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2年7月1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农商银行如何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 银行业务管理费用审计策略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思考 推动党建引领业务融合发展 农商银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探析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商银行如何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

□ 作者 刘华

当前,“新市民”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金融需求也愈发得到重视。保障“新市民”安居乐业,既是银行的责任所在,也是新的业务增长点。工作中,农商银行应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全方位满足各类需求,多维度提升服务水平,为城市建设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精准对接,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一是抓好源头获取。农商银行要坚守农村市场主阵地,落实客户经理驻村制度,依托行政村积极开展网格化对接服务,强化数据的获取和整合,建立当地外出创业、务工、求学、投亲等人员台账,全面了解其金融需求;同时,扎实推广“整村授信”,在农民进城前畅通信贷服务和支付渠道,培育稳定的客户群体。二是抓好重点领域。坚持服务跟着农民走,积极对接重点行业,围绕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快递、市政等“新市民”创业就业集中领域,批量获取“新市民”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精准营销,做好金融服务。三是抓好信息共享。积极与工商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和各类行业协会、劳务企业等对接,建立信息共通、业务共推的联动服务机制,筛选建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清单,实现对城乡居民在生产经营、消费升级和金融需求等方面的精准服务。

创新产品,全方位满足各类需求一是着力满足理财需求。针对“新市民”金融意识薄弱、风险承受能力偏低等特征,农商银行应推出专属整存整取、大额存单等存款产品,积极开发一些稳收益、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提升其自我保障能力;对于一些在土地流转改革或区域拆迁改造中致富的人群,农商银行要当好其“金融管家”,帮助设计综合金融理财规划方案,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助力破解融资瓶颈。农商银行要简化传统资信证明方式,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手段,研判客户微信、支付宝等常用账户流水,分析其家庭收入及还款能力,实现对“新市民”信用状况的精准画像,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瓶颈。在实践中,要积极对标先进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性物业贷款、小企业主贷款以及其他小额贷款、信用卡等业务,并适时取消对贷款对象的户籍限制,扩大创业担保贷款的办理范围,有效满足“新市民”的创业融资需求。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为“新市民”提供家装分期、车位分期和耐用消费品购买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三是全力解决日常难题。在做好基础金融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居民社保卡等服务,针对“新市民”工商、医疗、征信、车辆、住房等政务服务需求,打造“政银”联通营业网点,提供政务帮办代办及便捷缴费等服务,为“新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升级举措,多维度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强化渠道协同。农商银行要坚持全渠道协同服务思维,在做实网点服务、外拓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智能设备投入和科技手段运用,整合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以及自助终端等电子渠道,努力实现大额存单、理财销售、消费信贷、信用卡管理等业务向线上渠道迁移。同时,简化线上渠道操作流程,做好日常咨询服务,引导培养“新市民”使用习惯,减少后顾之忧。二是优化信贷服务。结合实际,为“新市民”客户制定专属特色产品和服务方案,提供小额贷款快速受理和审批通道,提升办贷效率;加大减费让利力度,积极引入政府担保基金担保或贴息机制,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三是加强宣教力度。组建“金融服务队”,借助“流动银行车”等平台,深入“新市民”较为集中的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工业园区、就业企业等聚居地,上门宣讲金融知识。同时,推动线上覆盖,利用手机银行APP、微信视频号、抖音短视频等渠道,上载宣教视频或制作主题短片,切实增强“新市民”金融素养。

(作者单位:吉林九台农商银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