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作为银行审计部门人员,笔者参与了对一些银行业机构的审计工作,以业务的“小切口”入手,发现了银行业务流程操作某些风险点。为进一步强化银行对流程作业的监督,本文现将有关做法提炼归纳如下,以供同行参考,赋能高质量发展。
基本情况简述
(一)基本情况。今年初,在对某银行开展专项审计时,发现某客户经理在客户婚姻状态无变化情况下,却“删除信贷客户配偶信息”。这一可疑细节引起了审计人员关注,并通过数据排摸与现场检查,深入挖掘该疑点的真相,背后引出数个违规操作风险点。
(二)以“小切口”为突破点。根据可疑细节,进一步挖掘发现,该员工明知客户配偶为“行内灰名单客户”,却删除该客户配偶信息、更换贷款主体发放贷款。以此“疑点客户”为核心,审计人员核查发现数项“链条式”违规点。由于通过审计及时发现了问题,该行对风险贷款进行了提前收回,及时保全了资产;同时,通过加速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堵塞了风险漏洞。
主要审计手段
(一)建立数据库。审计组联合该行科技部通过建立规范化、逻辑清晰、高可用的审计业务数据仓库,打通了信息壁垒,实现了源数据“T+1”的同步。本次数据模型搭建也将信贷客户与员工及关系人的关联数据“跑批”,构建起新引入贷款在审计数据分析平台上多维度、多层次账户审计模型,并采取层层递进的数据提取模式,防止部分疑点数据因条件的叠加而出现遗漏。
(二)开展多维度数据分析。根据审计方案提炼数据分析思路,先总体分析选准对象,定准重点并锁定疑点数据,进一步提炼数据规则,实现全量排查覆盖。在该项目的数据分析中,审计组采用“项目主审+数据主审”的模式,实现数据分析与现场核查的“双融合”,从而提升了审计的精准度和效率。
(三)开展审前讨论会。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审计重点和内容,审计组成员进行了审前分析和讨论,根据各人专业优势,结合前期对该行了解和掌握情况,各自提炼归纳审计思路,探讨经验做法,确定可疑数据,提升了现场审计的质效。
(四)现场走访客户和员工问询。在此次审计中,审计组以现场实地走访信贷客户、与部分内部员工深入交流等方式,根据事先充分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和情况,层层递进、多轮印证,取得了可靠有效的证据资料。
(五)开展审后复盘会。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及时召开审后复盘会,对此次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做法进行交流讨论,对不足方面进行纠正,对亮点方面坚持发扬光大;同时,重点对创建的数据模型进行梳理完善和优化,提高模型数据的完整性和精准度,并将该类模型固化为预警模型,为持续防范违规贷款提供了有效的监测工具。
主要审计成效
(一)推动完善组织治理。一是形成了审计调查报告、审计简报。审计组将该项目形成审计调查报告、审计简报上报该行上级主管单位,并引起高度重视。上级单位责令主管部室以点带面,再次梳理全行办贷环节薄弱点,加固了岗位制衡。二是形成审计建议书。促进了该行出台员工网格化监督管理制度,通过优化作业流程,防范员工道德风险。三是提交建议开发审计模型。促成该行对辖内所有客户经理删除信贷客户基本信息及其配偶信息的,建立贷后预警模型;同时,督促被审单位建立系统用户权限分层管理机制。
(二)健全内部管理。一是严肃问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树立“不敢违、不想违、不能违”的内控文化,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同时,将审计结论作为行内干部选拔、奖惩、年度考核的重要决策依据。二是审计宣讲。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形成审计案例,在辖内所有分支机构开展高频率审计案例宣讲,进一步提升员工合规经营理念、规范操作行为。
(三)上下联动整改。一是督促整改,督促被查单位及时整改,依托整改系统,动态跟进。二是跟踪销号,通过整改责任人、监督责任人双重压实整改责任,将整改分为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三大类,并由主审定期跟踪直至完成整改销号,促进整改100%达标。三是整改考核,结合审计项目后续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风险点和漏洞是否采取相关补救措施、违规问题的重发率等开展后续审计,促进形成审计发现问题上整改的有效闭环。
(作者单位:恒通村镇银行江西区域审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