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5年7月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三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思考 ——以平果农合行为例 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实践与探索 ——以余杭农商银行为例 浅议农商银行中层管理人员的成长和培养 “减量提质”背景下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减量提质”背景下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作者 林怡

今年,村镇银行改革步入“减量提质”的关键阶段。在防范金融风险与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双重目标驱动下,村镇银行通过合并重组、退出转型、服务模式革新等方式,开启了结构性重塑的深层次变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村镇银行自2007年试点以来,始终以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为核心使命,在填补县域金融服务空白、支持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推进,村镇银行面临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防控压力增大、服务定位模糊等多重挑战。如何在“减量提质”的政策导向下,探索一条兼顾稳健经营与支农效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机构优化、能力升级、风险筑牢多个维度探讨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旨在为村镇银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稳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减量提质”背景下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一)政策导向与战略需求的双重驱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金融机构强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村镇银行作为特色“小微法人机构”,其支农支小、服务县域农村经济的服务定位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目标高度契合。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村镇银行是重要有生力量,通过缓解“三农”融资难题,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激发与丰富,其普惠特质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满足客户需求过程中实现了自身资源积聚与产能提振。

(二)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重构的必然选择。随着大型银行县域网点下沉和互联网金融渗透,村镇银行面临“双重挤压”。抓准国家政策机遇,深入挖掘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特殊需求,通过机构整合和能力升级,融合自身人缘地缘优势和运营机制灵活特性,有助于村镇银行聚焦特色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三)风险分散与普惠金融的内在要求。村镇银行通过“小额分散”的信贷策略,将金融资源精准配置至小微主体,既分散了系统性风险,又践行了普惠金融理念。通过“额度控制、客户多元、行业分散”的组合拳,村镇银行在实现自身风险可控的同时,精准触达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形成“风险分散—成本可控—服务下沉”的良性循环。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自身实力有待增强。村镇银行机构较多、体量较小,在资本实力方面相对薄弱,难以更好地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并提供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市场竞争压力增大。面对“挤出”“掐尖”的市场竞争态势,村镇银行在获客和业务拓展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息差收窄的严峻形势也对其盈利能力提出挑战,需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

(三)数字化转型滞后。乡村振兴需要金融服务线上化、智能化,但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数据治理薄弱等问题。同时,县域金融人才流失严重,既懂“三农”业务又具备科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四)风险管控难度增加。“三农”和“小微”市场实际情况复杂,村镇银行在信贷业务发展中需要准确把握政策走势,优化业务结构,同时要应对各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健全风险抵御机制任务艰巨。

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以“减量”为契机,优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机构效能。“减量提质”的核心是推动村镇银行从“散而弱”向“精而专”转型。一是需依托主发起行资源整合,通过兼并重组淘汰低效机构,减少同质化竞争,集中资源服务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同时收缩非核心区域布局,避免“小而散”的获客模式,转向“小而精”的深耕策略,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涉农产业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优质客群,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度。二是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构建科学经营模式。一方面,主发起行通过增资或吸纳股份等方式,实现持有股份绝对优势,推动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完善,确保村镇银行经营独立性和决策自主性;另一方面,构建适配村镇银行的差异化治理机制,灵活设置“小而精”的治理结构,优化决策链条,健全内部各级定责赋职,充分发挥法人机构制度机制优势,提升服务本地经济的能力。

(二)以“提质”为核心,强化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能力。一是要坚定经营发展定位,打造村镇银行特质文化。村镇银行要牢牢把握“客户信赖、员工自豪、股东满意、政府肯定、监管放心”的发展主线,坚持迎难而上、转型升级,深化推进“控险、提质、降本、增效”的经营策略,深耕县域、践行普惠金融,延伸服务触角至“最后一米”;避免与大型银行“掐尖”竞争,专注满足乡村振兴中“小而急”“散而频”的融资需求(如农户小额信贷、家庭农场经营贷),以“专”提质,以“特”增效。二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坚持质量效益并重。村镇银行要精准把牢政策走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坚持市场挖潜和准入标准,向发展质量要效益。针对息差收窄和市场竞争态势,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通过精细化定价提升资产收益质量,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在资产端用好普惠小微激励金政策和支农再贷款政策,压降组织资金成本,探索投贷利率精细化管理,推动绩效视角从“规模增长”向“收息增长”转化;在负债端采取灵活定价策略,积极拓展中短期、活期存款业务,力推结算性资金营销。三是助推数字化转型。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形势,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支农支小服务专业化、业务流程数字化、系统产品赋能化、内部管理精细化,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以“风控”为底线,筑牢服务乡村振兴的稳健基础。一是健全内控合规机制。通过扎紧制度篱笆,实现“源头合规”,激活流程管控,实现“过程合规”,强化独立问责,实现“整改闭环”,构建“事前防风险、事中控偏差、事后促改进”的全链条合规架构。二是建设合规文化。严格员工行为管理,强化员工警示教育,严格异常行为排查,并加大宣导、督促力度,推动“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形式合规向实质合规”“条线合规向全面合规”转变。三是构建“数据驱动、智能高效、贴合县域”的数字风控体系。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聚焦风险全流程管控,打造“风险可视、预警及时、决策智能、生态协同”一体化数字风控体系,着力提升智能风控能力,既解决传统风控中“信息不对称、效率低、成本高”的痛点,又能精准识别“三农”+“小微”客户的风险特征,最终实现风险可控与服务下沉的双重目标。

“减量提质”既是村镇银行化解历史风险、优化结构的必由之路,也是其服务乡村振兴的转型契机。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以机构整合提升资源集中度,以质量效益转型强化内生动力,以风险管控筑牢稳健根基,最终实现从“数量覆盖”到“质量深耕”的跨越,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精准、更可持续的金融支撑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民泰商业银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