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4年2月2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用好“三面镜子” 科学精准选拔农商银行信贷主管 大数据环境下银行业审计工作的思考 如何加强农商银行党建工作 反洗钱制度体系和机制建设研究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数据环境下银行业审计工作的思考

□ 作者 暴海波

随着社会和科技不断发展,大数据与金融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需求趋于多样化。同时,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日趋严苛,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传统的审计方法在面对海量、多样化的数据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现代审计的数据需求。因此,只有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审计过程进行改进和优化,才能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审计结果,切实发挥第三道防线作用,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大数据环境为

审计工作创造的机遇

“大数据”的概念源于美国,特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从审计的角度看,大数据是被审计对象的海量数据集合,涵盖业务、财务、绩效风险、经营优化等方方面面的数据。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将更有效地与风控相结合,在审计活动中银行业不仅可以应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线索查证,还可以用来对被审计对象日常业务持续性的监测、预警、风险计量和评估等活动,推动银行业审计手段创新。

(一)审计对象创新,拓展审计视野。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审计对象从最初的财务、会计资料等收支管理资料发展到全面的经营管理数据、经济效益数据等。审计人员由关注审计对象的因果关系向关注相关关系转变,提供了新的审计视角。审计人员利用审计管理系统可以对审计对象全样本数据进行基于关联性原则的技术分析,找出指标之间的关联性,重构审计对象,将审计对象的边界覆盖到各个业务交易,覆盖全机构、全业务、全流程,对审计对象精准“画像”,进而快速挖掘审计线索。

(二)取证方式创新,规避抽样风险。审计取证方式,经历了从账项基础审计取证方式等传统审计方式到大数据全样本审计取证方式的演变。传统审计取证方式是基于抽样方法开展的,审计人员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检查和分析来判断系统的整体特征情况。抽样取证的审计方式过于依赖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容易造成审计结果出现偏差。随着信息化审计的发展,审计取证方式向大数据全样本式审计方向演变。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使审计人员获得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增加,使得全样本审计成为可能。审计管理系统可对被审计单位信贷、财务、资金等多个业务系统的数据全面采样,展开数据趋势分析和关联分析以便获取审计线索。

(三)审计模式创新,突破边界限制。大数据时代,非现场审计的作用和地位将逐步得到提升,当前现场审计的核心地位会逐渐弱化;进而实现不同业务、行社数据的实时连接和交互利用。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管理系统的非现场审计模式,可动态掌握被审计行社的风险变化和趋势,破除现场审计对时间、地点、人员相对固定的限制,使对被审计行社进行实时监控、持续监控、全过程监控成为可能,实现了审计触角前移。同时,要立足于全量分析,确保监督不留死角,做到审计覆盖面“广”、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建议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审计工作面临着诸多变革与挑战,使得审计工作日益复杂。为此,结合时代特征,笔者从审计人员、制度建设、技术平台、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思考研究。

(一)重视审计人才培养。实现大数据审计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兼具审计创新思维及信息化、数据化应用能力的新型审计人才。首先,审计人员应积极转变传统审计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审计理念,如树立“总体审计观、混杂审计观、关联审计观、协同审计观及持续审计观”。其次,应推进构建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从招聘层面来看,可加大具有大数据审计思维的审计人才招聘力度;从培养层面来看,可定期开展大数据审计培训,拓宽审计人员视野,着重培养审计人员的大数据思维、提高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的能力。

(二)重视审计制度建设。大数据审计是对传统审计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发展,可能出现传统审计制度不适用现有审计范围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重构审计制度体系十分必要。首先,要加强对审计大数据的数据属性、技术特征、应用特性的理论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大数据审计的业务流程和标准规范。其次,要加快制定大数据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等。大数据技术的介入为新的犯罪行为提供容身之所,数据泄露、数据篡改等犯罪行为初见端倪;为保障大数据审计成效、减少相关违规犯罪行为,建立大数据审计制度体系刻不容缓。

(三)重视审计平台优化。大数据时代,银行业掌握的信息数据成几何倍数增长,这些庞大的数据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很容易造成数据冗余,难以挖掘大数据潜在价值。因此,需对审计管理系统进行持续优化。首先,审计平台的优化要具备开放思维,要结合外部有效数据,最大化地利用各类资源,发现特定审计大数据的实质内容和内在规律,全方位、多角度挖掘隐藏风险点。其次,为推动对多重来源数据的规范化利用、管理,应制定标准化数据应用制度,并根据现实需求及时更新数据库,在银行发展战略层面提高大数据审计平台的质量和水平。最后,打破传统的数据边界,将分散的业务数据整合起来,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获得运营各环节完整清晰的分析视图,达到深入发现、持续发现关键风险的目的。

(四)重视审计风险防范。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审计风险,如来自审计数据的风险和审计人员缺乏数据安全意识形成的风险等。一方面,随着审计数据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数据端口不断增加,数据泄露风险也随之增大。要防范这种风险,设立严格完善的数据权限准入机制势在必行;要根据审计人员级别设定等级性数据访问权限范围。同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审计人员对相应级别审计信息的调用需求,保障大数据审计的安全性、高效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应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数据安全性教育,培养数据安全意识,提升审计业务服务水平。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银行业有重大影响,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审计人员顺应发展趋势,及时转变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主动迎接挑战,将大数据技术与审计业务有机融合,有效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更好地为新形势下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信联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