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老一辈农信人讲背包下乡的事。过去,农信人时常背着一个挎包走村入户,包里装着存单、借条、算盘等工作所需物件,走到哪儿,存款就揽到哪儿,贷款就放到哪儿。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背包”精神。
因为经常走村入户,他们对每一户的家庭人口、收入来源等情况一清二楚,他们和村民们就像是一家人。老农信人常常教导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然而我却不以为然。都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了,那样原始的工作方式效率未免太低下。然而,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某日,快要下班的时候,我发现柜台上遗落了一张存单,这是一位大妈刚办理的转存业务存单,通过翻看开户凭条知道大妈住在庄里村,离信用社并不远。想到大妈找不到存单肯定会十分着急,我决定将存单送到大妈手上。于是下班后,我骑着自行车晃悠悠地向庄里村出发了。
大妈的家并不难找,然而眼前出现的一幕却让我心疼。瘦弱的大妈正背着一袋六七十斤重的稻谷,颤巍巍地往家里搬。她的步履蹒跚而又艰难,似乎每走一步都有跌倒的风险,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这不正像是我的母亲吗?辛苦操劳一辈子,到晚年还想着用单薄的身子为家庭添砖加瓦。一时间,身体的每个细胞似乎都在呼唤着我,我赶紧冲上前去为大妈搬起了稻谷。虽然沉甸甸的稻谷将我的肩压得挺不起来,可是想着“母亲”那么多年的苦和累,我默默地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终于搬完了,气喘吁吁的我赶紧将存单递到了大妈的手上。“太好了,要是找不到,可就麻烦了。”望着失而复得的存单,大妈高兴极了。“太感谢你了,不仅给我送存单,还给我干活儿,肯定把你这细皮嫩肉的小伙子累坏了吧。”大妈慈祥的脸上写满了感动。“没事儿,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再说,农信社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我给自己人做点儿事儿又算啥呢?您儿子不在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们。”暖心的话让大妈笑开了花。“哈哈,我和你们农信社可是老交情啦。”于是,大妈不无感概地向我讲起了她和农信社的故事。
原来,大妈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在农信社存钱,是农信社的老客户。过去,老一辈农信人经常下乡揽储,空闲时,农信人与乡亲们谈天说地互拉家常。农忙时,农信人与乡亲们一起劳作,同吃同住。那时,农信社的工作人员经常在大妈家讨碗水喝,大妈存款只会到农信社,贷款也只找农信社,因为她觉得农信人是自家人。然而随着新老更替,村子里越来越难见到农信人的身影了。虽然柜台上的工作人员年轻、热情、服务好、素质高,可总是让人感觉少了点儿什么。“现在我知道了,农信社还是将我们当作自己人,农信社还是我们自己的银行,我不但要将所有的存款转到农信社,还要招呼左邻右舍过来存钱。”临行时,大妈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并嘱咐我有空一定常到村里走走。
走在乡村的小道上,回想起大妈的话和故事,我不禁重新思考起“背包”精神的新时代内涵。近年来,农信社致力于打造现代化银行以提升企业形象,在标杆网点建设和电子银行营销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银行纷纷将触角向农村延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农村信用社怎么能占有一席之地呢?相对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论设施、产品、队伍,我们仍有差距,而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点多面广、人熟地熟。所以,作为一家扎根“三农”的机构,只有将根深深地扎进“三农”这块沃土,我们农信社才能茁壮成长。而一味地想着“洗脚进城”,我们或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为此,我们新一代农信人依然要重拾“背包”精神。重拾“背包”精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困难,它需要的只是我们真心诚意地走进群众,或许只是一次力所能及的排忧解难,或许只是一件贴心的小礼品,或许只是一声发自内心的关怀。它存在于我们坚守“三农”这块阵地的决心,存在于我们用心服务农村客户的诚意,存在于我们视群众为亲人的爱心。唯有如此,竞争越激烈,我们同群众的联系就越紧密,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地位就越巩固,我们农信事业就会越来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