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加快实现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村金融“助跑”不可或缺。农商银行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血脉支撑,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担任着举足轻重的“催化作用”,充分发挥好金融资源配置作用,站好定位、找准切入点,定准发力点,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立足大局 站好定位
(一)练好“转型功”。一是业务从大众化向特色化转变。要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产业集约化等农村改革步伐,按照标杆银行建设、流程银行建设顶层设计要求,结合县域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统筹推进传统业务、零售业务、特色业务融合发展,在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支农惠农中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特色道路。二是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变。利率市场化下,存贷利率不断收窄,传统存贷业务获得率越来越低,要摈弃传统的“规模追求”和“速度追求”,坚持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中间业务、零售业务、新兴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平衡资本占用率与补充率,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以强大的资金实力服务乡村振兴。三是网点定位从基础型向功能型转变。在推行服务网点全覆盖的同时,要立足县域经济、中小企业、“三农”等实体板块,统筹打造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趋向的特色化服务内容,逐步向综合型、特色型、理财型、融资型、营销型、销售型等智能化、专业化网点转型,为客户提供精准度高、专业性强的金融服务,走网点服务价值提升道路。
(二)当好“活名片”。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坚守“农姓”原则,着力推动农商银行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双基共建”工程。通过党组织“帮”、党员干部“带”等形式,构建“双农”合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激活农商银行金融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沉睡细胞”。二是加强农村金融队伍建设。选拔具有涉农专业知识和熟悉信贷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的“金融村官”到乡(镇)、村(社)挂职,找准当地农民增收渠道、产业发展趋向、农村治理规划等现实问题,依托金融力量,促进银政、银企、银村、银群深度融合,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金融超市”综合服务。三是加强渠道建设。延伸乡村物理网点服务效能,加速推进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便民服务点、电商平台、自助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POS机、EPOS机等自助型机具和实体站点建设,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掌上”金融服务,构建互为犄角、相互协同、功能互补的网格化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体系,为“三农”市场客户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立足县域 找准切入点
(一)把好“导航舵”。一是把握产业发展导向。围绕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乡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业并举,融合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助力农业变强。二是把握绿色农业导向。大力推广绿色信贷业务,扶持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绿色低碳产业、绿色高效产业、农业体验产业、农村电商等农业新产业扩大规模,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农村变绿。三是把握精准扶贫导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当地贫困户致贫原因、当地产业发展主要症结、脱贫攻坚主要瓶颈,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产业带动”“资金互助”“创新投资”“项目辐射”等特色金融扶贫模式,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为当地农民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以金融精准滴灌助力农民变富。四是把握美丽新村导向,整合基础金融服务,提升信贷资金覆盖面、服务渗透率。信贷支持农村水利、交通、通讯、电网、医疗、教育、清洁工程、房屋改建、安居保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支持农村交通运输、能源开发、通信服务、文化娱乐、风貌改造“换挡提速”,助力农村变美。
(二)下好“创新棋”。一是信贷产品创新。深入挖掘乡村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副产品精加工新业态金融潜力,准确拿捏信贷资金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要素与经营主体信贷需求的适配度。从便捷化、结构化、个性化等方面入手,创新研发适应农、林、牧、渔,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等多个行业、多种标的的信贷产品,构建“产品对口、服务到位、风险可控、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二是融资模式创新。从农业产业化、田园综合化等环节入手,探索建立农业设施、设备抵押、生产订单质押、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农业产业链贷款、农村电商数据贷款等新的融资模式,满足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电商销售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三是服务模式创新。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数据与技术导向能力。一方面建立信贷业务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审批平台,优化业务审批流程,缩短资金投放时长,提高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效率。一方面推动互联网、电商、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为农业产业链提供集支付结算、信贷融资、金融动态、财富管理于一体的“圆周型”金融服务。
立足实际 定准发力点
(一)建好“服务网”。一是精准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加强与政府的沟通衔接,主动参与具体方案的规划与实施,制定与政府规划契合的融资方案、融资政策和融资产品,全方位增强农村金融供给。二是多层次搭建融资渠道。探索“银保”“银担”“银政”“银银”“银基”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动建立联保、联担、联贷、联投等风险补偿融资机制,破除“三农”群体融资难、投资难、担保难等经营发展“沉疴”,提升涉农主体风险补偿率。三是多渠道探索融资方式。结合农村集体土地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集体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收益权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提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融资获得率。
(二)干好“实在事”。一是推进“小平台+大服务”站点建设,在全面布放智能机具的同时,丰富农村金融机具、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功能,打造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公益缴费、综合理财、支付结算、小额融资等多样化、全能型金融服务驿站,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降低“三农”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二是推进“精准扶贫+电商平台”专区建设,把握城乡一体化建设契机,加快与外部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合作进程,为农村客户提供农产品揽收、仓储中转、生产生活资料代购代售、农业技术推广、工业产品应用等一体化电子商务服务,推动先进技术下乡、农副产品进城,降低“三农”生产、经营、销售环节成本。三是“金融夜校+信用村社”建设。抓好“双基共建”及“金融村官”队伍、金融联络员队伍建设,利用“双基共建”搭建“双农融合”平台,联合各级政府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推进信用乡村融资低利,贷款优先的信用激励机制,提升农村客户群体信用意识。
(作者系四川平武农商银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