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18年5月1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文艺 夜游双江 又见紫云英 谷雨的雨 老妈喊我回家吃饭 我家的老灶台 甜蜜的劳动 重拾“背包”精神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家的老灶台

□ 作者 高光锋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厨房也早已变样了,而我家还保留着烧柴火的老灶台。看到它,我耳畔便回响起那“鼓当当”音乐般的声音,演绎着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孝悌仁爱的家风。

炊烟升起的地方才是家。40年来,我家搬了4次,每搬一次家,娘总是要请人垒上大灶,支起大锅。于是,这灶台也就亲历并见证着40年来的人世悲欢和时代变迁。

我听说,家里的第一个灶台,实际上还不是灶台。奶奶说,那时,在院子的某个角落里,用几块砖围成圆形,把铁锅放在上面,就是一家人烟火饮食之所了。每到做饭的时候,奶奶跪在地上,用嘴吹着,点燃柴火,经常被冒起的黑烟呛得咳嗽不停,呛出眼泪。那样的灶是配不上风箱的,“鼓当当”的音乐还没有响起在我家的院子里。如果赶上阴雨天,找不到干燥的柴火,做饭就会成问题。

第二个灶台是在一间乌黑的小屋里,乌黑的墙,乌黑的梁,乌黑的梁上挂着乌黑的干粮篮子,在乌黑的干粮篮子的下方建着一个土灶台,土坯垒成,锅沿周围被用抹布抹得黝黑锃亮,灶门的烟黑却积得很厚。那灶台的烟道是连着土炕的,做饭时烧的柴火所产生的热量和烟雾就进入土炕,在炕洞里循环一周,再由烟囱排到屋外。在冬季,柴火的余热可烧热大炕,起到取暖驱寒的效果。在灶台和炕头的连接处,有个灯台,是一条横着的长而平整的土台。我就是扶着灯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我跪在炕上,扒着灯台,看着奶奶和娘烧火做饭,家的温馨深深印在脑海里;生活的辛酸和变迁也悄悄地浸染着我幼小的心灵。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爹娘看着一天天渐渐长大的两个儿子,就在后院盖起了6间砖房。这时的灶台在干净漂亮的西配房里,用崭新的红砖砌成,旁边配着一个大风箱。这时候,做饭主要用蜂窝煤炉子,只有想在大锅做饭时,才能又见到炊烟升起。比如,蒸干粮、烙饼、煮饺子等。尤其过年时,炖鸡、煮肉,大备干粮,大年三十晚上吃的饺子,都是在这大锅里做的。一口大锅,一家亲人其乐融融,“品味着舌尖上的年味儿”,一片兴旺的日子。在今天亲人次第离去的日子里,常常让我回味得激动不已,又常常伤感得浊泪滚滚。

我记忆中的第四个灶台,是2000年的时候,父母又盖了两处房子,每处新房中,当然都有一个灶台,这是给儿子都安家了。这时的灶台不仅仅是用砖砌的了,而且外面贴上了瓷砖,也不再需要用风箱鼓风了,而是改为抽风灶了。柴火在灶膛中自行呼呼地燃烧,灶门不见半点儿黑烟,气流从灶门吸入,伴着袅袅的炊烟从房顶的烟囱排出,又和着四溢的饭菜香味在院子里飘散,在胡同中流连。还没进家门,在胡同口就闻到饭菜的香味儿了。在燃气炉子、电磁炉统治厨房的时代,父母不愿意丢弃大灶,留恋那份烟火气,烟火烧出的饭似乎才有生命中那不变的滋味,何况烧大灶还可以节约不少的生活成本,更有家的味道。

农村人真正较多保留大灶饭传统,是在红白喜事上做大锅菜。大白菜、大块猪肉、大块豆腐、本地产的红薯粉条和大铁锅、大木柴,腰系围裙的乡村大厨挥舞着大菜刀和长长的菜铲,锅里的热气蒸腾出一片氤氲,炖出的大锅菜最是人间美味。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看着灶中噼噼啪啪的柴火,我哼起了这首老歌。我在自家的灶膛前,望着日子的红火,思念着灶膛前曾忙碌地旋转的亲人,也品味着时代的大变迁,迎接着新时代。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