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3年3月2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为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念好乡村文化振兴的“四字经” 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 整村授信“贷”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念好乡村文化振兴的“四字经”

□ 作者 史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要在把握乡村文化之“根”、注重文化生活之“丰”、形塑文化资源之“新”、汇聚文化发展之“财”上做文章。

念好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字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以文化传承铸牢乡村文化之根。古老的农耕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根基。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农村耕读传世、仁爱孝悌、克勤克俭、敦亲睦邻、笃实诚信、守望相助、谦和好礼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把良好的乡风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以文化传承铸牢乡村文化之根。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坚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手抓,既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农业遗迹等有形资产,也保护好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等无形资产,让有形的留得住、无形的传下去。将农村宝贵的文化财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熔铸牢固的精神之魂,当好乡村精神家园的“建设者”。

念好乡村文化振兴的“丰”字经。要营造出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构建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积极打造乡镇、村级文体活动中心、活动广场,补足补齐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项目短板,继续办好“农家书屋”、村民大讲堂、村民议事厅等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长期化、常态化供给,依托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载体,让村民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乐在其中,在家门口“吃”上文化“大餐”。其次,要不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乡进村,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文化队伍演出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真正让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念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字经。要深挖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之根在于乡土,中国未来之变其关键在于乡土,只有深读三农,才能读懂中国。不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乡土文化,必须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让文化“物”化,让文化“会说话”,打造一张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新名片”。做到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等新业态,以文化赋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更多城市人感受到乡村的文化“魅力”让乡村转变为“景区”,让村民当“主角”,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远方”,赋予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带领百姓增收致富。

念好乡村文化振兴的“财”字经。推进文化振兴,光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群众三类主体的能动性,完善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多管齐下解决资金难题。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同向发力,财政资金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优先保障重点,更大力度向乡村文旅产业倾斜,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鼓励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撬动更多工商资本投向乡村文旅产业领域,促进财政资金由“投”向“引”转变。

新时代新征程,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深挖利用好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内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