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偏远乡村,只有农商银行仍在默默坚守。这些偏远网点,年均亏损约20万元。明知坚守意味着持续投入,农商银行却始终未曾选择撤点。他们创新采用“以城补乡”模式,用城区网点的盈利反哺农村服务,以实打实的行动保障金融服务在乡村“不断档、不缺位”。这一切背后,正是农商银行主动扛起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
受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等条件限制,农商银行的获客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许多农商银行历史包袱较重,科技力量相对落后,人力成本较高。虽说农商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也是金融机构中的“弱势群体”。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业务能力强、渠道多,也深受农民信任。即使目前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农村地区的许多金融业务仍旧需要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来解决。好的金融政策借助农商银行的服务平台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因历史的特殊性,农商银行没有全国性的总部机构,在推进“总对总”对接模式这一方面无优势可占。在许多领域、地区,农商银行不但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与帮助,还处于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导致许多业务不能开展。一些优惠政策将农商银行排除在外,主要是源于对其仍处于“刀耕火种”式传统运营阶段的认知,认为其难以借助金融科技完成协调、监管等操作。但如今的农商银行,通过自身改革创新与省内统筹布局,金融科技水平不仅能满足常规业务需求,部分领域甚至已赶超国有银行。更重要的是,其金融科技深度融入人缘、地缘优势,不但更接地气,而且更利于农村金融业务的推进,真正实现了科技赋能与扎根乡土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