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将至,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三晋大地处处都是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喜庆氛围。
开年以来,山西农商银行瞄准扩内需、促消费重点任务,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加大城乡普惠信贷对接投放力度,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升级,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普惠信贷助企驶入发展“快车道”
元旦刚过,山西省农商银行便启动了首季“开门红”业务竞赛,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推动信贷投放增量扩面,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段时间以来,山西省农商银行紧跟金融政策导向,瞄准供需两端,创新金融产品,打通“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依托“晋享e贷”平台线上申请贷款高效便捷的优势,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经营主体“优先受理,上门调查,快速审批,快速发放”,实行限时办结制度,让信贷资源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倾斜。
在长治市中诚禾业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一股股浓郁的瓜子香味扑鼻而来,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商品打包,“葵花小镇”的品牌标识随处可见。2023年,该公司产品通过多轮筛选,参加了“东方甄选”山西专场直播活动,获得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在此之后,该公司线上订单激增,进一步打开了产品销售渠道“。在公司遇到资金周转压力时,屯留农商银行及时为我们发放了近1000万元贷款。在这笔资金的助力下,今年我们有信心抓住机遇,把产品做得更好,为消费增长作出更大贡献。”该公司负责人说道。
金融“添柴加火”带动文旅热
针对即将到来的春节旅游热潮,山西省农商银行提早谋划,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及配套服务,不断丰富“金融+文旅”服务内涵,推广“政策+产品+客户”模式,将信贷投放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广“兴宿贷”“惠民贷”等文旅专项产品,精简办贷手续,压缩办贷时间,切实帮助文旅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解决资金难题,以金融“活水”助力文旅产业再“出圈”。
东南邑是大同市一处历史文化街区,凝聚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貌,是大同古城中保护院落最多的街区,也被专家评为“大同里坊制的活化石”。在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改造中,大同农商银行成立金融服务专班,投放9500万元贷款,以进一步保障该项目的顺利推进。
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浑源凉粉”,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在浑源县“三叶凉粉店”,浑源农商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上门走访服务,全方位了解该店老板的金融需求,并为其及时发放了20万元贷款。“有了这笔资金,我们成功入驻了外卖平台和直播平台,打响了‘浑源凉粉’的产品知名度。”店铺老板王女士说道。
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山西省农商银行着力打造“智慧+”金融服务,为景区商户量身订制智慧收银方案,同时结合“消费满减”“美食享不停”等银行卡优惠活动,配套提供“晋享e付”、上门服务、线上咨询等专属金融服务,全面服务“吃住行游购娱”民生消费支付场景。
在大同市,大同农商银行针对“夜经济”消费者,开展“最美背包客”大走访活动,储备客户资源,并与景区餐饮店铺、市区商超百货合作,开展促销优惠活动。在平遥古城,当地农商银行与商户联办特色节庆活动,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与文旅产业同频共振,激发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金融助农提振消费信心
“2024年我在临猗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下,扩大了果树种植规模,收入增加到30余万元。今年我还要加把力,争取让收入再翻一番!”临猗县北辛乡义堂村种植户赵军说道。
良好的收入预期,是消费信心所在。临猗农商银行将发力点放在助农增收上,针对农户小额贷款需求,积极开展整村授信工作,支持当地果蔬产业发展。近两年来,该行新增贷款24.7亿元,其中向当地果农投放20余亿元信贷资金,授信覆盖6.4万户农户。
近期,山西省农商银行面向农户、小微企业客户,在全省农信系统开展大走访活动,全力摸清客户金融需求,为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提供金融支持。
“我们每天开完晨会,就骑电动车出去,到沿街商铺、周边村庄,宣传‘晋享e付’‘晋享e贷’等金融产品。”吕梁农商银行交口支行客户经理郭利斌说道。为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吕梁农商银行组建了“农商快办”服务队,在街道社区进行实地走访,把金融产品和金融知识送到老百姓身边。
最近,交口县辖内商户王先生急需20万元周转资金用于店铺运营,向吕梁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咨询时,该行“农商快办”服务队员立即带资料上门,全面开展贷前调查,指导客户利用线上平台办理相关手续,短时间内就解决了王先生的资金需求。
2024年,吕梁、长治两市农商银行的“农商快办”服务队,累计组织活动600余场,为客户授信25.36亿元。
山西省农商银行负责人表示,2025年,该行将坚守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主责主业,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通过完善服务机制、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贷款流程、畅通服务渠道,充分发挥“科技+人海”优势,切实满足广大群众的金融需求;围绕建设“小而美”地方银行的目标,在机构改革、队伍建设、风险防控、科技赋能等方面综合发力,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当地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