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岁这年回头看,我已从校园里那个青涩的学生,变成了能在基层独当一面的客户经理。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浙江嘉善联合村镇银行的培养,也离不开“娘家人”杭州联合银行赋予我的那份普惠初心和专业底气。七百多个日夜过去,这个岗位教会我的远不止是做信贷、服务客户,它更重塑了我的阅历、谈吐,乃至性格,让我终于在这片金融服务的土壤里,扎下了自己的根。
刚入职时,我活脱脱是个“闷葫芦”。客户一问问题,我心里就直打鼓,生怕说错话,只好对着《信贷投向》照本宣科。农户追问一句:“这钱啥时候能到账?”我立刻语塞。记得第一次单独去见小微企业负责人黄先生,我在心里把产品细则背了半个小时,可一进他办公室,看着满桌子的经营材料,喉咙里那句:“您想申请哪款产品?”怎么也挤不出来,只剩低头翻笔记本的尴尬。回来后,行长没怪我,只是耐心点拨:“做客户经理,不是背条款,是懂客户的难处。你要先听,听他说生产、聊需求,再把政策‘翻译’成他能听明白的话。”从那以后,我跟着行长跑遍了嘉善的村镇和园区,从听农户讲“粮食的收成周期”,到陪商户算“旺季的资金缺口”,渐渐开了窍。
如今,年化利率在我嘴里成了“每10万元每月还多少”、审批流程变成了“大概三天给您消息”。现在接过客户递来的茶杯,我能从容地和他们从家长里短聊到经营规划,那份生涩不知不觉换成了让客户安心的熟稔。
性格转变,更是一次次在勇于担当中历练出来的。从前我最怕“麻烦”,客户资料不齐,第一反应就是请对方补齐再来。直到有位大爷只揣着身份证来到网点,说老房子没有房产证,但急需用钱买种子。我按流程想拒绝,话到嘴边却想起行长的话——“嘉善联合村镇银行的普惠,不就是要帮那些贷不到款的人找到路吗?”我陪着大爷去他所在的村委会开了居住证明,又在村里左邻右舍间打听,确认他为人老实、守信,最后想办法帮他办下了信用贷款。大爷拉着我的手连声道谢,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所谓的负责,不是死守着规则不变通,而是在规则里为客户找出路。现在的我,碰上复杂情况不再往后缩,会主动去和后台沟通“非关键材料能不能简化”,也愿意帮客户梳理“怎样补充资料更省事”,骨子里那点“怕麻烦”,慢慢被“想办法”的韧劲代替了。
刚做信贷业务时,我还是个“数字迷”。客户递上财务报表,我的眼睛就死死盯住流水和利润,总觉得数字好看就是好客户。头一回独立做贷前调查,一家五金店店主声称其“月销20万元”,拿出的流水单也确实漂亮,我差点当场通过初审。幸好行长带着我去了这家五金店,开展贷前调查。行长没看报表,先问细节:“月销20万元,那每月进货成本多少?库里的货能卖几个月?”五金店店主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后来才承认流水里掺了其亲戚的转账。回来的路上,行长对我说:“杭州联合银行教我们的‘交叉检验’,就是别只看单一证据,必须让经营数据自己‘说话’——流水、库存、上下游付款记录,必须能互相印证。”
也有人问我,二十六岁的青春,泡在基层网点值不值?可每当看到帮扶的农户发来丰收的照片,听到商户说“多亏那笔贷款,分店开起来了”,我就觉得,这样的成长比什么都值得。嘉善联合村镇银行给了我扎根的“舞台”,杭州联合银行给了我专业的“养分”,而我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仅收获了阅历和经验,更找到了那种“被需要”的价值。
年方二十六,我的青春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岗位上一步步踏实地成长。未来,我想继续怀着这份初心,跟着嘉善联合村镇银行的脚步,把金融服务的温度,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作者单位:浙江嘉善联合村镇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