构始终致力于发挥服务城乡人缘、地缘优势,通过不断推出具有农信特色的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农信智慧”。

农信机构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以来,农信机构虽然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上成效显著,但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尚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农信机构服务供给与涉农主体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落实乡村振兴举措有待加强。受基层人员不足等问题的影响,农信机构每名工作人员分包区域面积大,面对人群广泛,有时不能及时将惠农惠民措施传导至需求主体。此外,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多数中青年劳动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居多,而且服务人群逐年缩减,农信机构传统的地缘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二)农户金融知识水平有待提升。随着电子银行业务广泛推广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农户金融知识储备不能有效满足现代支付结算工具的操作使用要求,导致新兴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推广缓慢、应用率较低。

(三)经营主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多数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规模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财务不健全不透明等共性问题,县域农产品农业风险转移和保障能力欠佳,抗风险能力不强,信贷评定等级不高、获批信贷额度较低。

(四)县域特色产业优势不够突出。当前,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农村主导产业以农产品种植为主,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公司刚刚兴起,农产品经济效益未能有效开发,“复制别人的特色多、挖掘本土特色少,整齐划一的多、各有千秋的少”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做到结合实际来挖掘本地乡村产业的个性特点和差异特色,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源效能欠佳,贷款意愿不强。

农信机构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农信机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守定位、聚焦主业,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体系、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方式、守住风险底线,持续做好支农支小、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党建引领打造红色引擎。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加快形成“党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农信机构党委主动沟通对接地方党委政府,协同共建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金融服务更多向三农领域倾斜,扎实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二是强化“政银”合作。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到农村基层去,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结合政府扶持政策、围绕“一村一品”策略,全力支持农业产业经济合理融资需求,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三是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网点要持续加强与乡镇党委、村“两委”联系,在村社街区、田间地头、商超集市等处,开展“扫村式、扫街式”走访宣传,确保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全覆盖,有效解决乡镇农民金融业务办理“难、慢、远”问题,逐步打造服务城乡的“便民银行”,惠民富农的“普惠银行”,以党建引领优势打造支农支小“红色引擎”。

(二)信贷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主动对接经营主体。以农信机构现有信贷产品和惠民政策为依托,紧密结合城乡实际,对标县域领跑企业、农业优势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等经营主体信贷投放,结合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按照经营地所在地区,安排对企业所在地熟悉的客户经理,逐一开展经营主体对接。二是加大现代农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特色乡镇的金融支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开展农业产业融合金融服务试点工作,探索金融支持产业融合新模式;积极满足科技型新兴农业种植项目、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机具技术推广、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融资需求。三是大力扶持特色产业。积极对接区域特色产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择优筛选以县域资源为依托、产品销路前景广阔、还款来源稳定的涉农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循环,助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水平。依托新政策新格局,进一步完善贷款方式,畅通绿色通道,优化贷款流程,实施利率优惠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和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三)持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信贷、债券、PPP等融资工具的综合运用,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眼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中长期信贷支持方式,大力扶持农村道路、农村水电暖、农村居住环境、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民工就业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中长期资金投入,助力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农田、网络宽带等基建领域提档升级。针对农户、商户的不同信贷需求,研发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大力发行“乡村振兴特色卡”,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综合体;在风险可控的同时,积极为环境治理、垃圾清理、污水处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美丽乡村重点工作提供融资支持,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养殖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逐年提高绿色信贷占比,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与经济良性循环。加大对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构建城乡经济产业新格局。

(四)积极创新特色信贷产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客户信贷需求,从需求出发,通过创新信贷产品、金融服务,在支小、支散、支微、支持本土上持续发力。在机制上,强化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转变营销观念,摒除惰性、畏贷心理,调动员工敢贷、愿贷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模式上,有序压降存量大额贷款,持续为“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企业释放信贷资源,提高信贷“含绿量”;在措施上,充分发挥产品优势,根据三农、中小微客户经营特点和信贷规律打造针对性强、匹配度高的特色化产品体系,全面助力实体经济健康稳健发展。如:为破解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融资贵、融资难、无抵押等信贷融资瓶颈,农信机构要积极探索融资担保新途径、创新担保新模式,推出向村委会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的专项信用贷款产品,针对乡村振兴示范村、一二三产融合经营合作社、规模较大的种植养殖类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放款,更好地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增信、分险、赋能作用。

(五)强化金融服务实体能力。一是深化科技转型。紧跟农村数字化建设发展大潮,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提高智能化覆盖范围。一方面,加大智能设备、数字媒体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引进应用,打造“科技+人工”新型网点服务模式,不断优化网点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突出数字技术在业务经营中的创新应用,挖掘渠道业务潜力,着重拓展金融服务在民生服务、医疗卫生、文旅产业等领域的线上应用,全面升级服务模式、营销模式,有效满足农业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中小微企业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二是加强场景建设。加大综合体建设力度,重点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商圈等领域开展便民支付场景建设,加速普惠金融渗透,提高农信机构在政务场景、生活场景中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线上场景建设水平。三是强化中间业务。积极沟通对接当地政府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拓宽水电、地热、燃气、通信、社保、非税等中间业务渠道,扩大低成本资金沉淀规模。四是丰富结算手段。有效对接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等,全面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聚合支付等线上支付产品,丰富支付结算手段。五是布放自助机具。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每一个建制村,通过在农村布放EPOS、POS、小额现金循环机等便民金融机具,打通三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村民日常金融服务需求,使其足不出村便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六是优化融资服务。一方面,建立分层分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体系,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全面推广供应链融资业务,发挥核心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等经营模式发展,同时在稳企纾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赢得客户信任。七是重塑竞争活力。充分利用营业网点覆盖城乡的物理渠道,坚持“小额、分散、零售”原则,发挥员工人熟地熟的本土优势,进一步深化营销质效,充分发挥“快贷”产品全流程线上服务优势,拓展巩固客户群体,延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脉络。八是落实专员制度。树立新时代党员干部前往艰苦边远地区开展工作的新导向,将其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依据,鼓励动员选派精干干部员工驻乡包村,依托惠农惠民政策、服务、产品等优势,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听取工作进度汇报,及时发现问题,出台解决措施不断完善。加大宣传力度,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定期入村、现场办理业务“,面对面、手把手”指导村民绑定电子银行、宣传存贷款利率、讲解假币识别知识,提高村民防范金融诈骗能力;同时对有贷款需求、存款意向和有创业意向的村民,分别通过添加微信、留存电话号码、邀请客户添加“微信群”的方式,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和沟通,全方位满足村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九是优化信贷队伍。根据年龄、学历、工作经历对基层网点客户经理队伍进行深层次整合调整,打造“老中青”结合的本土化、专业化信贷队伍,形成以乡镇村街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信贷营销格局。

站在新的赶考路上,农信机构应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抢抓机遇、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方位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在助力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信联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