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5年11月4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如何提高农商银行内部审计质效 破解“熟人社会”基层金融机构监督难题 ——以秭归农商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增值路径 以“商业可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效率 ——以万安农商银行为例 推动党建与现代公司治理体系有机融合 ——以资中农商银行为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熟人社会”基层金融机构监督难题 ——以秭归农商银行为例

□ 作者 张俊丽

基层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毛细血管”,其运营质效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与区域金融稳定。湖北秭归农商银行深耕本土多年,基层网点遍布县域乡镇,员工多为本地籍,天然形成了以地缘、业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生态。这种生态在凝聚团队合力、深耕本土市场的同时,也给纪检监察监督工作带来了多重阻碍。本文结合湖北秭归农商银行实践,剖析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的表现、根源与症结,并探索破解之道。

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的主要表现

(一)监督执行“软约束”,人情干扰消解制度刚性。农商银行基层网点员工多存在“同乡、同学、亲属”等多重关联,部分员工世代居住本地,“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际格局使得监督易受人情裹挟。在信贷审批、农户评级授信等关键环节,农商银行监督人员可能存在面对熟人同事的“打招呼”“说情”,出现“拉不下脸”“怕伤和气”的情况,对轻微合规瑕疵“口头提醒代替书面整改”,直接导致监督机制弱化,埋下风险隐患。

(二)日常监督“弱感知”,隐性违规难以穿透。基层金融业务的专业性与熟人网络的封闭性交织,使得隐性违规行为更易“藏于暗处”。比如,农商银行员工之间因熟悉彼此操作习惯,对代签业务凭证、简化客户身份核验流程等违规行为“习以为常”,甚至形成“熟人协作”的操作默契。在不良贷款处置、扶贫小额信贷发放等领域,少数农商银行员工通过“熟人私下沟通”调整贷款分类、延缓催收进度,而纪检监督因缺乏突破“熟人信息”壁垒的手段,往往只能核查到“表面合规”层面。

(三)执纪问责“轻处理”,震慑效应逐级递减。“熟人社会”的“人情债”直接影响执纪问责的刚性。由于当事人之间关系盘根错节,知情人往往不愿、不敢做证,导致关键证据难以获取。农商银行基层纪检干部同样身处“熟人社会”,在办案过程中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说情、“打招呼”,甚至威胁利诱,办案阻力大;对“熟人违规”的处理可能出现“降格问责”“以罚代处”情况。

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的核心症结

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的本质,是“人情社会的非正式规则”对“金融监督的正式制度”的消解与侵蚀,其核心症结在于“三重失衡”。

(一)权力监督与关系网络的失衡。农商银行的信贷审批权、额度裁量权、不良处置权集中于少数关键岗位,而这些岗位人员往往是“熟人网络”的“核心节点”,易利用关系网规避监督,形成“权力—人情”利益共同体。

(二)监督责任与履职保障的失衡。农商银行纪检人员既要承担监督职责,又受限于“熟人圈子”的人际压力,且缺乏有效的履职保护机制。当监督行为触及熟人利益时,纪检人员易遭受“孤立排挤”“流言中伤”,而组织层面的支持保障不够有力,如未明确“监督免责”条款、未建立跨层级保护机制,导致“不敢监督、不愿监督”成为常态。

(三)制度刚性与执行弹性的失衡。尽管农商银行建立了完善的监督制度体系,但在基层执行中常因“人情考量”出现弹性空间;制度对“熟人违规”的界定模糊、处罚标准不明确,如未细化“亲属关联贷款”“熟人担保”的监督细则,给执纪问责留下“操作余地”,使得“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沦为口号,最终形成“制度管不了熟人”的恶性循环。

破解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外部监督,打破封闭性。农商银行要大力推进自上而下的巡察、审计、交叉检查等,用“生人”监督打破“熟人”壁垒。由于自上而下的“生人监督”多来自上级机构或外部第三方,具备更高的监督权威,被监督者难以通过“人情说情”规避检查,也不敢对监督结果“打折扣、搞变通”。

(二)深化信息公开,保障知情权。深化农商银行网点业务、事务、财务信息公开,核心是打破“信息不对称”,将原本封闭在“熟人网络”中的权力运行过程转化为“可看、可查、可监督”的公开信息,既保障员工与客户的知情权,也从源头压缩“人情干预”的操作空间,构建“阳光透明”的权力运行环境。

(三)完善制度设计,减少自由裁量权。农商银行要通过明晰的流程、标准和权力清单,压缩“人情”操作的空间。基层“人情操作”之所以频繁发生,本质是制度存在“模糊地带”,流程不明确导致“可随意增减步骤”、标准不量化导致“可主观判断松紧”、权力不清晰导致“可越权决策”。

(四)培育法治文化,重塑价值观。农商银行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基层社会新风尚,打破“人情至上”的传统思维定式,从思想根源上压缩“人情操作”空间,构建“合规为基、法治为本”的基层金融生态。

(五)健全保护机制,激发监督勇气。农商银行要坚决保护举报人和敢于监督的干部,对打击报复行为零容忍,解决监督者的后顾之忧,进而彻底消除监督者“怕报复、怕麻烦、怕孤立”的后顾之忧,让“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成为基层常态,为破解“人情监督失效”提供制度支撑。

基层“熟人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商银行监督工作必须直面“人情”与“制度”的碰撞。秭归农商银行的实践表明,破解监督难题既不能忽视“熟人社会”的客观现实,更不能纵容人情对制度的侵蚀。唯有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地域壁垒、通过技术赋能提升监督质效、通过文化培育重塑价值导向,才能将“熟人社会”的情感纽带转化为“合规共事”的信任基础,让纪检监察监督真正成为县域金融稳健发展的“护航舰”。这既是新时代农村金融反腐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基层金融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湖北秭归农商银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