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5年10月2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以“小切口”推动审计赋能高质发展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审计体系的优化与提升 如何加强农商银行金融便民服务点风险管理 县级农商银行政治监督赋能业务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屏山农商银行“开门红”业务履职调研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审计体系的优化与提升

□ 作者 伍雪美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枢纽,承担着资金融通、风险配置与社会财富管理的关键职能。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脱媒加速及数字技术颠覆性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形态更趋复杂——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与技术风险的交织叠加,对内部控制与审计体系的有效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对银行机构“强内部控制、严审计”的要求持续加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行保险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等政策文件不断细化标准,倒逼银行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精细化水平。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通过内部控制与审计体系的协同优化,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已成为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系统研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审计体系的优化路径,旨在破解传统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中存在的协同不足、技术滞后等痛点,为商业银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实现合规稳健运营及支持业务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内部控制与审计的逻辑关联与协同价值

(一)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的基础保障。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其健全性与有效性直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从实践看,优质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标准化流程、动态化监控及分层级授权,能够显著降低财务错报与操作舞弊概率,为审计提供真实可靠的底层数据。例如,某股份制银行通过重构信贷业务流程,将贷前尽调、贷中审批、贷后管理的关键节点嵌入内部控制系统,使该行信贷业务审计抽样误差率从3.2%降至0.8%,审计周期缩短40%。反之,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导致审计范围扩大、测试成本增加,甚至引发审计意见偏差。由此可见,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的前提。

(二)审计监督:内部控制体系迭代的驱动引擎。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检验者”,更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师”。通过独立评估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情况,审计能够揭示制度盲区与执行偏差,为管理层提供改进建议。以某城商行内部审计部门为例,其开展的内部控制专项审计中,每年平均发现3—5项重大流程缺陷(如柜面操作权限交叉、客户身份核验不严格等),通过内部审计推动该行修订制度12项、优化系统控制节点8个,次年内部控制缺陷整改率提升至95%。这种“以审促建、以审促治”的良性循环,使审计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成为内部控制体系动态升级的核心动力。

优化与提升的理论基础与框架构建

(一)内部控制优化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内部控制优化需以系统性理论为指导,COSO框架提出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活动”五大要素,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景式优化框架。结合行业实践,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其一,夯实控制环境,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合规文化(如将内部控制指标纳入分支机构绩效考核),强化“全员合规”意识;其二,动态风险评估,建立覆盖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的一体化评估模型,定期识别业务创新(如数字普惠金融、“跨境金融”)带来的新型风险;其三,强化控制活动,如针对高风险领域(如柜面操作、同业业务)细化控制措施,引入“强制轮岗+系统留痕”机制,防范关键岗位操作风险。

(二)审计体系提升的理论依据与技术赋能。审计体系提升需依托现代审计理论,尤其是风险导向审计与数据驱动审计的融合。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资源向高风险领域倾斜。例如,某国有大型银行将房地产贷款、理财投资等业务的审计权重提升至总审计项目的60%,实现了风险精准覆盖。数据驱动审计则依赖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挖掘异常交易模式。如,某股份制银行开发的“审计数据中台”,整合了客户、账户、交易等多维度数据,通过设定“单日转账超500万元且对手方为空壳公司”等规则,自动筛查可疑交易,使审计线索发现效率提升70%。

信息技术赋能: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数字化转型

(一)人工智能:内部控制实时监控的“智能卫士”。人工智能技术为内部控制从“人工检查”向“智能监控”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商业银行可通过部署机器学习模型,对海量交易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识别异常行为。例如,某城商行应用“智能反欺诈系统”,基于客户历史交易习惯构建行为“画像”,当检测到某账户突然出现小额高频转账、夜间大额交易等偏离“画像”的行为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至风控部门,成功拦截电信诈骗案件127起,避免客户损失超2000万元。

(二)区块链:审计数据可信的“基石”。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与不可篡改特性,为审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商业银行可将核心业务数据(如信贷合同、资金流水)上链存储,审计人员通过授权即可实时调取并验证数据完整性。例如,某外资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审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总行与分行、子公司间审计数据的实时同步,避免了传统模式下数据传输易丢失、篡改的问题,审计取证时间从平均2周缩短至3个工作日。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合约的应用可自动执行合规检查。例如,当贷款发放违反“三查”制度时,智能合约自动冻结放款流程并触发预警,将合规控制嵌入业务全流程。

协同机制与能力建设:优化实践保障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深度融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协同是提升风控效能的关键。商业银行要打破“风险部门管风险、内部控制部门管流程”的割裂格局,建立“风险—内部控制”联动机制。例如,某国有大型银行将风险偏好指标(如不良贷款率、流动性覆盖率)嵌入内部控制考核体系,当分支行风险指标超标时,内部控制部门自动启动流程穿行测试,排查制度漏洞;同时,内部控制缺陷整改结果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为高级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这种“目标一致、信息共享、行动协同”的模式,实现了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的转变。

(二)审计团队能力的迭代升级。审计队伍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审计质量。商业银行要构建“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强化技术能力培训,通过“数据建模工作坊”“AI工具实操课”等,提升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跨领域知识储备,针对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新兴业务,邀请外部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如某股份制银行创新推出了“审计导师制”,选拔既有丰富审计经验又熟悉信息技术的骨干担任导师,通过“项目跟学+案例研讨”模式,两年内培养出30名既懂业务、又通技术的“审计多面手”,显著提升了复杂业务的审计穿透力。

趋势展望与优化建议

(一)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化、敏捷化与生态化。展望未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审计体系将呈现三大趋势:其一,技术深度融合。生成式AI、隐私计算等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风险预测与数据挖掘,推动内部控制审计从“事后分析”向“事前预判”升级。其二,响应更加敏捷。面对数字支付等新业态带来的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需建立“快速迭代”机制,如通过“沙盒测试”提前验证新业务的内部控制漏洞。其三,生态协同强化。银行将与监管机构、科技公司共建内部控制审计生态,如通过监管科技平台实现风险信息实时报送,提升监管协同效率。

(二)优化路径:机制、技术与人才三位一体

为推动内部控制与审计体系持续优化,商业银行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完善机制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委员会,统筹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科技等部门资源,避免“各自为战”。二是强化技术投入,加大对AI、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研发投入,打造智能化内部控制审计平台。三是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内部轮岗、外部引进等方式,充实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体系优化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信联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