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深化改革与经济结构加速转型背景下,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审计发现的问题,从主体意识、制度供给、管理弹性三个维度剖析基层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痛点及成因,并提出从人才准入、能力建设、制度供给、流程优化四个维度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以实现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平衡。
基层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痛点及成因
(一)主体意识层面:风险底线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失范。部分金融机构客户经理受业绩考核压力影响,滋生急功近利心态,将短期业务扩张置于风险防控之上;在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完成考核指标,不惜通过“偷工减料”等手段掩盖真实风险。这种行为反映出客户经理底线思维缺失与合规意识淡薄,其根源是金融机构在人才准入与职业教育环节存在缺陷;在人才选拔时,过于注重业务能力而忽视职业操守和风险意识的培养;在职业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未能使风险意识深入人心。
(二)制度供给层面:规则迭代滞后与环境变化的动态失衡。信贷产品创新与制度更新的“时差”问题日益突出。各金融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加速产品迭代,但配套的审核制度、操作规范未能同步优化,导致旧制度套用新业务的“削足适履”现象。例如,新兴消费金融产品与传统信贷审核框架不兼容,容易形成制度漏洞,为操作风险提供了滋生土壤。这反映出内控体系建设的前瞻性不足,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快速响应能力。
(三)管理弹性层面: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的周期性博弈。在业务拓展期,金融机构为冲刺贷款规模指标,在授信额度、准入标准、利率优惠等方面实施阶段性宽松政策,形成“重投放、轻管理”的短期行为。而进入风险管控周期时,骤然收紧的审批政策又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与信贷投放萎缩;同时,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的强化,也加剧了客户经理的“惧贷”“惜贷”心理。这种“松一阵、紧一阵”的管理弹性,破坏了风险防控的连续性,诱发了部分人员为维系客户关系而违规操作的道德风险,对信贷资产质量、银行合规文化与市场信誉造成潜在损害。
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路径
(一)严把准入关口,打造高素质信贷人才队伍。金融机构要建立“多维筛选+动态监管”的用人机制,在准入环节,突破单一资格认证限制,将专业技能考核、职业操守评估、抗压能力测试等纳入客户经理选拔标准,从源头上确保客户经理队伍的专业性与责任感。同时,强化“八小时以外”行为管理,通过常态化家访、社交圈监测等方式,及时发现异常行为苗头,将风险防控延伸至员工职业全周期。
(二)深化能力建设,构建全周期风险教育体系。金融机构要建立“常态化、场景化、实战化”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与模拟演练,重点提升客户经理对新型风险(如互联网金融风险、产业链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并通过“以案释纪”“以险促改”等方式,将风险意识融入职业习惯,确保从业人员在复杂市场环境中能够精准筛选客户、有效把控风险。
(三)强化制度供给,建立动态迭代的规则体系。要坚持“业务发展与制度完善同步”原则,组建跨部门制度修订小组,根据产品创新节奏与监管政策变化,定期梳理、优化信贷管理制度。针对新兴业务模式,金融机构要制定差异化审核标准与操作指引,确保制度覆盖无盲区。例如,针对绿色金融、普惠小微等特色业务,建立专项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产品创新到哪里,制度保障就跟进到哪里”。
(四)优化流程管控,筑牢科技赋能的风控防线。金融机构要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构建“全流程穿透式”管理体系;一方面,全面梳理支行行长与网点负责人的授权权限,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审批流程留痕与责任追溯,杜绝越权审批、化整为零等违规行为,因为,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能够有效提高审批流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整合大数据平台资源,建立涵盖企业征信、交易流水、舆情监测等多维度风险预警系统,实时归集风险信号,建立风险客户信息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客户和风险事件,提前采取防控措施;同时,建立信贷业务常规检查机制,实现周期内贷款检查全覆盖,确保信贷业务合规运营。
信贷风险防控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新形势下,农商银行需要以审计问题为镜鉴,从“人”的思想根基筑牢、“制”的笼子扎紧、“技”的手段升级入手,构建覆盖全业务链条、全周期管理的风险防控闭环,在市场环境变化中守住资产质量底线,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协同,为转型发展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浙江黄岩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