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阵地”,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更是金融发展的“助推器”。而金融是撬动高新产业创新发展的“杠杆臂”,活跃的金融服务又能拉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两者可以实现合作共赢。本文以江西省奉新县高新产业园区为例,探析金融服务助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奉新县高新产业园区设立于2001年7月,总面积26平方公里,产业园内的大中型企业和关键性企业不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产业,也仅有1家企业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上下游产业链。园区内小微企业占比达97%,多数企业“小而散”,上下游产业间的衔接度不够,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
(二)产业园区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奉新县高新产业园区内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智能化设备、环保新能源、新科技新材料等产业入驻率较低,园区创业环境吸引力不强。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传统的土地厂房质押方式,融资渠道较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商标权、知识产权、技术专利权”质押等新型融资业务的动力不足。
(三)没有足够的贷款抵押物。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自有资产较少、研发业务风险较大,技术不确定性与预期成效不确定性较高,担保能力不足,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和额度评估,使其往往不能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阻碍了企业发展壮大。
金融支持产业园区发展的路径
(一)围绕“企业生命周期”,打造“支小”产品体系。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市场需求萎缩、生产成本上升等困境,小微企业的订单来源和利润空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挤压。为破解小微企业发展困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从减费让利政策着手,推进“降成本、优流程”工程,通过“百行进万企”“一十百千”“金融进园区”“企业沙龙”等一系列营销走访活动,切实掌握园区企业资金需求和融资痛点,深入挖掘金融产品内生动力,创新“支小”产品、优化“支小”流程,结合小微企业“短、平、快”的流动资金使用习惯及行业生产周期,推出“小微商户贷”和“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收费权质押”等贷款业务,满足抵质押资产不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将“支小”产品期限提高至5年,同步探索“知识产权、商标权、专利权”的“金融变现”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贷款资金”;同时,加快与融资担保公司的“银担”业务合作,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担保渠道问题。
(二)完善服务网点构架,推进数字金融服务。面对园区小微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为更好地提供融资、结算、增值等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产业园区周边专设1个“企贷网点”,配备多名专职企业客户经理,负责日常园区内小微企业政策宣传指导及对接工作,将信用贷款、减费让利等普惠金融政策面对面地传导至小微企业管理层,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银企”合作,将金融服务与产业园区内的产业链紧密结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服务,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金融服务创新,推动产业园区内企业的成长和产业升级。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精神,提升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质效,完善“四扫”移动平台中企业基础信息库建设,为线上化数字风控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持续提升商业银行“个商e贷”“百福财园个商e贷”等线上产品的市场份额;通过线上系统全流程风控审批,切实缩短小微企业办贷流程,将“死数据”变身为“活资金”。(三)多方联动沟通合作,完善金融风险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注重发展速度与金融风险的关系问题,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融资担保公司的合作,积极争取财政担保资金和融担公司担保金的注入,构建起“政银企”三方联动的融资模式,形成“杠杆撬动”作用。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探索简便易行、客观可量化的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细化执行标准,推动尽职免责、失职追责制度落地,构建起“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可针对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利率高等难点问题,适时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并结合客户的资金流水、金融产品使用数量、往期贡献度等多种因素,为企业提供单笔利率市场定价服务,减轻其融资负担,让更多的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作者单位:江西奉新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