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3年5月1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要闻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将于7月1日起施行 贵州农信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金融赋能“非遗”产业助力传承民族文化 繁峙农商银行坚守市场定位答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金融答卷” 图片新闻 残币兑换是银行应尽的义务 铁脚板”成就“主心骨”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农信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金融赋能“非遗”产业助力传承民族文化

□ 作者 时杰

贵州是多民族共居省份,全省共有民族56个,其中世居民族18个。贵州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需要持续以金融力量支撑。一直以来,贵州农信坚守“深耕本土、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大力激发“非遗”产业、“非遗”市场活力。截至今年4月末,贵州农信累计发放支持文化产业领域信贷资金281亿元,全力助推“非遗”破圈、出圈,为多彩贵州添光加彩。

黔南州三都县:金融赋能马尾绣富民强县路更宽

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上千年的三都民间水族妇女独门手工刺绣,工艺独特,十分精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旧时马尾绣直接绣在水族特有的衣服、鞋子上,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尾绣也在逐渐地向现代化发展。现在,马尾绣会经常出现在香包、潮服、各类饰品等物件上,马尾绣的图案逐渐从花鸟虫鱼慢慢地向生肖、水书等方向发展。

近年来,贵州农信通过一系列信贷措施助力当地刺绣工坊、专业合作社兴起,加大对马尾绣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知名马尾绣品牌打造的金融支持力度,开展“首贷”培育,扶持马尾绣特色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对符合条件的马尾绣特色文化产业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马尾绣也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项目被大力推进,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外所熟知。政府重视、农信支持,更多的水族妇女看到希望,涌现出了宋水仙、韦桃花、韦应丽等优秀传承人。截至今年3月末,三都农商银行马尾绣产业贷款余额1669万元,支持马尾绣经营户16户,实现年产值2500万元,积极助力民族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铜仁市松桃县:“锦绣女”祖传技艺巧创业小额信贷助苗绣闯世界

在传统刺绣工艺品中,人们大多知道“湘绣”“蜀绣”“粤绣”和“苏绣”。殊不知,作为松桃苗族民间群体记忆传承的手工刺绣技艺,“松桃苗绣”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颇具苗族文化特色。青山绿水武陵山,当地苗族绣娘们凭借勤劳灵巧的手唤醒古老的传统技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刺绣艺术”让民族文化在精巧的编织中传承,以传承刺绣艺术的方式让民族瑰宝走出大山。

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将苗绣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带领乡亲走出小康之路是石丽平二十年来的心愿。从8年时间执着收集苗绣图案到决心创业成立公司,从只有3名“绣娘”、几十平方米绣坊到拥有千名员工人和3600平方米规模化基地,石丽平在贵州农信的信贷支持下用一根根彩线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一批批心灵手巧的“锦绣女”一针一线“织”出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如今,“松桃苗绣”销往67个国家和地区,信贷支持成长起来的“鸽子花”苗绣品牌成为“最炫民族风”,不断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截至今年3月末,松桃农信联社刺绣产业贷款余额1450万元,助力9400名苗族民族妇女创业就业,“非遗”+金融”让古老技艺重现生机。

安顺市镇宁县:以蜡为墨“绘”“蓝图”蓝白相间总相宜

蜡染技艺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传统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这其中布依族蜡染主要分布在镇宁、关岭、黄果树等县区,成品构图巧妙,变化多端,纹样多为写实的花鸟鱼虫或抽象的螺旋、水波、菱形、云雷等几何图形,表现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对自然山川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在镇宁县扁担山镇,布依族妇女们用心传承蜡染艺术,“染”出黔中小村居民的幸福感。

布依妇女伍德芬从小便深受布依蜡染和织布、织锦文化的熏陶,颇有天赋的她不仅拥有精湛的蜡染、织布织锦技艺,更是具有创造、设计美丽图案的天赋。当天性喜静的伍德芬遇上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蜡染”,伍德芬的生命注定被点亮。1991年北京蜡染企业到扁担山镇招画蜡师傅,13岁的伍德芬只身前往北京,五年后,誓把蜡染这件小事做大、做好的梦想让她义无反顾回乡创业,在缺少启动资金之时,当地信用社通过小额信用贷款支持伍德芬10万元启动资金,解了她的燃眉之急。随着业务扩大,伍德芬的工作室也从一个只有两台织布机的小作坊发展到了现在两栋宽敞明亮的小楼,产品出口订单占总订单数的40%,蓝白相间的布依蜡染、纯棉质地的精良布匹颇受客户的青睐。截至3月末,镇宁农商银行蜡染、织锦产业贷款余额200万元。

黔南州平塘县:火泥演绎艺术奇葩陶土成就“精绝”之作

牙舟陶器是贵州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可上溯到明代。它造型古朴、敦厚,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是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名列“中国十大古陶之一”,是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我们牙舟陶在设计上选择中国古风图案,以浮雕手法体现,富于装饰性,陶身玲珑剔透,所雕走兽虫鱼栩栩如生……”牙舟镇牙舟古陶国家级传承人张禄麒介绍道。张禄麒出身陶艺世家“,年轻的时候我并不热衷于牙舟陶瓷器的制作。那时候为了挣钱,还跑到广东去打工。”后来,眼看牙舟陶瓷器的烧制技艺即将失传,张禄麒毅然决然回到平塘教授牙舟陶瓷器烧制。得知张禄麒回到家乡发扬牙舟陶瓷器文化,平塘农商银行积极开展信贷支持,有了金融“活水”的浇灌,张禄麒的陶瓷生意也越做越大,还成功带动附近群众就近就业。张禄麒表示,牙舟陶瓷器制作到自己这辈已是第八代。

截至3月末,平塘农商银行牙舟陶产业贷款余额92万元,支持从事牙舟陶制作企业及家庭作坊6家,实现年产值约620万元,让山里泥土变“金土”,山中“非遗”火出圈。

“非遗”不仅是千年技艺,更是民族瑰宝。贵州农信将全力支持“非遗”产业发展,为助力“非遗”文化成为大众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贡献农信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