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声誉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农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与农商银行的品牌、客户、形象、运营安全等息息相关。作为农商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重要组成的网络舆情管理,随着自媒体迅猛发展的影响,面临一个复杂化、扩大化的格局。网络舆情开始呈现碎片化、情绪化、效应化的新特征。如何更好的加强农商银行网络舆情管理给业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农商银行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农商银行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从某农商银行“挤兑风波”到不良率“暴雷”事件,呈现出一种“年年有焦点”的状态,究其自身存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机制不完善。有些农商银行网络舆情管理处于一个“见招拆招”的被动状态,没有形成长期有效舆情管理机制;有些农商银行制定了相关机制,但没有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一是对员工使用自媒体监督不足。某些网络舆情是因农商银行内部员工通过在自媒体上“自曝家门”,泄露了客户信息造成的。而农商银行疏于对员工使用自媒体的规范管理,缺乏相应机制,从而出现了这种舆情管理的“乌龙球”。二是应急处置机制不细致。某些农商银行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大多是程序化设定,规定的内容较为笼统、呈粗线条,缺乏对预案内容日常培训和演练。三是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某些农商银行在网络舆情平息后,就将此搁置,没有进一步查明、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缺乏对事件的持续跟踪、关注和公众情绪的再疏导。
监测不到位。随着网络舆情对银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农商银行对其监测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不到位况。一是舆情监测方式单一。由于多数自媒体的数据不对外开放,即便靠专门的舆情监测系统仍无法获取所有信息,而人工搜索过于依赖“百度” “谷歌”等搜索引擎,效率不高且易遗漏,这为舆情监测带来一定困难。二是舆情监测人员水平有限。农商银行舆情监测人员多为兼职,大都不精通舆论学,对监测舆情只是进行简单的搜索和统计,进行较低层次的舆情研判,缺乏技能性、专业性。
处置不“给力”。在具体应对已形成的网络舆情时,有些农商银行处置措施较为乏力,缺乏技巧。一是处置时间滞后。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舆情处置时限为24小时,自媒体平台下的特性决定了处置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只有4小时。有些农商银行缺乏快速应急机制,处置网络舆情往往滞后,导致信息被夸大、曲解,强化了声誉风险的集聚。二是重堵截、轻疏导。有些农商银行在处置网络舆情时,大多采用删帖等方式息事宁人。但对于自媒体而言,这种方式会引来更多网民“围观”。若网络舆情形成了影响力,有些农商银行会选择沉默,不正面回应网民人群疑问和诉求。三是处置技术比较落后。大多农商银行青睐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而对于滚动式、不断热炒的自媒体而言,利用网络媒体发布回应信息效果会更好。而在舆情事件中,矛盾的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有些农商银行不注重借助中立的“意见领袖”和第三方机构的“外力”进行舆情疏导,甚至反将可以争取的“盟友”推给对方。
加强农商银行网络舆情管理的建议
如何加强农商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机制、思想、技术三个维度入手。
完善机制建设。一是完善客户投诉机制。通过微博、微信等官方自媒体,与反映问题的客户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正面回应问题,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同时,农商银行应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并对消费者诉求未得到解决的事项进行抽样回访,缓解网络的舆论压力。二是建立声誉风险排查制度。开展声誉风险风险排查,依据排查结果形成报告,涵盖排查工作措施、潜在声誉风险点、可能或已引起的声誉事件及相关原因分析、传导途径和下步声誉风险防范措施等内容,提高声誉风险防范能力。
加强思想认识。一是提高部门重视程度。明确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和报告途径,指派专业人员负责舆情监测、统计、研判等工作,进行多时段多维度的每日监测及专项分析,实时掌握网络舆情的最新动态和整体趋势。二是提高员工意识。农商银行要规范员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使用管理,确保单位、客户信息不外露,严防员工在自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引发负面舆情。
提高处置水平。一是牵好媒体的手。在自媒体时代,农商银行要了解、会用、善用自媒体,通过开通和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自身业务与服务,掌握网民意见,了解网络舆情,本着“快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原因”原则,以恰当的网络语言,第一时间回应、澄清事实,争取舆论主动权。二是善于借助“外力”。农商银行应寻求“意见领袖”及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帮助,架好与公众及时沟通的桥梁,稳妥处置网络舆情。三是合理制定预案。农商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全面系统梳理各阶段、各条线可能出现的舆情,科学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将预案演练纳入日常工作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处置舆情的实战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信联社聊城办事处)