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5年4月1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如何当好农商银行部室总经理 银行员工行为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以武义农商银行为例 提高农商银行内部审计质效的对策 “三块地”改革背景下农商银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建议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块地”改革背景下农商银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建议

□ 作者 朱晓芳

随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农村“三块地”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农村“土地金融”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这些举措为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农商银行作为扎根农村、贴近基层的金融机构,在这一体制变革的浪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笔者立足于SWOT分析框架,系统评估了“三块地”改革对农商银行“土地金融”服务的影响,探讨其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农商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土地金融”市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SWOT分析视角下“三块地”改革对农商银行“土地金融”服务的影响

(一)优势分析

1.政策红利与市场先机。在“三块地”改革的背景下,农商银行作为深耕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其敏锐性使得其能够迅速捕捉并响应市场变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直接入市,为农商银行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通过设计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可有效对接土地流转的金融需求;同时,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仅拓宽了农户的资金获取渠道,也促使农商银行通过宅基地使用权质押贷款等新型服务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农村市场的地位。

2.深厚的农村市场根基。农商银行长期服务于农村,与农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和信任基础。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得农商银行能够深入理解农村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农户的金融需求,从而提供更加贴合实际、具有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3.创新服务模式的先行者。面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农商银行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性,不仅在传统金融产品上进行了微创新,还积极探索与农业产业链、电商平台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模式,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二)劣势分析

1.风险管控能力受限。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土地价值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给农商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土地金融领域,如何准确评估土地价值、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成为农商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2.技术与人才短板。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农商银行在技术应用和人才储备方面相对滞后。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和农业技术融合的背景下,农商银行缺乏既懂金融、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法律合规风险。土地制度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农商银行在参与“土地金融”业务时,容易遇到法律灰色地带和合规性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农商银行的运营成本,还可能对其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三)机会分析

1.扩展信贷资产边界,激活农村资本活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破了原有的土地限制,允许农商银行将这部分土地纳入信贷资产范畴,极大丰富了农商银行的抵押品库,使得更多的农村企业和个人得以凭借土地资源获取贷款,刺激了农村资本市场的活跃,为农商银行的信贷业务开辟了新的蓝海。

2.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构建普惠金融网络。随着宅基地使用权和耕地经营权的明晰,农民的资产得到法律上的确认,这为农商银行提供了进入广大农村腹地的机会。农商银行可通过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研发贴合农民实际需求的信贷产品,比如小额信贷、农业供应链金融等产品,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加速农村金融的普及和深化。

3.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优化信贷结构布局。“三块地”改革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农商银行提供了支持现代农业技术、高附加值农业项目的机会。农商银行可以通过定向信贷扶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如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从而不仅优化农商银行信贷组合,也有助于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四)威胁分析

1.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布局农村市场。农商银行面临着来自国有大型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争夺日益白热化。

2.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对农村经济造成冲击,影响农户的还款能力和农商银行的资产质量。农商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好风险预警和应对措施。

3.政策变动的潜在风险。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和方向具有不确定性,政策调整可能给农商银行带来潜在风险。农商银行需要保持高度警觉,及时关注政策动态,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潜在风险。

对策建议

“三块地”改革为农商银行在农村“土地金融”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农商银行要想在这场农村金融变革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审慎评估内外部环境,制定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与模式,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一)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为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潜在风险,农商银行亟须进一步强化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具体而言,应致力于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这不仅要求覆盖信贷风险的全面评估,还需纳入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维度的考量;通过引入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为信贷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农商银行要建立健全风险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降低风险损失。

(二)加大技术投入与人才培养。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农商银行应加大技术投入,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带来的变革;通过引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优化金融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与安全性。此外,人才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农商银行应高度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设立专项培训计划、引入外部专家资源、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等方式,培养一支既懂金融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活力,推动金融服务的持续创新。

(三)深化“政银企”合作。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产业发展,农商银行应深化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探索农村“土地金融”新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农商银行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分享政策红利;同时,依托农业企业的产业优势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开发符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四)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为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农商银行应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在产品开发方面,应针对不同农业产业特点和客户需求,设计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例如,针对农业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可开发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企业,可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农商银行还应关注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需求,如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领域的产品与服务创新。通过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农商银行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农商银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