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4年1月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要闻 烟火繁盛 一路向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 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实践中展现农信担当 辛集农商银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夯实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海门农商银行巧用“面对面测额” 满足客户“随用随贷”需求 渭滨农商银行锚定“五篇大文章” 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晋城农信社多点发力 助力地方经济跑出“加速度” 图片新闻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 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实践中展现农信担当

□ 作者 青海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王兴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保障。我们要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牢记“国之大者”,把握“省之大要”,坚守“金融报国”情怀,努力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金融服务青海省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的战略部署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有力、有效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为高质量服务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深学细悟领袖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要以更高站位、更大视野,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青海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承载地和实践高地,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从政治上看生态、从生态上讲政治,站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深学细悟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增强政治意识、扛牢政治责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把服务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青海农信最根本的政治责任,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生动实践。要以更强担当、更大作为,主动融入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提出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生态是青海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品牌,服务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不仅是青海农信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更是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必须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优先的新路子,将金融高质量发展扎扎实实融入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中。要以更强保障、更实作风,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农信见行见效。我们必须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青海农信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始终坚持“绿色金融促发展”的理念,立足主业定位,保持战略定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在主动融入青海省重大战略部署中积极培育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产业体系和金融产品,在发展中保护绿色、在绿色中谋求发展,不断以金融服务“含绿量”提升生态产业“含金量”。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与创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要在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中强化使命担当。严格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的重大要求,不断深化金融服务的内涵与外延,着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高地,积极探索研究青海省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主动寻找自身结构调整的支撑点、业务发展的增长点和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提升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金融服务质效。要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强化使命担当。持续深化对“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定位的认识,把深度融入新青海发展格局作为未来青海农信发展的战略方向,瞄准新发展格局下省委、省政府之所需、青海农信之所能,坚持将金融服务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将信贷资金配置到青海省经济“增长引擎”上,在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行动上主动作为,在支持实体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推动绿色普惠融合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攻坚克难中强化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摆脱发展路径依赖、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科学研判形势、利用趋势、发挥优势,紧紧结合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融资需求,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加快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绿色转型,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提升发展韧性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机制,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协同共进。要在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上下功夫。青海农信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完善了具有青海农信特色的党建工作体系,形成了“信德家源”企业文化,坚定“做土不做洋、做小不做大、做实不做虚”的经营定位,追求“小而实、小而精、小而美”的发展目标,践行“普惠金融做人心、小微金融做未来、绿色金融做发展”的经营理念,打造了“710制+OKR工作法+清单制”特色工作法,通过前瞻性谋划、系统性推进,构建了支农支小、服务县域的体制机制和特色化经营模式,形成了绿色发展的内部生态体系,为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实行差异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青海农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最大优势所在,我们要持续打造好、完善好、巩固好、发展好这种模式和机制,紧紧围绕青海省生态建设战略部署,在创新推动绿色普惠融合发展方面持续发力,让“金融服务跟着生态建设战略走、跟着产业主体走、跟着社会治理需求走”,不断增强金融供给与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契合度,进一步打造有政治高度、有覆盖广度、有措施力度、有推进深度、有服务温度的金融服务体系,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和保障。要在精准支持重点领域绿色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青海省建设产业“四地”目标,充分发挥金融要素配置功能,盯重点、找突破,积极主动对接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柱产业、重点工程项目和骨干企业,针对性制定特色化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创新“流量贷”“批量贷”等金融产品和数字化赋能,将服务和产品做深做实,将特色化经营做精、做专,持续加大对能源企业、光伏制造业等绿色低碳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加大对高原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培养力度,加大对优质旅游开发项目和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融资帮扶力度,以系统性、科学性、精准性的金融服务助力“高地”“四地”建设。要在加速创新不断丰富绿色金融工具上下功夫。围绕生态保护主责,深入研判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潜在的市场机遇,深入挖掘传统绿色产业,积极拓展绿色新兴领域,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培育行动、业态升级行动、服务质量提升行动、项目提质增效行动”,优化绿色项目储备库。要根据企业项目的经营特点、治理方式、产业结构等,因地制宜,创新符合地方经济、适合自身业务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库。要持续更新金融服务手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效提升首贷获得率,推动绿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要依托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服务的联动机制,将金融服务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加快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满足绿色产业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要在优化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工作质效上下功夫。持续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绿色金融作为“一把手”工程,融入全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来推动落实,进一步厘清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层级的职责边界,逐步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绿色金融协同推动组织体系,推动绿色金融信贷全流程管理、融资全方位支持、项目全覆盖服务的机制,建立完善配置绿色信贷专项规模、打造绿色专业化经营体系、实施绿色金融专项激励、开辟“绿色审批专项通道”、强化绿色专项产品服务创新的“五专”模式,围绕“绿色信贷、绿色产品、绿色文化、绿色渠道”,积极创新打造绿色金融服务示范银行、标杆网点、工作模范、文化样本。要在筑牢风控底线确保业务稳健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动协同力度,深入分析地方经济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金融资源与循环经济的互动作用,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科学制定信贷政策,合理增加信贷规模,防止“贷长、贷大、贷集中”和严重存贷期限错配。要准确把握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和压降“高碳”项目融资的力度和节奏,实行有差别、动态化的信贷政策,避免出现“一窝蜂”式的盲目扩展和“一刀切”式的“抽贷、停贷、断贷”。要持续健全完善绿色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加快退出“两高一剩”行业,不断扩大在新兴绿色环保领域、乡村旅游和绿色有机农畜产业的业务布局,推动全系统资产结构不断优化、收入来源持续拓宽、可持续经营能力稳步提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