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更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是银行机构突破业务瓶颈的关键一环。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大同农商银行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网点布局,推动养老金融从简单的资金支持向全方位、全周期的综合服务生态升级,实现康养产业与金融支持的良性互动。
黄经世家中医康养养老院作为大同首批开展康养服务的地方企业,集医疗、养老、学术交流、中医教学科研于一体。2024年,该行在走访中了解到其计划建设中医论坛和学术交流基地,向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得知需求后,该行信贷团队第一时间主动上门对接,了解融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并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审批、优先上会”,实现3900万元信贷资金快速落地,为机构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针对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该行不断创新信贷产品,灵活采用信用、保证、抵押等组合担保方式,同时鼓励开展“养老+经营”服务,支持村民利用自有住宅开办养老院、旅居式养老场所。家住大同市云冈区的刘女士父亲瘫痪在床,急需用钱却忘记银行卡密码。该行立即启动应急服务机制,调配工作人员携带移动终端设备,驱车数十公里将“银行柜台”搬到客户家中。今年以来,该行已累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提供上门服务70次。与此同时,该行全面推进网点“适老化”改造,在各网点外部设置无障碍坡道,内部配备老花镜、轮椅、助听器、医用急救箱等辅助设施。
除了为各类“银发群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该行还致力于构建“金融+养老”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生态。该行积极对接政府部门,获取养老产业链上企业名单,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融资需求,目前已累计走访辖内14家养老服务机构,并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在农村地区布设金融服务站和便民点,覆盖存取款、缴费等基础服务;聚焦信用社区、信用市场、“便民生活圈”等服务区域,联动老年人生活购物、医疗健康等高频需求,推出银行卡缴纳水电费立减等专属民生优惠,让老年客户享受“金融+生活”的双重便利;开展数字化转型,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养老金融服务实现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积极打造数字银行,提高养老服务和管理质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