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商银行面临转型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双重挑战。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其工作质效直接关系到农商银行的稳健运营。为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农商银行内审工作需在坚持独立性的基础上,更加贴近业务实质与管理需求,实现从合规导向向价值导向的深化。本文结合农商银行实际,就提升农商银行内审工作质效提出了对策建议。
深化业务理解,实现审计视角从“程序性”向“实质化”转变
农商银行传统审计侧重于对凭证、报表等书面资料的符合性检查。然而,要真正识别和评估风险,农商银行审计人员必须深入理解业务的底层逻辑和真实场景,如在审计涉农贷款时,除了审查合同和审批流程的合规性,还应关注贷款资金是否与借款人的生产周期、经营现状真正匹配。
因此,笔者建议农商银行在审计方法中要强化“业务穿行测试”与“现场观察”的运用;通过实地走访客户、参与业务流程,获取第一手信息,弥补单纯资料审查的局限性,使审计发现与建议更能切中要害,服务于风险实质的识别与管理效能的提升。
坚持风险导向,推动审计重点从“全面覆盖”向“精准聚焦”优化
具体而言,农商银行的审计计划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类业务。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业务,如特定产业链贷款、普惠金融服务站等。这些领域往往是制度与风险模型的盲区。二是关键管理环节,如授信审批、资金业务、柜面操作等。三是历次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内控相对薄弱的机构或部门。农商银行通过对高风险领域实施“精准审计”,可以显著提升审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
强化成果运用,促进审计效能从“揭示问题”向“推动治理”延伸
(一)推行“双向沟通”的整改机制。在出具审计意见后,农商银行要组织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及主管部门共同参加研讨会,就问题的根源、整改的难点及所需资源进行务实探讨,共同制订可行的整改方案,而非单向下达整改指令。
(二)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农商银行内审部门要定期对审计中发现的共性、典型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形成风险提示或案例汇编;同时,向业务条线和管理部门发布。这有助于将个别问题的整改转化为全行性的风险预警和制度完善,起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的效果。
(三)内审部门应适时扮演“咨询顾问”角色。在合规检查之外,农商银行内审部门可应管理层或业务部门请求,在新业务、新制度推出前提供风险评估与咨询建议,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风险防范延伸,从而更早地嵌入价值创造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农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