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2年7月2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农商银行对公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农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探析 提升农商银行支行行长管理能力的路径选择 农信社支持乡村振兴的思考与探索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信社支持乡村振兴的思考与探索

□ 作者 李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金融系统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方针。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其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其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大战略机遇。伴随国家政策导向的更加明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部门工作指导的更加深入,各个金融机构纷纷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致力于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作为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代表的农信社如何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找准定位、克服短板、发挥优势,在做好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同时拓展发展空间,走出支持乡村振兴与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农信社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工作中面对的困难和原因分析担保上的矛盾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些村镇出现了人口的“空心化”现象,客观造成了农村乡镇地区劳动力、金融信息和科学技术的供给不足,农民的生产经营多处于规模小、效益低、产业低端的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农民需要资金支持购买生产技术、扩大经营规模和营销。农信社作为金融机构,为确保经营的盈利性就要在贷款受理过程中,对贷款风险进行充分把控,要求贷款户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或提供相应物质作为担保。但是,农民在金融信息获取渠道不对称、生产专业技术较弱和有效足值的抵质押物缺乏的前提下,无法满足获贷条件,形成了农民的资金需要和农信社担保需求之间的矛盾。

风险上的矛盾农民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大多属于种植、养殖、畜牧、手工作坊等,在产业分类中属于弱势产业,兼具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双重属性,受自然灾害和个体生命周期及同业竞争影响大,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在本世纪初期,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征信体系,农民诚信意识淡漠,也没有完备的农业保险机制作为保障,导致逃废债行为频发,给包括农信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资产损失。基于历史因素,农信社的信贷工作人员对涉农类贷款仍存在畏惧心理;同时,伴随着金融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农信社信贷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也愈来愈重,虽然目前已经出台了相关涉农贷款的尽职免责规定,但由于涉农贷款金额小、利润低,且风险隐患较大,使部分信贷工作人员在贷款营销过程中“望农兴叹”,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农民的生产经营属性和信贷人员的畏贷心理之间的矛盾。

管理上的矛盾农民生产经营多以家庭为核心,经营现状呈现体量小、规模散、实力弱的特点,其申请的贷款也多为“短、小、频、急”的小额贷款。但是,由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日益严格和风险防控水平的相对落后及当前农村土地、财产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服务尚不健全,农民在贷款过程中客观存在困难,往往因为贷款未及时获取而错过最佳生产时期。基于以上原因,农民宁愿选择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或与亲戚相邻间相互周转,也不愿在农信社等正规银行机构申请贷款,形成了农户的金融需求灵活性和农信社的审批机制僵硬化之间的矛盾。

农信社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优势和经营现状

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务院、人行和银保监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不断具体完善,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愈发明确。2018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对当前做好全国三农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和部署。人行、银保监局也出台系列制度,要求金融机构聚焦三农领域金融服务,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整合优化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和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农村地区建设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速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实现产业振兴。同时,全国各金融机构也纷纷出台具体落实措施,加快构建农村信用社体系,立足本职主业,加大三农的金融支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经营资源上的积累在地缘上,农信社点多面广,基本能够做到对主要乡镇的全覆盖,是农村乡镇地区最方便、最快捷、门槛最低的,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在人缘上,农信社员工多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员,长期扎根三农市场,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了解农村金融需求,拥有庞大的客户积累,在客户群体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深得客户信任,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优势。同时,基于单位性质,在乡镇地区农信社始终与属地政府、居委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在政策的把握和实施中,可以有力地获得政府部门支持,便于其业务的推广和落实。

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和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持续提升,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也逐步向享受消费、发展消费转变。同时,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数字化的全面覆盖,农民在城乡之间流动越发频繁,网购在农村越发普及,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消费习惯正在发生跨越式变化。今后,农村消费的市场必将更加广阔,消费潜力必将更加巨大,农村金融市场必将大有可为,成为各金融机构争相抢占的新蓝海。

农信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秉承三农理念,走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之路一是坚持市场定位回归本源主业。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对于农信社业务经营的重要作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全力贯彻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释放的巨量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断加强三农领域的业务营销、品牌宣传和市场拓展,进一步巩固提升三农市场优势,抓紧抓牢农信社“黄金发展”机遇。二是坚持协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农信社要加强银政企间的协同协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大框架下,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多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重点在信息、渠道、资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发挥“银政企”在各自领域的资金、政策、技术手段等方面优势,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布局三农市场,拓展低成本存款和小微绿色贷款新渠道,提高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效。三是坚持错位竞争推广多元渠道。农信社要坚持扬长避短,避免与国有大行的正面竞争,不要盲目地在存贷款业务中进行价格战,导致“利差”的进一步压缩,盈利能力的进一步下降。要大力磨炼手段和方式,打造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主动让出竞争最为激烈的抵质押类的大客户群体,布局“专精特新”和三农客户,在信用类、担保类的小微企业贷款上下功夫,在小微客户群众中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贷款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在错位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立足资源禀赋,走好特色化经营之路一是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身边银行”。要充分利用农信社点多面广覆盖城乡的物理渠道,挖掘长期发展积累的海量客户资源,发挥农信社员工人熟地熟的本土优势,持续深耕三农市场。把金融服务下沉到村里乡间、田间地头,以乡镇村街为单位,形成网格化管理,实现对农村乡镇地区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三农领域的“身边银行”。二是融入发展大局打造“普惠银行”。围绕当地特色产业、优质商圈和产业集群等资源禀赋,农信社要将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相融合,将金融产品与地方产业特色相对接,在“支农支小支微”上持续发力。坚守面向小微企业、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为农业经营、投资创业、居民消费,提供优质、优惠、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全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打造三农领域的“普惠银行”。三是做好本土化改造打造“知心银行”。

有效发挥农信社贴近农村的市场优势,履行农信社在惠企惠民、脱贫攻坚、助企纾困方面的使命职责,提升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客户的能力。一方面,大力建设金融服务综合体,利用移动支付产品全面覆盖农村乡镇地区客户生产生活需求,推动在线金融服务向乡村更广更深处延伸;一方面,推行银政协作,通过“金融服务专员制度”,精准掌握农村乡村地区客户贷款需求,解决农村乡镇地区客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持续的“支农、支小、支持本土”,打造三农领域的“知心银行”。聚焦科技赋能,走好数字化转型之路一是推动服务模式的多元化转型。农信社要持续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基层网点的推广应用,推动营业网点营业性质由单纯的业务办理场所向集宣传推广、客户体验,产品展示于一身的业务营销中心转变。要利用产品体验、宣传展示等手段,持续提升业务便捷性,提高营销有效性,增强客户黏性,促进网点营业模式由以人工为主的粗放式经营向以智能化为主的集约式经营模式转型。二是提升风险防控的智能化水平。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有效构建农信社智能风险防控模型,实现客户信息的精准画像、客户风险的精准识别、风控系统的精密完善,促进传统风控向智能风控转变,重塑信贷风险管理模式;有效弥补农村乡镇客户基本信息不完整、信用信息获取难度大、贷后管理工作量大的风控短板,帮助农信社信贷部门把准客户准入观、授信审批关、贷后管理关,进一步筑牢风险防控“三道防线”,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三是促进拓客模式的线上化转移。要把握农村数字环境发展机遇,紧跟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红利,转变“等客上门”的被动营销模式,推动获客模式的线上化转型,提升“零接触”的服务能力。在搭建自身业务营销线上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农信社要通过自主研发、参与合作等形式积极与政府、企业在民生服务方面合作搭建服务平台、开通业务端口,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此提高农信社业务的线上应用,增加拓客、揽存渠道,中间业务收入,抢占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先机。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信联社廊坊审计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